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捐献331件珍藏!中大人跟你谈谈80年代“那些事”……

中山大学 2020-02-08


1985年的夏天,中山大学数学与力学系的林奕聪与同级其他同学一样,顶着骄阳在怀士堂前拍下了毕业合照。快门按下的瞬间,毕业生青涩的面孔被定格在照片上,成了81级数力系所有同学心中一份厚重的回忆。三十余年过后,林奕聪手上的这张合照已经泛黄,但仍然意义非凡。“照片后面,有我们级所有人的签名。”林奕聪解释道,“当时觉得很有意义,就特地去找老师、同学签名,一个一个地去请。”


▲数学与力学系1981级全体同学毕业留影



从朝夕相对的同学,到亲切可敬的老师,林奕聪希望照片上的每一个人都能留下自己的笔迹。不过,当时的徐建林同学在合影后不久,便离开广州北上深造了。林奕聪骑上车便匆忙赶往火车站送行,却偏偏没想起带上照片。“在2005年的聚会上,我特地带着照片去找他,这个签名才终于补了回来。”


这张写满回忆的照片,陪伴林奕聪辗转多地,兜兜转转,在34年后,与林奕聪所捐献出的三百多件文献一起,又回到了母校。


▲合照背后的签名



“五羊牌”的故事


今年二月,得知中山大学正在征集校史陈列馆校史资料与实物,林奕聪二话没说就拨通了征集启事上的联系电话。“保存下来的这些东西,对我来说的确有纪念价值。但我一直觉得,它们应该有更好的去处。”在他看来,在学校留下的记忆,能以另一种形式回到校园,比放在家里更有意义。因此,校史陈列馆的征集信息让他又惊又喜,他当下便拿起手机,拨起号来。


▲写满高校专业信息的《招生报》


装满两个箱子的331件文献,包含林奕聪的学生证、笔记本、课堂讲义、准考证和试卷,还有81级数学与力学系同学本科毕业的去向表。其中的不少纸页已经老化,幸得林奕聪先生的妥善保管,这些历经三十余年时间洗礼的字迹依旧清晰可辨。几本“五羊牌”的笔记本,封面的图样仍然鲜亮多彩。“那些好看的笔记本,都是开学的时候自己买或者亲戚朋友送的。”林奕聪说道。


▲“五羊牌”笔记本


不仅封面亮眼,笔记本之中的笔记还十分整洁漂亮。林奕聪的笔记,大多经过“再加工”——课堂上记录一次,课后再誊抄一次。“上课的时候,不是每一个要点都能记录清晰的。有时只能草草记一下,课后就得再整理一次了。”


▲手工装订的笔记本


八九门课整理下来,笔记本不够用,也是常有的事。这时,林奕聪和舍友们便结伴搭车,一路嘻嘻哈哈地到北京路一带购置补充。但这时的他们却并不买“五羊牌”了:“当时大家手头都不算宽裕,总是想着能省一点是一点。”他们买的是一张张白纸:“我们买几张一开大小的纸,带回学校,就在宿舍里一起裁剪、装订,新的笔记本就有了。”


大班宿舍,小班教学


宿舍作为他们制作笔记本的“小作坊”,实际上并不宽敞。“我们一个宿舍住十个人。两边是床,中间一张大桌子,去洗澡、晾衣服都要从舍友座位后面挤过去。”林奕聪笑道。头顶一把吊扇,底下坐着十个人,挤着挤着,倒也生发出了真挚又珍贵的感情来。“平时一起上课,周末放假了,我们就一起出去,有时坐公交,有时在中大码头乘渡轮,一起逛广州。毕业的时候,在学校里拍照也是结着伴,你给我拍,我给你拍。”


▲在校门前的留影


尽管小小的宿舍里热闹非凡,当时的校园里却并未这么热闹。80年代的中大,所有院系的学生加起来,不过七八千人,算是名副其实的小班教学。“当时每个班的人都不多,大家在课堂上活跃,课后更加活跃,通常是一下课就跑到讲台面前问:‘老师,这道题怎么想?’”林奕聪回忆道,“老师很喜欢看到同学们提问题,甚至欢迎对问题提出质疑。”


▲由老师手写、油印的习题和试卷


不少老师还会给大家分发讲义。当时的讲义,同试卷一样,都是由任课老师亲自整理、誊抄,然后油印分发的。林奕聪捐出的文献中,便有几本印有老师字迹的讲义。“在讲义里,老师会给我们梳理出教学内容的逻辑,很多复杂的问题,像数分、拓扑学的内容,通过讲义的梳理和老师的讲解,就变得简单了。”


▲讲座笔记


“学院的老师,还给我们争取到很多讲座学习的机会。”谈起文献中的讲座笔记,林奕聪解释道。现在讲座举办的频率与当时相比,虽不可同日而语,但在林奕聪看来,已经是当时所能争取到的最理想的条件了。老师们筹划讲座不轻松,同学们有感于此,也颇受鼓舞,积极捧场。“只要没有课,我们有时间的都会去听。不仅自己去听,还要叫上其他同学一起去。”林奕聪道。一份上进,一份珍惜,都是大家对忙前忙后、辛苦筹备讲座的老师们无言的感念。


再回康乐,故人新思


从录取通知书、学生证,到笔记本、试卷,再到毕业照与《本科生毕业去向表》——林奕聪及1981级数力系的同学们的大学生活印记,早已成了一张张泛黄的纸页,但其中的记忆与感触,却仍然鲜活。那些对同学、对老师、对学校的感情,在与校园的一草一木、红砖绿瓦重逢时,便被激发起来。在毕业30周年之时,林奕聪和数力系的其他同学重返校园,一起穿上学士袍,参与校友活动:“回到学校,回到我们系楼里,让学弟学妹帮我们戴学士帽,大家都很高兴,就像回到30年前一样。”


▲1981级新生入学须知


“一晃眼,这么多年就过去了。学校里很多红楼没变,但不少新楼也都建起来了,变化还是很大的。当年还在一起上课的同学,各奔东西,也各有各的发展和成长了。”林奕聪感慨道。数学学院新落成的大楼窗明几净,而林奕聪在闲暇时,也爱回到校园,在学院的新楼里走一走,坐一坐,打开校友微信群,还能跟大家聊上几句。


▲80年代的中大牌坊


正如毕业留影后便赶往他方继续深造而在毕业照背面的签名集缺席近30年的徐建林同学,最终也在照片后补签了名字一样,那些各奔前程的同学们,总会在某一个节点,与回忆中的故人重遇。“保留这些学生证、作业本,让老师、同学在照片后签名,一方面,是我自己的‘收藏癖’,另一方面,让这些在学校获得的东西,最后又回到学校,也有另外一份意义。”林奕聪道。让写满记忆的一张张老照片、一本本作业本回到故事开始的地方,也未尝不是一种圆满。


中大校史陈列馆

征集校史资料与实物

进行中

(点击链接 了解更多)

欢迎大家参加!



推荐阅读


--- iSYSU ---

来源:党委宣传部

采写:毕晓曈

鸣谢:林奕聪、图书馆

编辑:杨新颖

责任编辑:孔维泽

初审:李劲峰

审核:金凤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