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放弃高薪offer到农村去,这位中大博士为的是什么 | 榜样的力量

中山大学 2020-02-08


编者按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真心对师生负责,热心为师生服务。为此,我们特开设“榜样的力量”专栏,宣传秉持理想信念、保持崇高境界、坚守初心使命、敢于担当作为的先进典型,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尚。


2019年6月份,邵校从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毕业,灿烂的盛夏,充满了梦想的炙热。和大多数毕业生一样,邵校也站在毕业的岔路口面临人生的选择。当时有集团高管助理优渥待遇的职位,也有高校经管院的教职岗位向邵校抛出橄榄枝,还有年轻上市公司邀请他加入创业团队。这对一个农家子弟来说,都是很不错的出路,可是邵校最终还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成为了一名选调生。谈及原因,邵校说: “从小受的教育和自己的价值观对自己有很大的影响,我想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磨砺自己,想到老少边穷地区去干一点实事”


邵校


坚持和信仰


邵校表示,当初在做选择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过迟疑和纠结。广东毕竟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生活便利,个人发展机会多。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以后,全国甚至全球的人才都涌向这个地方,而邵校却选择离开粤港澳大湾区来到一个“老少边穷”地区做一名基层公务员。物质生活上的落差,和身边同学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外在的诱惑在刚开始都会对邵校产生影响。可是,作为一名党员,邵校有自己的坚持和信仰。


解决纠纷,募集资助


按照国家对选调生的培养政策,每位选调生都要下基层。参加完省委党校的学习后,七月下旬,邵校来到了湖南省江华县瓦窑村上岗,这是他主动向省委组织部要求的。据邵校介绍,他在瓦窑村的工作主要有三方面:第一个是党的建设工作,邵校在瓦窑村支部建立起书记党员定期谈话制度、上门为码市籍在粤务工党员就主题教育补课;第二个方面是产业发展的相关内容,邵校到岗五个月,就解决了两起土地纠纷,同时还改善了瓦窑村营商环境,为产业带头人扩大油茶种植扫清障碍;第三个是民生事业方面,邵校很关注当地民生事业的发展,他为码市镇敬老院21位老人募得空气能热水器,并联合母校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代表团访问并资助镇敬老院及中小学。


转变心态,自我调节


邵校刚到岗四个月期间,他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心态的转变。刚开始来到江华县的时候,邵校信心满满、充满干劲,想着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可是两个月过去,新鲜感不在,每日平凡琐碎的工作渐渐让邵校的心态变得消极。他不止一次的问自己:我真的可以给当地人做出贡献吗?我是不是白白浪费掉了去大城市挣钱的机会?邵校开始陷入自我怀疑。在状态不佳的时候,邵校会通过看主旋律电影来调节,他说:“这样既能休闲娱乐,也能鼓舞自己。”平时邵校还会主动学习党的理论和党的历史,他坦言,通过这些学习,可以坚定自己在基层工作的信心。


同吃、同住、同劳动


邵校讲到,老少边穷地区的基层工作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要做好基层工作,党员就要身先士卒,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了探究基层治理难题,邵校主动向镇党委提出来要与村干部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是邵校身为一名党员,想为老百姓干实事的决心。


成绩优异,感谢恩师


邵校在校学习期间努力学习,并取得优异成绩。在学期间,他共有8篇中英文学术论文被CSSCI(含扩展版)/SCIE/SCI收录期刊发表(录用),其中4篇是第一作者,曾获2016-2017学年度中山大学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并作为博士毕业生代表在管理学院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发言。提到学校的学习对现在工作的帮助,邵校最想感谢的是他的导师陈志祥教授,陈志祥教授以匠人精神做学术,在专业领域内默默耕耘的精神对邵校做人做事有着莫大启发。
从学生到公务员身份的转换,邵校非常感恩在学校的收获,这使得他能更加从容、自信地走上工作岗位。“正是学校学院给了我发挥自己能力和实践自身想法的舞台,并不断鼓励支持培养我,才成就了今天坚定不移为人民服务的我。”邵校这样说道。





推荐阅读


--- iSYSU ---

来源:管理学院

作者:成静

编辑:周宏烨

责任编辑:孔维泽

初审:李劲峰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