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山大学2019年春季工作会议分组讨论观点回放(二)

中山大学 2020-02-12


4月20-21日,我校2019年春季工作会议在珠海校区举行。本次会议以“人才培养,立德树人”为主题,旨在凝聚广大师生的智慧和共识,形成强大合力,坚定不移地推进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奋力开创学校本科教育新局面,为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懈努力。


20日晚至21日上午,春季工作会议就罗俊校长所作的《以立德为根本 以树人为核心——共创一流本科教育工作新局面》大会主题报告进行了分组讨论。与会人员就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后勤保障工作、课程思政工作、科研育人工作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与会人员都谈到了什么。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郑哲


听了大会报告,作为马院人,深受鼓舞。对于抓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以“三全育人”为实现路径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角度来全面推进。我们要在思想上有这个认识,自觉在各自工作中将“立德树人”的要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融入到学校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全体教职员工都应当深入思考,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我们如何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做得更好?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学校应深入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大对思政课的建设力度,出台落实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精神的具体实施办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实”和“细”两个方面推动我校思政课建设再上新台阶。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切实抓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

总书记说,“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非常重要,在理念上大家都认同,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做好这项工作,关键在于学校做好顶层设计,通过适当的体制机制设计,明确责任,强化考核,将第二课堂的工作落到实处。


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将“劳动教育”落地做实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是一段时间以来人才培养工作中忽略了的重要问题。当前在人才培养的体系建设中,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对“劳动教育”的理念,方法和实现路径进行深入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实,要接地气。

 


药学院(深圳)院长 邓文斌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才培养。要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各高校的特色优势资源,深化人才培养交流合作,夯实合作成果,逐步深入广泛地扩大合作渠道,既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培养新型人才,也为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与合作探索新的模式和新的路径,特别要围绕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学科及课程设置、国内外交流合作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拓展。


粤港澳大湾区三地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各有特色。推动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高校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整体提升,必将大大提升大湾区面向高等教育国际市场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竞争优势。


中大的红色基因传承和红色资源优势、强大医科、生物医药发展的新建体系等方面都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为解决粤港澳三地的体制差异、文化差异提供帮助,为大湾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为合作办学、合作共赢带来更多精彩和新的发展机遇。


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的根本使命。要把德性、思想性、创新性和特色性,统一在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上。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一所大学如何能培养出有高尚情操、有创造力、有想象力、能够真正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学生?

 


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 谢曼华


学校春季工作会议以“人才培养 立德树人”为主题,体现走内涵发展、提升质量的发展道路,起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提振信心、开拓创新的作用。


大会主题报告紧跟中央决策部署,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客观地总结我校人才培养推行的改革措施及取得的成绩,深刻反思了我校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清晰的办学理念,提出明确的工作思路,体现站位高、理念明、思路清、措施实的特点,非常鼓舞人心,对学校事业发展充满了愿景和希望。


今年学校后勤部门为支撑保障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付出辛勤的努力,作出积极的贡献,老师们给予充分的肯定,大家纷纷表示,会后将及时传达学习宣传学校春季工作会议精神,并将人才培养工作的各项任务和措施落细落实,共创一流本科教育工作新局面。



历史学系系主任、博雅学院院长 谢湜


大会报告强调了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核心内容,必须融合到人才培养体系的各个环节,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体会到,课程思政工作要从观念转变、内容建设、教学形式上加以推进。


首先,全体教职工、专业导师要进一步明确教书育人的天职和立德树人的使命,以优秀的师德师风、扎实的专业学识、高尚的学问人格和专注教育的职业精神,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科研和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认识到思政教育不是专属于学工部门和思政课程教师的工作,大学共同体的每位同仁都有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


第二,报告提出要在院系专业课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我认识到,专业教育具备丰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蕴含着不同层面的思政意义和元素,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形成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和仁爱奉献的家国情怀本身就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许多专业课程特别是学科发展史、学科导论类课程,从知识流变、理论发展、学术传承、经典著述、学者风范、学科传统等内容都可以给予学生丰富的价值启迪,中山大学的通识教育、博雅教育一直坚持在这些方面构建通专结合、拔尖引领的育人体系,在学校未来的发展中还要坚持完善和拓展,惠及更多的学子;


第三,报告还指出要在第一、第二课堂相融合的体系中提高第二课堂的思政性和学术性,我在参与历史学系五育融合的进阶式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田野实践教学对于学生认识国情、关怀民生、激发学术探索热情、提升分享协作沟通能力的重要意义,在接下来构建知行合一的新时期卓越历史学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将继续探索课程思政和实践育人的教学形式的有益路径。

 


岭南学院院长 陆军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培养我们的学生,为他们的未来做准备,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中山大学“德才兼备、家国情怀、领袖气质”的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提纲挈领,我认为德才兼备的“才”,不仅意味着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意味着通识教育可能带给学生人格心性的滋养。“美”和“劳”都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于“劳”,我觉得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它也可以是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服务社区或帮助中小企业的方式探索实践,从而学以致用。总之大学教育要平衡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在这方面可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


谈到科研育人,我认为科研与教学就像硬币的一体两面。我坚信好的老师能够把学生带到科学研究的最前沿,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学生成为科研团队的成员也会间接对带领老师提出更多要求,促进共同进步,此所谓教学相长。而如何做到科研育人,我觉得制度上应有更好的安排和保障。如学校和学院作出更合理的经费和课题项目设置,支持教授带领本科生展开一线研究;对于研究工作做得好的本科生应给予良性而长远的奖励与激励方式;尽早挖掘本科学生的深入科研潜力,推动本硕博的一体化培养。




推荐阅读



--- iSYSU ---

来源:党委宣传部

摄像:覃东骏、吕明华

编辑:周玉婷

责任编辑:李智

初审:李劲峰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人才培养,立德树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