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团队拧是一股绳,散是满天星

中山大学 2020-02-11



 编者按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落实学校宣传思想工作“凝聚人心、塑造文化、守住底线”的新目标,促进与院系、部门之间的宣传联动,我们正式推出“院系(部门)联播”栏目,以展现院系发展动态和部门工作成效。欢迎各单位通过中大新闻网及官方微信邮箱(isysu@mail.sysu.edu.cn)向我们投稿!


国际金融学院“学以志用”科研团队由张学志副教授组织,蒋帆博士、范尧尧博士、夏昌兰博士等团队成员共同指导学生从事公司治理、公司金融、企业社会责任等领域的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包括15-17级本科生和研究生40余人,日常团队活动规模超过70人。 “学以志用”团队通过多种科研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围绕学校“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富科研能力的学术人才,营造“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的优良学风,是“学以志用”团队的宗旨。经过1年多努力,团队首批15级本科生成员在升学深造方面取得优异成绩。


▲“学以志用”科研团队活动

                                              

 张学志老师寄语 


▲张学志


能够指导比自己优秀的学生是做老师的幸福。科研的规律是在不断失败的尝试后才能成功,希望“学以志用”团队的科研经历让成员获益。

 

学术星火,梦想燎原


周梓洵

国际金融学院15级本科生,目前已保送至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硕博连读


于周梓洵而言,学术是真挚而又值得深爱的一件事。大一入学曾一瞥韦伯旧作“以学术为业”,便笃定在这片可爱的原野中擎火前行。在大学三年逐步接触到科研的过程中,遇到的更多是机遇。在周梓洵一路走来的回想中,最想感恩的是学院的“科研强院”战略和一直以来开放平等、兼收并蓄的学术氛围,这是让周梓洵从流连忘返的学术门外汉到初涉文坛的启蒙之地。


“感念张院长在我求知过程中给予的涌泉之恩,让我能镞砺括羽,砥志研思”,周梓洵激动地说道:“每当回想起恩师在大学两年间对我的耐心相教,以及不厌其烦地夯实和提升我的基础,便非常庆幸能成为良师们的学生,亦感激论文合作的胜侶良伴在这过程中对我的提升。”周梓洵将自己取得地成绩归功于恩师和同侪,怀着感恩的心和对学术的热爱笃笃前行。

 

升学之路,如火如荼亦如歌


杨颖琪

国际金融学院15级本科生,现获得香港大学金融硕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会计金融硕士和香港中文大学金融硕士的预录取通知


杨颖琪在加入张学志老师团队的时候还是科研“小白”一名,在每周的workshop上,她都会认真学习团队成员分享的前沿论文,思索老师的总结性点评,实践计量知识和数据处理的技巧。日积月累的训练让杨颖琪的逻辑思维水平有了很大提升,而这段宝贵的学术经历也为杨颖琪的留学申请增添亮色。


杨颖琪认为,加入“学以志用”不但收获了科研能力的提升,更受益于团队成员间的互助与共勉,“一方面,张学志老师和蒋帆老师十分乐意且耐心解答我们的各种疑问,在我们升学,求职的过程中也给予极大帮助;另一方面,团队成员间也互相激励,在分享所学的过程中一同成长,真的非常感谢能拥有这段经历!”

 

没有最好的节拍,只有最适合的节拍


张东亮

国际金融学院15级本科生,目前已保研至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攻读法律专业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张学志老师用了两年时间,打造出一个极具多样性的workshop团队。不管是职业规划还是机会抉择,张老师都能够因材施教,面对学生的咨询能够充分交流并提出中肯且务实的解决方案,团队很多成员均受益于此。师兄给老师的致谢是:“谢谢您给的光,让我有机会去看看更远的远方。“


张东亮认为workshop在夯实基础,开拓眼界方面,起到了极其关键的第二课堂作用,但他曾经后悔为什么没有专心致志做学术研究,后来才明白每个人特点和能力是不一样的。他走了一条不一样的路。大学时光如白驹过隙,从大二参加厦大国际税法夏令营领略税法的奥妙开始,到大三暑假在某银行长沙分行信审部学习贷款承诺的审批程序;大三寒假是在某四大的底稿和凭证中匆匆度过;大三下学期在珠江畔的广东省银保监局开始了银行中台监管的美妙旅程;保研后认知了某证券投行部的行业实践生活;近半年站在一级市场“买方”的角度,在某VC协助合伙人和投资经理进行企业尽职调查和行业研究。全方位感知金融市场脉动,试图触摸到令人生畏的金融市场的一角。但总是在经历着美好,岂不妙哉?


“不管未来能走多远、能飞多高、去到何地,始终难忘张学志老师、蒋帆老师等workshop指导老师的栽培恩情”。张东亮还鼓励师弟师妹们不断向前、勇攀高峰以回报老师的教诲。毕竟,“和老师们的付出比起来,我们的努力,何足道哉?”


于团队启蒙,在沃土生长


陈晓奕

国际金融学院15级本科生,现已保研至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我大学做过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加入张老师的workshop。”谈起与workshop的故事,陈晓奕发出了一声感叹。加入workshop实属偶然,在大三对论文有着好奇与向往的时候,抱着试一试的念头投了简历,然后就进入了workshop。而这个偶然的开始却让陈晓奕对科研和未来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在加入workshop之后,通过阅读论文,通过不断与老师和同学们讨论论文的结构、方法、论文作者的思考,通过自己着手去收集数据、梳理逻辑、完成自己的论文,那些课本上的计量知识逐渐变得亲切而有魅力。而科研对陈晓奕而言也不再是一个幻想一个模糊而抽象的印象,而是一个较为清晰的画面。Workshop里大家共同开展论文阅读和学习stata的过程,让陈晓奕不仅加深了对原有的计量知识的理解,还让她看到了目前许多最新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看到了很多大牛们的奇思妙想。同时,在分享的过程中还锻炼了她表达和展示的能力、课件的制作能力以及冷静如何回答他人的提出的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在后来陈晓奕参与实习和在其他场合进行展示时都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Workshop除了是一个锻炼自己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温暖地像家一样的地方。Workshop里张学志老师和蒋帆老师给了陈晓奕许多的帮助。还记得在保研的时候,陈晓奕由于绩点并不靠前,有些胆怯。张老师不仅一直在鼓励陈晓奕,让她大胆地去尝试。还耐心地指导她的保研论文,给予了许多许多的帮助。每每想起老师事务繁忙却能抽出时间在课室与她讨论论文的场景,陈晓奕心里还是会涌起一股感动。


受惠以鱼,更得之以渔


莫宇航

国际金融学院15级本科生,现已保研至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


能加入张老师的科研团队,是莫宇航大学四年学习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令莫宇航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团队组织的学术论坛,论坛的参与让他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帮助了他科研思维的形成。张老师鼓励不断鼓励他向大家分享论坛中学习的文章,并给予其充分的指导和充足的准备时间。科研路上,讲故事的能力很重要,处理数据的方法也不可小觑。


“虽然我的计量小课堂有很多不足,台下的老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也不能全部解答,但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自己对于倾向得分匹配(PSM)的理解又深入了一步。”莫宇航回忆起自己第一次自学成果的分享,仍然觉得受益匪浅。此后,每隔一段时间,张老师会组织大家分享计量学专题,并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工具变量、DID模型、断点回归……在大家的讨论中,这些实用但复杂的方法,变得更容易理解了。在大家的分享中,stata跑数据不再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处理数据也变得没那么枯燥。

 


▲“学以志用”科研团队活动


目前,“学以志用”团队成立近两年,举行过50余次科研育人活动,学习优秀文章,研究前沿方法,为团队成员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升学指导、就业规划等,团队氛围其乐融融,老师和成员们拧是一股绳,散是满天星,共同为团队的发展而贡献和努力。



推荐阅读



--- iSYSU ---

来源:国际金融学院

封面制图:于子金

编辑:刘佳燕

责任编辑:于子金

初审:李劲峰

审核:陈诗诗

审核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科研永无止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