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筑巢引凤聚英才,“三大建设”引领药学院科研谱新篇

中山大学 2020-02-08


  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



近五年来,药学院以“学科建设”为主线,有效组织和凝聚优秀科研人才与队伍,坚持“三个面向”,多举措抓项目申报,拓展科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同时,明确以“三大建设”为组织方式和抓手,牢牢把握科学研究的关键内容,在学科建设的内涵和指标上,不断提升建设效果与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目标。


一、科研工作亮点纷呈


1. 承担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的能力显著增强

近五年,药学院承担国家级项目达131项,较上五年增加58%,获批经费额同比增长69%。2017至2019年,通过积极组织筹划,组织优势人才与队伍、结合国家需求,药学院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牵头申报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先后在“精准医学研究”“高性能计算”“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大新药创制”5个重大/重点专项领域获批立项。上述突破,充分体现了药学院在上述领域的优势,表明药学院承担国家重点、重大项目的能力显著增强。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突飞猛进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受理期,药学院共获批各类项目38项,直接经费金额2259万元,包括:重点项目1项、优青项目1项、面上项目29项、青年项目7项。立项数较上年同期增长58%,立项经费额同比上年增长151%,立项数及立项金额均为建院以来历史最高。面上项目中标率达59%,在部分项目尚未评审的情况下,总体中标率已达47%,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这是药学院继2017年获批2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后,创造的又一次历史最高。与国内顶尖药学院的立项差距显著缩短。此外,近五年中,药学院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4名、重点项目2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立项数量和质量是体现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并在科研人员成长路径上起着重要的帮扶作用。通过前瞻性基础研究能力的巩固与提升,拓展科研人员的整体科学研究实力,这成为推动药学院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支撑,有力地推动了“双一流”学科建设。

     

3. 高水平科研成果持续产出

2015至2018年,药学院发表的IF>10的SCI论文逐年增加,年平均递增幅度超过80%。2018年度,药学院发表SCI论文183篇,IF>10的高水平论文10篇。2019年度至今,该学院已发表SCI论文175篇(含在线),其中IF>10的高水平论文11篇。这些高水平论文发表在《肝脏病学》(Hepatology)、《美国化学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美国化学学会纳米》(ACS NANO)等医学、药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等领域较为顶级的期刊,标志着药学院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突出成果。


2017年,“长效注射微球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19年,“心肌肥大等相关重大疾病的新靶标体系建设及候选新药”入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已进入公示阶段。2015、2016年,分别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创新奖和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各1项,科研成果的累积及产出效应日益显现。


4. 积极联合地方,搭建“政产学研”平台

药学院加大“政产学研”合作, 开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新模式。2018年横向立项经费创历史性新高,达2564万元。其中,药学院与清远高新区共建的中山大学清远新药研发中心,项目金额达到1500万元。此举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加适应企业、地方及社会的需求,以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满足医药行业内的转型需求,同时有助于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二、借力“三大建设”,筑巢引凤聚英才


1. 完善学科战略布局,加大人才引进和团队建设与培养

科研工作的喜人成绩,源于人才汇聚效益的逐渐显现。近年来,药学院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保持稳定的水平并持续增长,得益于学院整体学科战略的布局和人才梯队的培养。


2016至2019年,新引进人员(包括教授、副教授、专职科研人员及博士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数占获批总数的49 %,经费额占获批总经费的31%。新引进人员中标的青年基金数占获批总数的76%,这也充分显示新引进的青年科研人员独立申请、主持科研项目、进行创新研究的能力显著增强,且专职科研人员队伍建设也显见成效,“人才蓄水池”已输出2名优秀人才进入副教授行列。


此外,药学院于2016年引进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科研团队1项。该团队聚焦于从新药研发的源头创新入手,开展临床导向的手性药物研发,将活性化合物的发现和先导化合物的确定作为突破口,通过构建靶点筛选和表型筛选所依赖的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高质量化合物库,为创新药物研发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以此加快创新药物研发的进程,提高新药研发的效率。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已建成广东省手性分子与药物发现重点实验室(2019年)、广东省手性药物工程实验室(2018年),为学科发展以及国家级平台建设夯实了基础,为药学学科的“双一流”建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科建设方向专家研讨会(2018)


2. 搭建多层面辅助平台,为科研人员项目申报提供全方位服务

在学校的高度重视下,药学院多举措抓基金申报工作,盘活存量,保持增量,提升质量。学院通过顶层设计、提前规划、优化布局,将基金申报服务工作的重心前移,多次举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的专题讲座及各类形式的预评审工作,多层面搭建帮扶平台协助教师及科研人员的基金申请,申报质量的提高成效突出。


3. 加大科研平台建设力度,为项目申报及推进强化保障

药学院在原拥有的2个国家级平台、8个省部级中心实验室、4个厅局级工程中心的基础上,集中优势力量新组建及获批了广东省手性分子与药物发现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手性药物工程实验室,并继续完善与充实学院公共仪器服务平台的建设。药学院结合学科发展与科研需要,补充各类先进仪器设备,现已有10万元以上的大型贵重仪器280余台,仪器设备总值逾1.2亿元。目前,药学院已建立起靶标发现与确证、药物设计与合成、新药筛选与评价以及药物制剂与质量控制等新药研发体系,为科研项目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 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根据科研项目申报体系的变化及各项考核的需求,药学院强化绩效导向的科研管理与奖励政策,重新制定适合各学科的科研奖励体系,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逐级落实考核指标,鼓励教师提升科研效率、加快科研成果产出的步伐,落实学科建设的各项任务要求。


5. 营造良好氛围,组织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

鼓励“入主流、立潮头、走出去”,积极支持教师开展各类学术交流。以2018年为例,药学院共派出国外出访教师47人次,参加国际(境外)学术会议并做展示的教师共计35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并作邀请报告63人次。学院组织的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也愈发活跃,平均每年邀请国内外专家超80余人次主讲“药学前沿大讲堂”,并主办十余期药学青年学术沙龙,为教师、科研人员、学生的学术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举办2017年第二届岭南药学国际大会


建设医药强国,服务健康中国,是全体药学人的初心和使命。未来,药学院全体师生和科研人员,将坚持“三个面向”,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为开创药学研究新局面,培养更多新药研究行业精英,贡献出更多力量。



推荐阅读


--- iSYSU ---

来源:药学院

编辑:古风云

责任编辑:黄嘉琦

初审:李劲峰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