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大建设”推动立法科研、智库与人才培养
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
法学院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三大建设”为抓手,结合学科发展规划,于2016年成立了“中国立法研究大平台”。平台现设有法治政府与地方立法、中国民法典编纂与商事立法、环境立法、财税立法、司法体制改革系列立法决策支持系统、党内法规等6个团队。该平台自建立以来在各方面推进法学学科的发展,在学校大科研平台2016-2018年的周期评估中获评优秀,评分在我校获评优秀的大科研平台中名列前茅。
回顾
中国立法研究大平台的建设成效
一、创办《地方立法研究》等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学术刊物
《地方立法研究》创刊于2016年12月4日,由中山大学主管,中山大学、广东省立法研究所主办,是全国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立法学术期刊。该刊关注立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反映立法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先进实践经验,旨在促进提升立法水平,服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近三年来,《地方立法研究》已发行17期,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立法研究成果,已成为中国立法学界一个重要的学术品牌。
《地方立法研究》创刊号
2018年7月,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原主任委员乔晓阳同志一行莅临法学院考察,并对办刊工作进行了指导,充分肯定了法学院在新时代立法工作中发挥的立法智库作用。此外,法学院主办的《立法评论》已出版3辑,在法学理论界和立法实务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良好声誉。
乔晓阳一行参观《地方立法研究》编辑部
二、建立教育立法研究基地,打造教育立法研究智库
为推动国家教育立法工作,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决定与高校合作共建教育立法研究基地。2017年,法学院整合学校法学、公共管理、教育学等相关学科资源,组建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研究团队,经过教育部多轮评审,成为华南地区唯一获批的国家教育立法研究基地。教育立法研究团队致力于打造教育立法研究特色高端智库,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教育立法理论与教育制度改革研究,在学位立法、职业教育立法等领域取得了初步成果,形成决策研究成果2项,著作1部,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多场。由团队成员撰写的《中国学位制度与学位立法研究》一书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三、 成立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
在中国立法研究大平台团队的努力下,学校依托法学等多学科资源筹建中山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并于2019年5月被正式批准为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心已承担《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的部分起草工作,并且获得政法体制和公法理论等方面的若干国家项目,在权威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依托立法学博士点(硕士点),中心致力于建设本科-硕士-博士相衔接的党内法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能够担当法治国家建设重任的高素质党内法规人才。未来,中心将以建设“一库两基地”为中心,建设全国党内法规研究高端智库、党内法规理论研究和创新基地、党内法规制度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基地,服务于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
中山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四、积极发挥智库资政作用,为国家和地方立法提供理论支撑
在中国立法研究大平台的建设优势下,法学院教师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的立法研究工作,为国家与地方的立法与法治事业建设建言献策,致力于率先打造全国立法学的智库。三年来,平台团队决策成果丰硕,共有15篇一类决策研究报告获得中央和地方领导批示。平台团队承担国家、中央部委、省、市职能部门的立法研究项目数十项,为广东省法律援助条例等40多部地方性法规草案提供近80份书面意见、表决前评估报告及调研报告;承担了《广东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等12部地方性法规的委托起草工作,共有20份立法建议被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采纳并正式通过立法。2018年12月,刘恒教授入选“广东省立法工作领军人才”。2019年5月,谢石松教授被选聘为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监督司法咨询专家。
法学院刘恒教授入选“广东省立法工作领军人才”
法学院刘恒教授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委托,主持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专家建议稿的起草工作,并曾与广州市政府法制办合作,主持完成了国内第一部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该成果荣获首届“中国法治政府奖”。李挚萍教授成为我国《森林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专家组主要成员;郭萍教授受交通运输部法制司委托参与《海商法修订草案审核研究》项目,为推动国家立法工作贡献力量。
五、自主设置国内第一个立法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
为了适应国家法治建设、地方立法改革和立法人才培养的需要,法学院于2016年成为全国第一个设有立法学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的单位,目前在培硕士生和博士生近20人。
六、举办多场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重要学术会议
2016年11月,法学院承办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参加该年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立法学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共300多人,收到参会论文200多篇,是立法学年会举办以来参会人数最多、提交论文数量最多的一届年会,中国立法学研究会领导高度盛赞这次立法学年会的成功举办。2016-2018年平台主办高水平学术会议8场;平台教师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共91场次,举办学术讲座79场,进一步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极大提升了中国立法研究大平台的学术影响力和号召力。
2018年度中国环境资源法治高端论坛合影
七、承担财政部财税立法研究项目
2018年,杨小强教授获财政部关税司委托项目“现代财政制度与国家治理项目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下关税立法与进出口税收政策比较研究”子项目“主要关税制度研究”,是2018年财政部最大金额研究项目。该课题是世界银行和财政部课题,由关税司负责管理,研究期间适逢中美关税战,课题组提供大量第一手资料,助力中国政府谈判。
杨小强教授参加财政部对课题研究进行的中期考核
展望
以“三大建设”为核心推进科研创新体系建设
发展立法学科是法学院今后一段时间的学科和平台建设的重点工作,目标是把立法学科建设为全国一流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以及依托大平台建设立法领域的国家级智库。在未来三年,法学院将以“三个面向”为指导,结合学科发展规划,依托“三大建设”推进科研创新体系建设。
一、依托立法大平台,培育“粤港澳大湾区的立法研究”等新型大科研团队和大科研项目
在学校大科研平台2016-2018年的周期评估中获评优秀的基础上,在巩固现有6个团队研究方向基础上,未来三年,立法平台将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加强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法治保障特别是立法研究的大科研团队和大科研项目,通过“三大建设”培养一批高水平、熟悉大湾区不同法律制度体系的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
目前,平台已有较好的大湾区立法研究基础。在团队基础上,大平台的港澳基本法和立法学研究团队位于全国领先位置,涉及大湾区立法的各个部门法团队齐备。在科研基础上,张亮教授主持全国人大委托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法治保障 》项目,完成了15万字的《粤港澳大湾区立法研究报告》,已提交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审核;李洁琼老师获批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唯一一个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的法学类项目《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法律冲突与协调机制研究》。在平台建设上,《地方立法研究》在全国率先推出“大湾区立法”专栏,刊载论文得到学界和实务界的好评。此外,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平台也重点关注党内法规体系建设、网络立法和基因编辑立法等科技前沿立法研究,积极推进前沿和新型立法研究,通过培育大科研团队和大科研项目推进立法科研创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二、依托立法大平台建设国家立法高端智库
目前,“中国立法研究大科研平台”已经顺利实现建设省级重点研究基地或省级智库的阶段性任务,下一阶段目标是将科研平台升级为“中山大学立法研究院”,力争成为国家级智库。
围绕下一阶段的智库建设目标,立法平台将主要关注国家和地方的重要立法,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立法问题。平台将继续整合教育立法研究基地(部校共建基地)、中山大学立法研究中心(文科智库)、中山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基地)等科研机构,培育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密切结合的国家级立法研究智库。一方面,加强大湾区立法协调研究,系统推进大湾区立法工作,建议和推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考虑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实际需求,赋予大湾区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等领域更大的立法权。另一方面,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和自贸区实际需要,研究和推动粤港澳法律制度体系协调合作,借鉴港澳地区在经济、金融、贸易、社会治理等领域先进立法技术和重要立法成就,实现与国际规则的深度对接,为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供长期稳定的法治保障。
三、依托立法大平台加强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
我校拥有全国唯一的“立法学”二级学科,设有全国唯一的“立法学”博士点和硕士点。目前,法学院形成了以专任教师和专职研究人员为主体的立法学教学研究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状态。下一阶段,法学院将依托“中国立法研究大科研平台”,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将我校立法学建设成全国一流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专业,培养大批立法专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目前立法学二级学科拥有10多名的硕士研究生,并积极开放和培育“立法学”“立法与公共政策”“党内法规”等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特色精品课程,并依托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基地)筹建“党内法规”硕士和博士研究方向。依托“中国立法研究大科研平台”,法学院努力将我校立法学建设成全国一流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为立法机关和各级政府培养大批立法实务人才,巩固我校立法学学科的优势地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