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争渡争渡,来和中大龙舟青年一起乘风破浪!

乘风破浪的 中山大学 2020-09-14



“上手抬高!” 


“腰背挺直!”


“蹬腿发力!”


……


傍晚六点半,位于学校东校园的谷河在日落的笼罩下波光粼粼。河面上,龙舟和皮划艇来往不绝,次第穿越一个个波光明灭的桥洞,已驶过好几个轮回。


起航、加桨频、匀速、冲刺。数十支桨奋力翻挥,水花四溅,泡沫聚散。


这是中山大学龙舟队。这里没有体质过人的体育特长生,没有天赋异禀的龙舟天才,但“蜕变”“热血”“佳绩频传” 这些标签都集中在这群年轻人身上。





“我选择把青春‘挥霍’在河里”


“现在谷河里不知道有多少部手机,眼镜更是数不胜数。”创办于2005年的学校龙舟队已经走过十五载春秋,每一届队员都在训练地之一谷河里留下过或多或少的痕迹。无论是下午六点在谷河上挥汗如雨地划桨,还是在新手期间不慎翻船而品尝到河水的味道,抑或是随身物品掉进河中而只能在水中行走摸索……这些瞬间都成为了龙舟队员们与这条河流的连结,是属于他们的“谷河记忆”。


对刚入队的第一次“下水”,队长殷旭回忆起当时“紧张而新奇”的情绪。一行人将船搬到外江的珠江水道,体会在江上划龙舟的感觉。“江上的水比较深而且周围有船的时候浪特别大,有些害怕,但是划的话相对于谷河的浅水静水是要快很多的。”殷旭第一次下船训练时动作并不熟练,坐在他附近的师兄都会给出正确动作的指导,缓解他紧张的情绪。在外江训练一上午后,新队员吃午饭时浑身酸疼,仿佛每咀嚼吞咽一次就刺激带动一处疲惫的肌肉,殷旭笑言:“那天躺着都不能动弹。”





从进队可能翻船的“龙舟菜鸟”,到不断通关成为一名激流勇进的“龙舟健将”,需要什么?体能、力量、技巧,三者缺一不可,而它们皆需要时间去累积。


早上六点,当许多人还在被窝中酣睡时,龙舟队员们已经开始在健身房的每日早训,这是在大型赛事来临前的高强度训练常态。这期间,每天下午四点到六点半的谷河都会出现龙舟队员们一起“合船”的身影。训练的目的是培养默契,队员们称之为“合船”。培养默契的过程并不容易,只有靠实打实的时间积累才能慢慢达到。


在严苛的训练标准下,队员们在2019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取得大学男子组第一名、女子公开组第五名的佳绩。在2019年10月的全国大学生皮划艇锦标赛中力压其他代表队,夺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共斩获4金4银1铜。


龙舟队员们“把青春‘挥霍’在河里”,但他们的交集却不止于龙舟。“冬至我们大多数人没法回家,但龙舟队员彼此就像家人一样的存在。”队员们在东校饭堂,上碗吃甜糯的姜汤汤圆,下盘蘸一起包的饺子,他们说:“吃什么很重要,和谁吃也很重要。”龙舟队内还有不少“隐藏学霸”,他们一起约图书馆,在聚餐时讨论学习问题。不仅仅在水中竞渡交战,在探讨中队员们不同的学科思维也得以碰撞交织出火花。




龙舟队冬至聚餐

(来源:中山大学龙舟队)


“印象最深的比赛是哪次?”

“每一次”


“领先冲过终点后我激动得直接站了起来,大家都举着桨狂呼,到了晚上聚餐只能用哑哑的喉咙说话。”2019年的广州国际龙船邀请赛被队员们形容为“家门口的盛事”,在赛场中能望见中山大学北门广场,冲线后响起的是“白云山高,珠江水长……”




2019广州国际龙船邀请赛赛后合影

(来源:中山大学龙舟队)


珠江江面较深,水浪较大,每一次训练和比赛都需要根据当时的水流方向、速度和深浅而有所配合和调整,这考验的是一个队伍的“合力”所在。鼓手担任“指挥官”,领桨手担任“排头兵”,划手担任“主力军”,舵手担任“调控师”,他们的默契配合构成的是1+1+1+1>4的力场。


广东话中,称小朋友不听话的说法有 “唔听鼓”,“听鼓”由“听龙船鼓”引申出来,意为划桨的人没有听从鼓声的指示划船。龙舟队中的鼓手和舵手一般是由经验较足的高年级队员担任。舵手掌控一条船的方向命脉,而鼓手就是“一条船的龙头”,龙头需要把控节奏,何时加快、何时放慢、何时匀速、何时冲刺,只有节奏把握好了整条船才能够整齐划一。“上手抬高” “腰背挺直” “蹬腿发力”……这些号令都需要鼓手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地喊出来,用于激励船上的划手。可以说,鼓手的鼓声与号令声,凝集了一艘龙舟的精气神。




中山大学龙舟队17级鼓手安亚松

(来源:中山大学龙舟队)


龙舟队长殷旭作为广州赛的领桨手,坐在第一舱,掌控节奏上的作用仅次于鼓手。头桨一旦感觉起航、加桨频、匀速、冲刺四个阶段中船速或者节奏出现问题,就会立即与鼓手沟通,比如提高或减少桨频,增大或减小力量等,并协同鼓手的鼓声做出相应的调整配合,带领整条船的节奏。领桨手身后的划手作为“主力军”,也具备丰富的划船经验。在比赛中,大家的桨频都比较快,力量很足,因此浪花也会较大,在后面的划手可能看不清前面划手的动作,这时就需要划手依靠经验与默契来自行判断。


“有一种默契是,相信你的队友,相信他会和你做相同的动作。”为了最大程度增加拉桨幅度,或者当遇到一个浪打过来,划手们必须尽量向两边船舷外靠近以保持船身平衡,这就要求队员间要有很高的默契和信任度,拧成一条船的合力。


“什么是同舟共济?”大概就是他们现在的模样。





“来者忘返,去者流连”


今年十一月我就要退役了。”龙舟队长殷旭说。每年都有一部分队员因进入高年级而退役。在这招新与退役并行的自然轮换中,什么在变化?什么恒久未变?


在由“龙舟新人”通关晋级为“龙舟达人”的路上,似乎什么都在变动。对18级队员李斯照来说,“变”是从“乞求训练快快结束”到“觉得坚持下来的自己还挺不赖的”;对18级队员肖煜华而言,“变”是从“有惰性”到规律锻炼;在18级队员曹贤齐眼中,“变”是“体魄上、心智上的重塑”。




日常健身房训练

(来源:中山大学龙舟队)


划动着河水江水,感知广州的四季温度,龙舟运动也让队员们与广州这座城市连接更紧密,对岭南地区历史悠久的龙舟文化、民风民俗有了更多的理解。在参加海珠湖龙船景邀请赛时,队员们不仅观看了广府特色游龙表演,还欣赏了各式各样令人大开眼界的龙舟。来自四乡八里的龙船都会亮出独一无二的“门面法宝”:细致装饰的铜锣、色泽绮丽的广绣罗伞、独具氏族特色的旌旗……这些都让队员们记忆犹新。





“龙舟文化其实已经不仅局限于端午文化了,它还是力与美的协调,是需要‘拧成一股绳’的团队精神,也许划过龙舟的人,会对‘集体’这个词有深刻理解。”17级队长曾淑怡如是说。龙舟队流传着一句话:“流水的队员,铁打的龙舟精神。”恒久不变的,是队员们心里对龙舟运动的这份赤诚喜爱,是对龙舟队永葆活力的衷心祝愿。往届队员即使退役了,依然会和龙舟队保持联系,关注龙舟队的发展,有空时去指导师弟师妹训练,在院系龙舟赛、庆典表演等活动帮忙。教练赵云雷老师也常和大家说:“一群人去打球很容易,但和一群人划船的经历可能再也不会有了。”


“我们在龙舟队这个地方彼此陪伴、彼此成就、一起成长。他们让我觉得自己真实存在而不孤单。”




龙舟队全员大会合影

(来源:中山大学龙舟队)



龙舟队员留言板




向上滑动阅览


队内的团队氛围和竞技精神感染了我,给我的大学生活留下了最快乐的回忆。感动于教练和各位队长、水友的帮助,希望能在接下来的两年里继续在谷河划水,继续与“中大龙”大家庭一起进步。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18级 曹贤齐




进入龙舟队快两年了。首先,它鞭策我规律地去锻炼;其次,龙舟队还让我认识了一群非常nice的队友,可以称得上是"兄弟姐妹”的人。所以,我非常感激龙舟队给了我这样一个锻炼和磨砺的机会。希望中大龙舟队越办越好,一年比一年牛!还有队里的兄弟姐妹们、老大在疫情期间要保护好自己,健健康康的,期待与你们再见!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8级 肖煜华




从小体育不好的我,一直有着改变自己的想法。起初我把这个想法叫做幻想,而进入了龙舟队,这个想法成为了现实。谷河,是朝气迸发的地方,而龙舟队,其实就是一个从“龙舟菜鸟”开始,始终一起追求卓越的地方。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18级 李斯照




真正意义上融入龙舟队这个大家庭是从寒训开始的,健身房锻炼身体,泳池练习姿势,谷河训练配合,每天都是筋疲力尽而又充实的,原来大学也可以不是一个人的大学,我还有一群和我挥洒汗水的小伙伴。

——智能工程学院 18级 杜先翔




跟大家在一起这半年经历了很多,一起早起划龙舟,一起在游泳馆练习快速力量。龙舟队真的是一个无比团结的大家庭,这里的人互帮互助、互相促进,无论是身体素质上还是学业上。

——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 19级 郑佳宁




来到龙舟队快一年了,我很开心能在队伍里被一群运动和学习都很出色的师兄师姐所带领,也结识了一群关系很铁的伙伴。很幸运能和你们一起锻炼,一起学习,一起在谷河上挥洒汗水,一起经历那么多有趣的事。师兄师姐们对这个集体的付出和对自身的高要求以及和大家每一次咬着牙向终点冲刺的经历都深深打动了我。尽管疫情还没有过去,但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和锻炼,争取来年取得更好的成绩!

——药学院(深圳) 19级 王佳富





乘风破浪的中大龙舟青年

继续释放最燃青春力量吧!



中大拍了拍你:快来和我一起过端午!

中山大学广东省综合评价专业集体亮相 只等你来!(上)

我校召开党委第四轮巡察工作动员部署会暨培训会


--- iSYSU ---

采写:韦栩滢、潘存圯

鸣谢:中山大学龙舟队

责任编辑:杨新颖

初审:何方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