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赤诚之心,点亮乡村明灯 | 身边人 身边事
编者按
什么是成功?也许大多数人会回答:富贵荣华,名利双收。镁光灯下聚焦的光鲜亮丽总能耀人眼目,而在我们身边的默默耕耘者,却常常被忽略。其实,坚守本分,在自己的领域做到认真极致、不可或缺,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成功的本质,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内心的真正富足,是初心的坚守,是责任的担当。
▲郭兴勇(前排左二)与红塘村村干部合影
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院办行政党务主管的郭兴勇被选派到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凤山镇挂职,先后担任落星村和红塘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与我校扶贫小组成员们一起奋斗在脱贫攻坚战的第一线。郭兴勇与当地村民手拉手、心连心,以党员的赤诚之心,投入扶贫工作。在扶贫小组和当地领导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他所驻扎的村都顺利通过贫困村退出的第三方检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提前两年脱贫出列。同年,郭兴勇被评为“凤庆县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
768个昼夜的坚守
▲红塘村村委送给郭兴勇的画册
翻开眼前的这本崭新的画册,里面记录了郭兴勇两年来工作生活的日常点滴。该画册只“发行”一本,却是红塘村村委给郭兴勇的“惊喜”。画册于2019年7月26日印制,郭兴勇于7月27日回校。768个昼夜,夜以继日的扶贫攻坚,“一段扶贫路,一生凤山情”,画册里的一张张照片,一件件事情,郭兴勇都历历在目。
出发当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从广州到红塘村需要换乘4次交通工具,耗费整整15个小时。郭兴勇初到村里的第一个星期,恰逢云南省临沧市吹响提前两年“脱贫摘帽”冲锋号的关键时期,可谓“临危受命”。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首先是要和村民同吃同住,同时肩负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村里的党建工作;二是精准扶贫,做好带领、督促的工作;三是维护村里的秩序和持续改善村民生活;四是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相传的根源。
“要致富,看支部”,这是郭兴勇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驻村期间,他时刻以党员标准严以律己,牢记组织的嘱托,与村两委、工作队及“挂包帮”队员一起真抓实干,稳步有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在挂职的700多天里,郭兴勇每天都佩戴党徽,胸口的金红色印记,让人特别安心。有的老党员看到党徽会走过来,感慨道:“佩戴这枚党徽就代表共产党,你们就要真正地为人民服务,为大家着想。”这使郭兴勇深受感动,也备受鼓舞。
▲大年初一,郭兴勇品尝村民递过来的特色糖水
郭兴勇住的村委楼只有两层,二楼最左的房间就是他的,里面只有一张床,刚开始时连洗手的地方都没有。中午十几人一起在楼顶吃工作餐,晚上9点后,整个村委会就只有他一个人。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郭兴勇毫不在意,他表示“只想用这两年时间多做点事情”。
刚到落星村,郭兴勇就到村里的小学,郭兴勇了解到学校竟然没有热水,孩子们一年四季都只能洗冷水澡。孩子们的住宿环境让他焦心,于是他立刻想办法改善。当时中大岭南学院2000级校友得知这样的需求,立刻召开会议,快速捐助了两台太阳能热水器,使该校成为本地区第一所可以洗热水澡的内宿小学,其他村的人都非常羡慕。通过这一举动,村民们更加体会到,郭兴勇是来办实事的。
驻村期间,郭兴勇带领扶贫工作队对红塘村17个小组634户农户进行拉网式排查,建立全村所有农户台帐,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制定一户一策的帮扶措施。6至9月份是当地雨季,当地平均海拔1700米,一些偏远的农户甚至住在海拔2200米的高处,交通不便,路途险阻,而郭兴勇和扶贫小组迎难而上,入组入户,完成各项动态排查任务。
另外,郭兴勇的扶贫小组还加强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到县镇实施累计6.5公里的村级公路加宽改造及路面硬化、1.5公里产业路开挖项目;同时加强资源对接,中大校友为42名贫困家庭学生捐助助学金共计3万多元,郭兴勇还个人捐建了课室的“悦读书架”,并争取到校友捐书500多册。
“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是镶嵌在红塘村村委楼上的大字,也是郭兴勇768天恪守的本职。
329个孩子的老师
村委旁边就是小学,或许是心理学专业使然,抑或是此前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缘故,郭兴勇和小朋友相处得很好,小朋友也很喜欢郭老师。郭兴勇和幼儿班的孩子做游戏,和年龄大一点的小孩谈心,向再大一点小孩的讲述外面的世界。
▲郭兴勇在“六一”儿童节当天和学生一起参加活动
为了鼓励孩子们学习,郭兴勇自费在网上购买握笔套,来纠正孩子们的握笔姿势,并教孩子们字如其人的道理,强调写得一手好字的重要性。二年级的学生要开始背乘法口诀了,郭兴勇又在网上买可以放在身上的口诀卡,发给学生,还以童趣的说话方式给孩子举例:“你看我快60岁还记得这些口诀,就是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背的,所以背好了就能记一辈子呢!”如果有高年级学生也想要卡片,郭兴勇就问他们一些难一点的口诀,答对了就能拿到。
脱贫攻坚,关键是要找到贫困的根源并想办法消除,这就需要从观念入手,观念的改变,影响力非常大。所以郭兴勇一直非常推崇让小孩爱上学习:“一看到学习的学生,我就会主动地接触、鼓励他们,如果他们有需要,我都会尽力帮扶。”在村里没什么支出的郭兴勇,竟然也是“月光族”,因为他时常把钱用在孩子们的学习用品、村里的基础设施等扶贫物资上。学校图书室面积狭小,放了书之后就几乎进不去人。郭兴勇了解到这个情况,就在每个课室的后面设置一个书架,将书进行分门别类,高年级对应高年级的书,低年级对应添加拼音的课外书,幼儿园对应绘画本。或许孩子们长大了,还会记得曾经那个平时跟他们温柔谈笑,只有在叫他们看书的时候一脸严肃的郭兴勇。
郭兴勇说在小学阶段村里的学生和城里的学生是没有多大区别的,但是村里能考上大学的学生比例却不尽如人意,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教育资源很匮乏固然是重要客观原因之一。郭兴勇也经常情真意切地跟村里的小学老师说:“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一定要善待学生。”
在启蒙阶段培养了自觉性,能让孩子们在往后的人生道路上大受裨益。学习之外,郭兴勇还注重学生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打饭要按年级从低到高的顺序轮着来,郭兴勇就在打饭的地点贴一条黄线,让学生们在黄线外排队,他拿着戒尺在旁边监督:不在黄线外好好排队的,饭前不洗手的、接到菜不说谢谢的、浪费粮食等行为,都会被打手心(其实是稍稍碰到手心,主要是提醒学生,并非真打)。日常生活中,为了带动学生们讲礼貌,他会主动跟学生打招呼。久而久之,学生也主动跟他打招呼,见到长辈都会主动问好了。
郭兴勇对学生的教导,都是从小事抓起,循循善诱。他懂得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法,如果不是拥有一颗童真而赤诚的心,是做不到的。其实也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改变学生的观念。郭兴勇从事教育工作近30年,带了不少学生,但他相信村里的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
小举措大情怀
在开展扶贫工作的这两年,郭兴勇和当地村民结下深厚的友谊,俨然成为村里的一份子。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郭兴勇的言语中都充满着对村里的牵挂。我们常说的“爱岗敬业”,可能已不足以形容他对扶贫工作,对村里乡亲们的感情。知道自己会返校,除了提供很多短期内就能见到成效的帮扶以外,他还为脱贫后的乡村留下许多具有长远意义的措施,为乡村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郭兴勇先从内部抓起,协助村里的每个小组成立“乡村振兴理事会”,定期举行例会讨论乡村的发展之路。这是一个平等讨论的会议,大家各抒己见,最后举手表决,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内部铺垫好,就到村里日常的建设了。一次偶然的理发,郭兴勇发现理发师正是自己所帮扶的落星村里的村民。理发师十几岁离村在街上开了理发店,郭兴勇听了非常高兴,想着村民们理发不方便,就建议理发师每月或者每季回到村里面帮村民理发。理发师一听,觉得非常有意义,当场就答应了。往后至今的每个季度,郭兴勇就会找节假日的时间,比如儿童节、端午节、国庆节前夕,提前打电话跟理发师们预约,理发师们会如约回村举办 “凤山镇理发师义剪活动”,为村民和师生们免费理发,形成当地一道乐于助人、知恩图报的风景线!
▲凤山镇理发师义剪活动
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仪表整洁是农村美,乡村清洁更使农村美。郭兴勇借鉴“门前三包”的做法,提出“门前要保持清洁、绿化、有序”的建议,划分好村里每一户的卫生责任范围,告诉他们需要负责所在范围内的清洁卫生和环境美化,保证每一户门前的干净整洁,共同打造美丽宜居的环境。
要说郭兴勇最放不下的,还是村里的学生教育问题。他总希望学生们能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和资金,充分地学习。他也知道,个人的资助毕竟有限,通过中大校友会捐赠,每年资助一万元,他组织成立了“小学奖教、奖学金”,表彰教学进步的教师和学习进步的学生。或许以后,会有接受这笔学校奖学金资助的学生考上中大,以感恩之心怀揣家国情怀,报效祖国。
采访接近尾声时,郭兴勇接了个电话,说是一对兄妹需要帮助,哥哥准备考研,妹妹在读高中,而家里没有收入来源,郭兴勇说得马上想办法帮助他们。我们和郭兴勇从他办公室走出来时,他还在考虑找服装批发商的事情,他说那边衣服太贵了,刚好广州服装成本较低,就想帮村里拿一些便宜的服装货源,另外他还在寻找茶叶收购商,帮村里的茶叶拓宽销路......郭兴勇是从扶贫的地点回来了,但又似乎没有回来。
郭兴勇是骑着电动车走的,这个“坐骑”就像他一样,没有引人注意的外表,却有着一路向前的动力。现在的郭兴勇五十多岁了,岁月把他细细的皱纹折成了一朵温柔的花,绽放在他亲切的脸上,但是他的心又是如此年轻,赤诚如初。
推荐阅读
--- iSYSU ---
来源:岭南学院、党委宣传部
编辑:李牧瑶
责任编辑:孔维泽
初审:郝俊
审核:李劲峰
审定发布:陈诗诗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