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中大这支医疗队带着奇招奔赴战“疫”第一线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
我校肿瘤防治中心派出医疗队奔赴武汉
支援战“疫”第一线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
常年面对肿瘤患者的肿瘤防治中心医疗队
灵活运用“中肿智慧”
奇招频出
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团结协作 危重症患者成功拔管脱离呼吸机
2月22日上午,肿瘤防治中心驰援武汉医疗队治疗的第一例有创通气患者老赵成功拔除气管插管。
老赵2月14日因呼吸衰竭转入武汉协和医院西区重症病房,医生立即对他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情况十分危急。来自我校肿瘤防治中心重症医学科的娄宁教授带领医疗组迅速到位,直接负责老赵的治疗工作。这个医疗组的成员包括同样来自肿瘤防治中心的顾葆春副主任医师、李欢主治医师、曹训主治医师和其他兄弟医院的医务人员。团队上下齐心协力,不舍昼夜地奋战在拯救生命的最前线。
娄宁主任(右一)带领医疗组医生分析讨论患者诊疗方案
因为老赵有脑梗病史,组长娄宁教授和主管医生顾葆春教授特别留意他病情的变化,制定出了最适合患者的诊疗方案。
“我们护士特别重视,每小时观察病人瞳孔、心率血压变化。”杨永刚护师说,“护理团队对老赵出现的每一个突发情况都会及时评估,及时处理。”
拔管前,杨永刚护师(左二)在为老赵清理分泌物、顾葆春副主任医生(左一)在一旁准备拔除气管插管
经过医疗队8天的精心治疗与护理,老赵病情日益好转,现已成功拔除了气管插管,脱离呼吸机。
紧跟前沿 新技术为患者保驾护航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穿戴厚厚的防护服和经常起雾的护目镜,这让他们都显得很笨拙,并给抽血、输液等工作带来了挑战。由于需要对患者进行多次血管穿刺,“扎针难”成为临床护理的现实问题。肿瘤防治中心重症医学科黄小玲护师介绍道,重症病房的患者大多病情较重,很多都是低血压状态,血管塌陷和水肿导致通过普通视野很难找到血管,在护目镜和防护面屏的遮挡之下就更难了。
如何让操作“快准狠”?队员们把前沿技术运用到了武汉一线的临床操作中。
静脉显像仪帮助护理人员寻找血管
由肿瘤防治中心支援前线的这台静脉显像仪,可辅助身穿防护服、头戴护目镜的一线医护人员快速精准地完成静脉的穿刺和输液。
护理人员用静脉显像仪来寻找血管,犹如炼就火眼金睛,让静脉无处遁形。层层防护下的护士可以快速找到静脉,既减轻了患者被盲穿的痛苦,也极大地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黄小玲护师使用静脉显像仪为患者抽血
从容不迫 精细化优质护理有奇招
在抗“疫”的这段日子里,肿瘤防治中心医疗队把肿瘤防治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运用于临床一线。
重症患者的身上大大小小的管很多,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脱落,医护的管理也很难做到精细化。“传统的固定方式是把胶布打一个叉然后贴在插管处。在患者出汗、出油或者皮肤干燥的情况下,导管会逐渐松动,且存在脱落的风险。”医疗队的侯兵兵主管护师介绍道。
此时,肿瘤防治中心护理团队在长期的护理实践中总结出的“重症病房管道固定剪裁法”派上了用场。
“工”字型胶布的处理方法
只需将胶布剪成“工”字型再固定导管,既可以有效固定,减少脱管,又能使管理精细化。每个管道输入什么药液,护师一目了然,临床护理工作就可以快而不乱、忙而有序。
从心做起 患者的舒心就是最好的表扬
心理纾缓护理是肿瘤防治中心护理团队的一大杀手锏,在抗“疫”的这段日子里,医疗队把心理纾缓护理运用于临床一线,也取得了独到的效果。
2月19日,年近60岁的陈伯在经过多日治疗后,从重症医学科转入普通病房,这也是2月3日武汉协和医院西院ICU正式收治危重症患者以来,第一例成功转出ICU的新冠肺炎并发呼吸衰竭危重症患者。
在护理陈伯的那段日子,医疗队队员谢海彪就将肿瘤防治中心的心理纾缓治疗法运用到了陈伯的护理中。他多次鼓励陈伯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在体贴入心的护理照护下,陈伯也更加积极乐观。
转出重症病房时,陈伯颇有感触地说:“太感谢中大医疗队在危难时刻来武汉支援我们了!”
有担当 他们在战“疫”前线齐心协力
有战备 他们用最新的技术为患者保驾护航
有奇招 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有战术 他们的温情守护是患者最大的慰藉
一丝不苟 尽忠职守
攻坚克难 医者担当
所有奋战在前线的医护人员
我们等你们凯旋!
推荐阅读
-- iSYSU ---
来源:肿瘤防治中心、广州日报
编辑:张露
责任编辑:陈倩赟
初审:赵现廷
审核:沈麟
审定发布:陈诗诗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