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共创“双一流”,“三大建设”推动中山医学院快速发展
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
近年来, 在学校党委的指导下,中山医学院党委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中心,切实做好坚强的政治保障,为学科建设牢牢把好前进方向。学院坚持以“三个面向”作为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聚焦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健康需求,以“热带病”和“干细胞”两大优势平台的建设带动学科整体建设,把学术创新群体建设作为有效组织方式和抓手,以大项目为抓手,凝聚大团队,打造大平台,形成大成果,积极推动各学科“入主流、立潮头、走出去”,促进“双一流”建设,创建优质医科。
一、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谋划重大重点项目
近年来,学院承担科研项目,尤其是重大重点项目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2016-2017年,两年总科研经费超过2.5亿元,获国自然基金94项,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项(牵头3项、分题负责2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重点项目3项、国家优青项目4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珠江人才计划”引进第六批创新创业团队2项。2017年之后,学院的科研经费总额不断增加,承担重大重点项目的能力不断提升。2018年,学院获正式批文批准的科研经费约16278万元,科研经费总数创历史新高。2019年,截至8月份,学院共获批科研经费约8743.5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获批45项,较2018年(集中受理期)中标项目数增加3项;黎明涛教授主持的“帕金森病早诊早治的新靶点和新方法”项目获得4480万元资助。
二、围绕学科建设方向,汇聚一流人才队伍
学院坚持引育并重,依托重点重大项目,形成人才汇聚生态,高层次人才的聚集效应显著。通过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推进全球招聘计划,利用“精准医学中心”“三大平台”等建设契机和新的人才引进政策,自筹经费设立“未来之星”计划,持续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培养本土科研人才,营造良好学术氛围,设立“青年培育基金”,加大对优秀青年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建立资深教授扶持青年人才成长机制,推进“高水平研究团队和创新群体建设”计划。
2016年以来,学院引进“百人计划”人才21名,新增博士后68人,专职科研人员60人。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青年学者项目1人,国家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获得国家“优青”项目资助6人;获聘珠江特聘教授、珠江青年学者、广东省“特支计划”人才、广东省杰青、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等广东队高层次人才多人。
三、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打造学术创新群体
根据国家重大疾病防控战略需求和生物医学发展趋势,结合我校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现有的学科基础和特色优势,学院通过进一步凝练方向,打破院系壁垒,推进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扶强育新,打造基础与临床融合的六大学术创新群体:病原生物学与热带病防治、干细胞生物学与组织再生、神经疾病基础与神经生物学、心血管病理生理学基础、代谢性疾病病理生理学基础、免疫学基础与免疫治疗等六大研究方向。以“病原生物学与热带病防治”和“干细胞生物学与组织再生”两大优势群体的建设成效,辐射其他四大学术创新群体,集中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优势力量争取重大项目,建设创新群体,汇聚人才,组建大团队,催生一批科研成果。
四、夯实学术优势平台,高原上再筑高峰
2016年至2017年,中山医学院热带病防治研究平台和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平台获得学校“三大建设”资助,共获得经费资助5435.4万元。通过近两年的建设,平台在硬件条件大为改善,科研能力大大提高,吸引了大批优秀青年人才加盟,同时培育了一批优秀人才,在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产生重大科研成果的能力方面取得突破。
蚊媒疾病防控技术引领全球。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奚志勇教授带领团队研究的“昆虫不相容和绝育技术相结合清除蚊媒种群技术”于2019年7月发表在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杂志,标志着中国在全球虫媒防治领域的领先地位。该研究成果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等联合国机构认可并向全球成员国推荐,2016年团队获得美国国际开发署资助,并在墨西哥建立了第一个海外蚊子工厂,以防控“寨卡”在拉美流行。同时本项目还建立了目前全球最大的绝育蚊生产基地,对巴西、墨西哥、南非等多个国家代表团进行技术培训,成为全球绝育蚊技术培训及技术输出中心。该技术的应用推广将有益于保护环境及人类健康,将对全球热带蚊媒病的防控产生深远影响,具有全球战略意义。
奚志勇教授团队承办国际原子能机构会议
通过建设,我校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平台获批成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为我校新增一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同时,平台在科研成绩上再攀高峰。项鹏教授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多种人类疾病的灵长类动物模型,为解析疾病发病机理以及发展临床干预方法奠定了重要基础。2016年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利用TALENs基因编辑技术建立模拟人类小头症表型的MCPH1基因突变食蟹猴模型,为人类大脑进化与相关疾病的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 2016)。2019年,项鹏教授团队又建立人类自闭症食蟹猴模型,首次在灵长类动物重现了人类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临床症状,成果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
项鹏教授团队建立自闭症食蟹猴模型(Nature,2019)
五、健全管理机制激发创新活力,科研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学院在管理体制上不断创新,健全完善适合医学科研工作评价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机制,加强政策导向作用,激发教学科研人员积极性,形成学院发展内生动力,营造出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创新氛围,为学院“三大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条件,有效推动了科研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促进高水平成果的产生。
2017年以来,学院在多个研究领域产出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如:神经科学领域的颜光美教授团队,在新型溶瘤病毒M1的精准增效治疗癌症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发现M1病毒可以选择性杀伤多种恶性肿瘤,并鉴定了4种用于精准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和多种杀伤机制,研究结果连续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 《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2篇), 《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杂志(2篇),《分子治疗》(Molecular Therapy)等杂志,目前已申报临床试验申请,预计2020年初获得临床试验批件。田国宝教授团队在细菌耐药研究方面取得最新进展,揭示了临床“最后一线”抗菌药物多粘菌素和临床使用最广的抗菌药物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新机制,系列研究成果于2017年在传染病领域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感染性疾病》(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发表。此外,宋尔卫教授团队、周洁教授团队、黎孟枫教授团队、项鹏教授团队、奚志勇教授团队等在《细胞》(Cell)杂志、《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杂志、《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自然》(Nature)杂志等顶级学术杂志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颜光美教授(左二)团队在新型溶瘤病毒M1取得重要进展
田国宝教授(前排左一)团队在细菌耐药性研究成果发表在《柳叶刀-感染性疾病》(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当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山医学院将坚定地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以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培育顶尖科研团队为关键任务,大幅提升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任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为我校稳居国内高校第一方阵,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继续砥砺奋进!
推荐阅读
--- iSYSU ---
来源:中山医学院
编辑:刘炳昕
责任编辑:孔维泽
初审:李劲峰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