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与海拔3500米一样高的,是这支援藏医疗队的责任感!

中山大学 2020-02-08

纯净蓝天下险象环生的盘山公路,打印不了胶片的X光机,身无分文、背着一袋青稞面住院的淳朴牧民,心率每分钟160次、口唇青紫的主刀医生,还有血氧低至75%时的彻夜难眠……


只有亲身在平均海拔高度为3500米、最高海拔达5500米以上的西藏边坝县工作生活过的人,才能够真正理解这些词汇的真正含义。


2019年8月13日至9月30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十九支国家医疗队肩负光荣使命,从艳阳如火的南国广州,来到雪域高原中的西藏边坝。


国家医疗队深入牧区、寺庙、驻藏部队驻地开展巡回医疗,为藏族百姓、解放军指战员等义诊480人次,捐赠药品价值1.5万元;在当地县医院开展全员培训6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300余人次,进行教学大查房30余次,带教手术15台,帮助当地县医院开展新技术1项。


“医生”一个承托生命之重的职业


边坝县地处藏东南三江流域峡谷地带,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地质结构脆弱,道路盘桓在悬崖下、激流边,在边坝工作,除了要面对高原反应,还常常会和各种危险不期而遇。


多年以来,包括援藏医护人员在内的援藏干部前赴后继深入藏区,为改善藏族同胞的生活而贡献着青春和健康,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边坝县医院的老院长回忆起当年下乡巡回医疗时遇到的那场车祸,依然唏嘘不已:“十几名医护人员啊,都是从内地援藏多年的经验丰富的医生,死的死、残疾的残疾,县医院从此断层!”


老院长口中的故事深深打动着医疗队员们的心,他们默默地决心做一个纯粹的医者,将援藏前辈的奉献精神传承下去,做藏族同胞生命健康的守护人。


刚到县医院第二天,从当地草卡镇送来了一名腹部被热油烫伤的11岁小女孩,病情危重,尚在高原反应中的医疗队队员们齐齐出现在病房:骨科、心内科、风湿科、神经科、妇产科、麻醉科、护理……医疗队各个学科的专家都来了!


一场现场MDT(多学科协作诊疗)在病房开展起来,病人情况:深2度至3度烫伤,烫伤面积5%,由于就医不及时,病情有恶化趋势,可能引起多器官损害!当地医院条件:没有隔离病房、不能做生化检查、没有高级抗生素!送上级医院?病人家庭经济困难,条件不允许!


“一定要挽救孩子的生命!”一个声音在医疗队员的心中回响。经过讨论,治疗方案出来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精心换药、加强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并发症……医疗队带来的药物派上了用场。


终于,医疗队全体专家和县医院医护人员众志成城,默契配合,克服了当地药物、医疗设备不足的缺陷,经过2周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病人逐渐康复,治愈出院。


▲救治烫伤女孩


“老师,有一个孩子病重!请指导我们抢救!” 医疗队队长、心内科专家梅卫义副主任医师接到县医院儿科的一条求助信息,梅队长马上赶到儿科病房,只见医院医护人员正在抢救一名3岁住院患儿: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喉部喘鸣、吸气三凹征、血压80/50mmHg、患儿精神明显变差!当地的医生神色严峻,患儿家属面露担心与不信任……


梅队长见状马上接手抢救,迅速判断患儿为过敏性休克,当即指示使用肾上腺素0.1mg肌注,2分钟后患儿症状即开始缓解,“肾上腺皮质激素、气管扩张药物……”医嘱有条不紊地开出,在当地医护人员的配合下,孩子终于转危为安,5天后孩子痊愈出院,梅队长抱起孩子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指挥救治儿科病人要承担很大风险,但当时真没有考虑太多,因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在生命面前,医者唯有不计个人得失、勇于担当”。


▲梅卫义队长与成功救治的重症儿童


产科是当地医院最繁忙也是压力最大的科室,事关产妇和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医疗队黄轩主治医师作为年轻的妇产科专家,多次在休息时间紧急被叫回医院抢救病人,由于没有上级医生可以求助,每一次抢救都承担了最大的压力。


“黄老师,有个初产妇宫口开全4个小时,胎心慢,要抢救!请您赶紧回医院产房!”某天深夜,一阵急促的电话将黄医生从睡梦中惊醒,一路小跑回医院。


到达产房,查看病人:疲惫不堪、宫口开全、第二产程延长、胎方位不正,胎心频繁晚期减速,考虑难产合并胎儿宫内缺氧!马上启动抢救流程,产钳助产!切开会阴,放置第一叶产钳顺利,第二叶产钳放置困难,无法与第一叶产钳扣合。原来患者孕周已远超预产期,是过期妊娠孕妇,胎儿大且胎头硬,无法变形,存在相对头盆不称。徒手旋转胎头最多只能转45度,始终无法转90度至产钳适用胎位。


紧张中尝试了三次旋转胎头和放置产钳,都无法完美扣合双叶产钳。胎心率还在持续下降,胎儿持续在释放SOS信号!黄轩医生的心都要跳出来了,怎么办?多么希望是在广州自己医院啊!马上可以呼叫并求助上级医生。


冷静片刻,多年的产科临床经验和理智告诉黄医生,如果产钳不能放置得当,盲目拉产钳,将会导致严重的胎儿和母体损伤!决定放弃产钳助产,做好局麻剖宫产准备,同时再次尝试指导产妇用力、催产素点滴加强宫缩和腹部加压,终于,边坝寂静的夜空中传来一声响亮的啼哭,在场的所有医护人员都来了一次同步深呼吸!


“抢救中你们体验到心流状态了吗?心流是指全身心投入一项特定的任务时,会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当顺利完成后,会有一股强烈的满足感和愉悦感!”黄医生问大家,“老师,有的!感觉到了!”拉姆和拥增异口同声,很肯定地回答,三人会心地笑了。


边坝县医院妇产科团队在黄轩医生的带领下,顺产分娩了50例,实施2例高危妊娠剖宫产分娩,无孕产妇需要转诊,所有产妇都平安出院,并且协同医疗队麻醉医生邝立挺开展了当地首例剖腹产术后硬膜外镇痛。


随着一个个病人的治疗康复,附属一院国家医疗队的专家以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广泛认可,虽然语言不通,每次查房,藏族同胞都会对着专家们热情地伸出双手,竖起大拇指,用淳朴的笑容表达着自己的信任和赞誉。


▲黄轩医生查看术后产妇,产妇双手紧握黄医生的手


“老师”一个沉甸甸的称谓


国家医疗队抵达西藏后,从昌都市分管领导到基层医院的工作人员见到8名医疗队员都会尊称一声“老师”,这一称谓,包含着自治区政府对医疗队的充分肯定,折射出当地群众和医院同行对专家们的敬重,更让医疗队员们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感。


边坝地区交通极为不便,从县城到昌都市区有9-10小时的车程。由于这个时间已经超出了许多急危重症的有效救治窗口时限,当地群众的急诊救治必须依托当地县医院,于是医疗队提出了“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的目标。


由于历史原因,当地县医院的基础及其薄弱,全院仅有5名持证医生,辅助检查项目缺乏:仅有的DR机经常因为胶片缺货不能发挥作用,因为缺乏试剂常规的检验项目不能开展……


医疗队的“老师”们毫不气馁,辅助检查跟不上,就重点提高当地医生的诊断基层技能,抓“三基”训练:问诊、查体、病例分析、鉴别诊断……“老师”们以满腔的热情积极投身到医院各科室工作及教学中。


梅卫义副主任医师每天开展教学查房,从病史汇报、体格检查到鉴别诊断等临床技能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引导当地医生建立规范的临床思维;黄轩主治医师针对当地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的情况组织相关科室开展调研、原因分析,灌输现代孕产妇管理理念;“老师”们通过微信建立了全院医疗教学群,实时答疑解惑,谭双全主治医生是中山医学院的优秀临床带教老师,谭老师将个人珍藏的三十多个G的临床教学资料无私分享了出来……


各种传帮带的方法都被医疗队用上了,每天查看病人的同时进行实时讲课培训,每周四下午进行全院人员统一授课培训,全面提高当地医生的专业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


▲王双教授给全院医护人员上大课


▲程海河主管护师在护理带教查房


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国家医疗队队员们时刻不忘初心,恪守职责,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团队精神,排除自然环境和医疗条件恶劣困难,克服高原反应的困扰,将精湛的医疗技术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带到了边坝县,更为当地打造出“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为粤藏一家亲、为汉藏团结作出了贡献,传递了党和国家对西藏人民的关怀,弘扬了中大医者的大爱精神。



推荐阅读


--- iSYSU ---

来源:附属第一医院

编辑:曾琳源

责任编辑:杨新颖

初审:李劲峰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