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设新时代新农科 引领未来农业发展——关于农学院“三大建设”的一些思考 | 2019秋季会议笔谈(二)

中山大学 2020-02-09

编者按

9月21至22日,我校2019年秋季工作会议在深圳市光明区召开。本次会议以“坚持‘三个面向’引领,提升‘三大建设’水平,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主题,旨在凝聚全校上下的智慧,形成对于“三大建设”的广泛共识,并将此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指导,推动科研工作再上新的台阶,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懈努力。全校围绕大会主题,积极学习会议报告精神。近期,我们推出系列笔谈,听听他们的声音。


农学院院长  谭金芳教授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落实中山大学2019年秋季工作会议精神,需要农学院及全校涉农学科抓住战略机遇,加强新时代新农科建设,引领未来农业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等国家重大战略贡献中大智慧、提供中大方案。


从产业、业态发展趋势来讲,现代农业已经从传统的解决人类温饱,过渡到更加关注营养、健康、环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成为多学科融汇、产业界限逐渐模糊的宏大范畴。随着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交叉融合,为现代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提供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这些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趋势,也迫切要求我们改变教育观念,紧扣时代脉搏,创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三农”问题研究,引领未来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我校兴办农学历史悠久,为我国农业教育和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2018年整建制复办农学院,以“农稳社稷,粮安天下”为己任,秉承“汇世界精英,育天下英才”的发展理念。今后一段时期,应当牢牢坚持创新强院、特色兴院,以注重基础科学技术研究为优势,以促进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转型升级为特色,主动推进农科与理、工、文等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主动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学科专业。我们将追求国际化、差异化、卓越化,提前布局一批富有时代性的新型交叉学科和新兴涉农专业,打造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等新农科大团队,争取智慧农业、现代育种、绿色防控、农业资源安全利用等大项目,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创新大平台,着力解决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科学与关键技术问题,助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


明确总体努力方向,分步实现阶段性目标


作为有着百年农学传承、志在追求国际一流的农学院,在总体方向上,应当努力构建现代大农业的教育环境、科研环境和服务“三农”文化环境,围绕小麦、玉米、水稻等三大粮食作物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从品种群、技术包等方面服务当代、引领未来的中大特色,产出立足全国、面向世界的系列原创性重大成果,培养一批现代化新型农科人才,为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等提供强有力支撑,助力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围绕学校“三大建设”,在阶段性目标方面,农学院要努力实现三段式跨越:


一是五年筑基(2019年-2024年)。以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为标杆,构建研究型学院雏形,力争进入世界农业学科专业排名前50-100行列。争取1-2项国家重大战略研究项目和国际重大合作项目,构建2-3个人才储备国内领先、研究水平对标国际的大团队,培育1个具有国际视野、国内领先、中大特色的大平台。


二是十年腾飞(2019年-2029年)。以美国康奈尔大学为标杆,进入世界农业学科专业排名前20-50行列。形成3个以上围绕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的大项目群、实现建成1个大平台的目标,培育3项以上原创性、基础性、支撑产业发展的重大成果。


三是廿年辉煌(2029年-2039年)。以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为标杆,进入世界农业学科专业排名前10-20行列,助推学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形成2个以上的平台集群,争取产出5项以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荣获国家大奖的重大原创性成果,培育1-2位蜚声国际的学术领军人物。


立足高层次国际化,构建世界一流人才团队


强力推进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引进和培育,利用学校珠海论坛、深圳论坛及国际国内人才平台,在世界200强高校和著名科研机构遴选年富力强、品德优良、富有潜力的师资,甄选国内高层次师资、科研人才,用5年左右的时间组建智慧农业、AI育种、绿色防控、资源安全利用、食品安全和健康养殖等大团队。以构建世界一流人才队伍为目标,用10年左右的时间,以中青年教师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培养造就出一批优秀中青年骨干、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打造“一个学科领军人物,带出一支精英团队,支撑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发展一个学科”的人才队伍体系。


立足卡脖子项目,攻克一批重大理论与关键技术


农学院要想引领未来农业发展,必须有大格局、大境界、大胸怀,要以探索自然界蕴藏力量、提升全人类生存质量为宗旨,以攻克我国乃至世界农业 “卡脖子”技术为项目设计原则,瞄准国际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重大原始创新、论文与产品共生。近五年,农学院将围绕动植物高产优质高效多抗等重大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设立智慧农业、功能基因挖掘与AI育种、绿色防控、土壤治理与农业资源安全利用、食品安全、健康养殖等6个方向。


在项目研究内容方面,以基础研究为重,注重顶天立地并举。基础研究方面侧重结构基因组学、基因编辑、生物信息学、结构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基因与环境互作、作物表征组学、微生物病原菌学、小麦等作物功能基因挖掘、土壤-植物-环境互作机理、农业废弃物安全利用机理。在应用基础理论与技术方面,侧重粮食作物AI育种、智慧农业、种质资源创新、绿色防控技术、农业废弃物生态安全利用技术、全生物链栽培育种技术体系、人类营养与健康等方面,并与中大一号农业卫星结合探索精准农业,开展第二粮仓土壤(海滩)培肥理论与技术等重大项目研究。在交叉科学研究方面,侧重于机器人与农业自动化系统、对抗全球气候变化与农业、食物与淡水科技、合成生物科技、生物反应器等新型交叉整合学科研究。


立足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高科技大平台


近五年,农学院将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国际知名涉农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共建大平台,申请国际联合基金等项目,联合开展科学研究,联合申报专利,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建设多层次、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伙伴网络体系,全面提升教学科研的国际化水平。争取建立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MMITY)中山大学中心,加强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合作,逐步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大平台。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逐步布局沿线国家和非洲粮食科研基地。


在国内、校内平台方面,既要培育省部共建分子平行杂交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业野外观测站等;也要联合国家基因库、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大数据中心、科学城、大疆无人机集团等,构建网络化协同研究平台;更要把2600亩的深圳校区科教园区建成国际标准的现代化科教基地、教育部科技园区,把中山大学河南研究院的现代农业创新中心逐步建成国家级创新基地,建立覆盖全国粮食主产区的教学科研基地网点。


立足权责明晰,强化“三大建设”保障措施


“三大建设”作为农学院当前和今后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离不开强有力的保障措施。为此,农学院将成立“三大建设”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建立台账,明晰责权,定期推进,把任务完成的量作为基本考核标准;把任务完成的质作为核心考核标准;将建立以教师为核心的监督组织,制定监督办法,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将成立专门工作组织,争取社会捐赠,争取各级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争取国内外校友、企业家等大力支持。


此外,农学院还将设立三项奖励基金,实现三个推动:


一是大项目发展基金,奖励教师与科研人员争取大项目,推动学院创新创业体系形成。


二是大团队发展基金,奖励吸引与培育高层次人才形成大团队的教师与科研人员,推动学院高层次学科群建设。


三是大平台发展基金,奖励教师与科研人员争取大平台,推动学院高层次研发基地构建。


奋斗未有穷期,行者永不止步。中大实现“三大建设”蓝图的绚烂画卷中,必将有农学院绘出的浓墨重彩。


推荐阅读


---iSYSU---

来源:农学院

作者:谭金芳

编辑:郭金文

责任编辑:罗志豪

初审:李劲峰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