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印象·康乐红楼(二)| 我在中大等你

中山大学 2020-02-08

编者按

又是一年开学季,中山大学即将迎来2019级新生们。为帮助新生熟悉校园环境,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近期,我们开设“我在中大等你”专栏,介绍中大校园文化,提供新生入学指引。欢迎你们,新一届中大人!


制图:黄舜珺


时光流转,熙攘之间

唯有红楼跨越风雨

静立于斯

娓娓细诉中大动人故事


步入康乐园

中轴线两旁的红砖绿瓦映入眼前

中大每一栋红楼建筑的背后

是在她檐下生活的人与流过的历史

不经偶遇,悟先烈之志

冥思怀想,望古今名人

拾级而上,闻历史遗韵


印象红楼

你可知她个中情深

今天来和我们一起继续探访红楼吧




怀士堂


摄影:吴慧焱


又称“小礼堂”,西南区492号,原70号建筑,位于校园中轴线上。孙中山先生手书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矗立于怀士堂南面草坪。


图片来源:官微往期推送


美国著名的天文仪器制造家、俄亥俄州华纳与史怀士公司总裁安布雷·史怀士先生捐资修建了怀士堂,1915年破土动工,1917年2月落成。


摄影:李明


摄影:李明


摄影:钟艳媚


摄影:李明


摄影:吴慧焱


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先生携夫人宋庆龄到岭南大学视察,在怀士堂作长篇演讲,勉励青年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怀士堂首层现为中山大学小型礼堂,重要学术报告会及学术交流活动均在此举行。



荣光堂


摄影:李明


东北区350号,原21号建筑,位于校园中轴线东侧,与哲生堂隔大道相望。


随着学生的日益增多,原大学第一宿舍爪哇堂渐不敷用,学生们便自发组织筹款队,利用假期在省港等地募捐,历时两年时间,终得到校友莫干生、林植豪、陆蓬山、肖瀛洲、杨西严、林植生、简达才、刘季焯等赞助7万多元,始得以兴建,1924年落成。为纪念钟荣光校长为学校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命名该宿舍为“荣光堂”。


摄影:吴慧焱


20世纪80年代前后,荣光堂为中山大学教工第一宿舍,后又用作学生宿舍。2001年1月,荣光堂招待所正式投入使用,首层为西餐厅和会议室,二至四层提供33间标准客房,内部现代设施配备齐全,外观则保留了传统的古朴风貌。


荣光堂原为三层建筑,另有地下室,20世纪70年代加建一层,落成时屋顶为庑殿式,后改建为歇山式,并开有两个老虎窗。一二层原有的屋檐现已拆除,楼东侧加建了室外铁阳台。北面正门大理石横匾“荣光堂”乃容庚教授题写。


摄影:吴慧焱



惺亭


摄影:李明


摄影:李明


又称钟亭、烈士钟亭,原50号建筑,位于校园中轴线上、孙中山先生铜像之北。


惺亭为原岭南大学1928年的毕业生筹资建成,建筑费用6000元。每年毕业班都有一个社名,1928年的毕业班命名为“惺社”,也寓意“醒悟”,希望四万万中国同胞都能觉醒,惺亭便由此得名。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为惺社毕业生。同学们对母校非常热爱,在毕业前为母校做件好事,例如1926年的毕业班“精社”送上一部《四库全书》等。


建筑惺亭,也是为报本思源,并纪念母校三位殉国先烈——史坚如、区励周和许耀章。史坚如是格致书院的学生,兴中会成员,1900年于广州起义殉国,孙中山称他是“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区励周是原岭南大学的教员,许耀章是学生,因和老师一道参加反英示威游行,于1925年6月23日在沙基惨案中遇难。


摄影:李明


摄影:郭玉麟


惺亭为八角攒顶式,覆宝蓝琉璃瓦顶,亭中悬挂之古钟年代很久远。钟身铭文图案为阳文,印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字样和腾龙图案;钟体有少许残破,字迹难辨。解放后,商承祚教授的父亲商衍鎏老先生曾题写“惺亭”匾额,后此匾无存。现亭匾为1981年秋商承祚教授题写。2004年7月进行维修,更换瓦面。



陆祐堂


摄影:肖遥


又称陆佑堂,西北区565号,原33号建筑。


陆祐堂始建于1930年6月,完工于1931年7月。工程耗资11万余元,其中黄容康、黄容章兄弟捐款6万元,其余款项由学筹捐基金委员会筹集。堂名“陆祐”,是为纪念黄氏兄弟先祖陆祐先生。


陆祐堂建成后,成为当时大学第三学生宿舍,共62间住室,另外还有会客室、浴室、厕所等,阁楼建有蓄水池,并用作储物间。20世纪80年代前后,陆祐堂为中山大学地理学系大楼,现由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使用。


摄影:肖遥


摄影:吴慧焱


陆祐堂为四层建筑,另有阁楼,外观仿宫殿式,上盖绿油瓦,脊用蓝油瓦砌成,东西两端,衬以雄狮,四面垂檐,用人像及鸟兽像等蓝油陶器做装饰,每角悬一瓦钟,现仅存东南角一只,已残破。第二层东西两侧有阳台,第三层则全部骑楼伸出,绕堂一匝,围以三合土制成的白栏杆。首层和二层的外墙为淡红色,三层和四层的外墙为淡黄色,周围的墙柱为朱红色,墙柱、屋檐和栏杆都有彩绘。北面檐下正中为木制额匾“陆祐堂”乃商承祚教授1981年题写。


摄影:吴慧焱


2002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8月被广东省文化厅批准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赫赫红楼风,拳拳中大情

名家手书匾额,述其沧桑

堂前师说谆谆,亭内书声琅琅

红楼翠阿,岁月留痕

情深却不语的她

见证一代又一代中大人的似水流年

目送无数学成起航的中大学子

为社会福,为邦家光

为国之栋梁




推荐阅读


--- iSYSU ---

来源:《印象·中大红楼》、《康乐红楼》、官微往期推送

整理:刘秋杏

制图:黄舜珺

摄影:李明、吴慧焱、钟艳媚、郭玉麟、肖遥

编辑:刘佳燕

责任编辑:黄子明

初审:何方

审核:谢金华

审定发布:陈诗诗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