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对中大“一见钟情”,对科研“矢志不渝”!

中山大学 2020-02-11

 引言 

以专职科研人员、博士后为主体的专职研究人员队伍,已成为我校青年人才的生力军!


在解决国家关键技术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在与行业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相契合的高水平科研团队中……都能见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2015年以来,中山大学提出“人才倍增”计划,同时,打造人才创新发展平台,为专职研究人员提供了科学研究的绝佳舞台;建设精英荟萃的人才蓄水池,为专职研究人员开通了转聘教师的绿色通道;开辟人才发展的道路,为专职研究人员提供多种发展路径。


中山大学和广大的科研人员一道,共享着湾区发展的红利,共同缔造学校事业快速发展的“中大速度”,共同见证中山大学新的辉煌!


科研工作时,他严谨细致;日常生活中,他亲切随和,他身上有一股大男孩的冲劲,又有一份阳光暖男的贴心,实验室的同学们都亲切地喊他一声“曙哥”。


李忠曙博士加盟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已有五年时间。从博士后,到专职科研人员,再到顺利通过副教授职务的聘任,李忠曙用“一见钟情”来形容他与中大的初见,用“矢志不渝”来描述他对科研工作的执着。


与中大一见钟情


“我对中大可以说是一见钟情了。”李忠曙如是说道。


Hansjörg Grützmacher教授是化学学院的外籍教授,同时也是李忠曙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博士后导师。在导师的耳濡目染下,李忠曙对这所位于中国南方的高等学府有着美好的憧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李忠曙决定先来一趟广东,拜访一下这所“传说”中的大学。


这一面,让他深刻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两种色彩在这所大学身上的碰撞与融合。校园里,随处可见红墙绿瓦的百年建筑,曲径通幽的林荫小路,读不舍手的菁菁学子;实验室里,仪器设备既新又齐全,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相比毫不逊色。经过与苏成勇教授长达两个小时的交流后,李忠曙认识到,尽早回国,在国内成长并建立自己的科研平台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中山大学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是由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超分子化学之父”之称的化学家Jean-Marie Lehn教授领衔,联合了法国、德国、瑞士等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所和中山大学化学学院组建的一个国际联合研究机构。李忠曙表示:“中山大学的博士后指导和培养机制,与国际前沿充分接轨。”无论是外籍指导老师Hansjörg Grützmacher教授,还是其他外籍教授,李忠曙随时随地都可以与他们交流自己的实验进展和科研设想,而教授们也会根据自己的学识和经验给予指导,让他能够更快地锁定最合理、最有效的实验方案。


新团队的敬业和安心


从博士后到专职科研期间,李忠曙有两位导师,一位是化学学院的苏成勇教授,另一位是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的Hansjörg Grützmacher教授。初到中大,作为一个“新鲜人”,李忠曙的科研工作却一点也不孤单。


进校不到两个月时间,从实验台的搭建到样品试剂的购置,化学学院和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师生能够方便快捷地完成各类测试。就这样,李忠曙很快加入了新的团队,科研工作也步入正轨,一切顺利得既超乎想象又水到渠成。


期间,两位导师给李忠曙的科研工作带来了很多有益的新想法。在设计合成二磷化二碳探索过程中,李忠曙多次尝试分步合成方式,但都未达到良好的效果。听了Grützmacher教授的建议,李忠曙豁然开朗,决定直接将反应的原料与还原剂反应。这次尝试后,他成功制备出一种结构独特的二磷化二碳四元杂环,相关成果发表于化学类国际顶尖期刊(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5744–5749)。


▲李忠曙与两位自己协助指导的博士生

在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前的合影


另一方面,涉及有机磷化合物在材料科学方向的应用问题,苏成勇教授给予他很大的启发。在深刻理解有机磷杂环化合物的性质后,李忠曙一直尝试制备有机磷杂环和无机金属的杂化材料,目前已经成功地把这类材料应用于磷光温度传感器(Inorg. Chem., 2018, 57, 13235–13245),未来还将继续探索它们在材料科学上的其他应用。


在李忠曙看来,中山大学这所包容、开放的一流学府有着独特的魅力。无论是资深教授,还是工作人员,踏实、敬业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记得有一个晚上,由于实验的原因,李忠曙要通宵守在实验室。凌晨3点钟,丰盛堂的门卫余师傅出现在实验室门口,向他反复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后才继续巡逻。后来他了解到,每天晚上23点和凌晨3点,余师傅都会把整个丰盛堂巡逻一遍,查看是否有安全隐患问题。这一份坚持与敬业,也让李忠曙对中大的师生多了一分敬意,对中大的科研生活多了一份安心


“物超所值”的专职科研路


在欧洲国家,许多科研工作者在高校取得正式教职前,都会经历一段 “habilitation”的过程,直接翻译成中文就是独立大学教师资格训练,主要是训练年轻人独立科研的能力。在李忠曙看来,这个岗位与中大的专职科研岗类似。


2014年,李忠曙以“中国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入选者的身份入职中山大学,两年的时间,李忠曙心无旁骛地钻研自己的课题。博士后顺利出站后,带着对未来的美好预期,他决定留在中大进行科学研究。后面的三年里,作为特聘副研究员的他充分利用了化学学院的研究平台,并且在有机磷化学领域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李忠曙在丰盛堂实验室


去年在日本参加杂环类国际会议期间,一位国际同行看到了李忠曙的名字后惊叹:“你就是那位做二磷化二碳四元环的!” ”自己做出的成果能被一些国际同行们所看到,这让李忠曙既开心又自豪。三年的专职科研路,可以说是“物超所值”了!


对目前在中大开展科研工作的专职科研人员,李忠曙建议:把握好这三年时间,当成自己独立开展工作的一次训练。在中大,不仅生活环境优美,更有资深教授和各类专家热心提供帮助。比如申请基金项目时,学校、学院都会组织专家进行指导,包括申请前的指导,申请中的撰写指导,以及提交申请前的项目书修改等。这对缺乏基金申报经验的年轻人而言,无疑是最好的引导。

 

受益于中山大学的人才引进和人才发展政策,李忠曙将继续潜心研究,用自己的行动,矢志不渝,继续科研求索之路。


人物名片


李忠曙,2009年至2013年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4年至2016年到中山大学化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至2019年转为专职科研人员,2019年转聘为副教授。主要从事有机磷化学、主族元素化学、自由基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等方面的研究。



推荐阅读


--- iSYSU ---

来源:人才发展办公室、化学学院

编辑:王星月

责任编辑:李智

初审:李劲峰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矢志不渝,潜心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