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教学成果奖 | 虚拟现实(VR)!中山大学医学教学体系的新探索

中山大学 2021-09-24


编者按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教育教学成果的引领作用,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力提升,我们开设“教育教学成果奖”专栏对教育教学成果进行宣传,以促进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去年5月,孙逸仙纪念医院外科教研室主任李春海教授主持的教学成果《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的医学教学体系构建》荣获中山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同年,该成果又取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的荣誉。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究竟如何进行医学人才培养呢?今天,让我们走近李春海团队,揭开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培养医学人才的神秘“面纱”。


创新:传统教学的变革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经济发展的动力,它也是我做研究的动力。”李春海教授早在2006年就着手组建教学团队,开始探索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医学教育不同于其他领域,专业性、抽象性强,内容多,涉及多学科知识。我想做的就是打破传统医学教学方法,改变图谱展示的单一教学形式。”在谈及研究初衷时,他如是说。


为此,李春海团队坚持不懈十四年,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微课”“慕课”(MOOC)和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 )等多项前沿技术应用于外科临床教学中,充分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的虚拟仿真、沉浸式交互等特点,创新性地构建了基于VR技术的医学教学体系,大大提升了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全方位又卓有成效地促进临床教学改革。


▲李春海与学生探讨虚拟现实影像重建模型


2018年,李春海团队开展了全国首例全息投影外科教育——《腰椎局部解剖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领域的应用》。现场,三维立体的虚拟现实人体脊柱结构图像栩栩如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李春海在讲解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分型时,即时将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灶部位以最直观的三维立体虚拟现实图像投影出来,打造出沉浸式虚拟环境,现场医生不仅能够直观地观察突出的髓核及其压迫的神经根,还能观察到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帮助医生高效、立体地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


▲李春海通过VR技术讲解腰椎的解剖


▲李春海现场展示VR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


“传统医学影像是二维的,如果不具备专业知识,患者很难充分理解病变部位的受损程度和医生的手术思路。”李春海表示,VR术前导航规划系统构建的三维病变模型,具有美观、辨识度高的特点。在此情境下,医生能形象地为患者分析病情,不仅降低患者术前的心理焦虑情绪,还可以帮助医生找到最佳的穿刺点,大大降低肌肉和软组织的损伤,对医患双方都大有裨益。2019年,VR术前导航规划系统在腰椎间盘切除术中的应用已在国际著名世界神经外科杂志World Neurosurg在线发表。


然而,李春海团队成员们并未止步于此。团队在全国“住、培医”师资培训班及微创脊柱高峰论坛推广VR术前规划系统,VR远程教学,在教学场景、临床技能的交互式培训中使用VR远程教学,让这项技术走进基层,保证医学教育标准化,促使医、教、研深度融合,为我国医学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坚持:精兵良将,夙夜不懈


早在2010年,“VR”项目就正式启动。起初,这个项目团队仅有李春海及其研究生两人。当年,VR的理念尚且很难为人所接受,与此同时,VR技术耗资巨大,与VR相关的科技公司很少,其中的技术人员又严重缺乏医学专业知识。种种困难使得初期的课题申报和团队建设等都举步维艰。


李春海认为,要想让科技人员、广大医生接受VR的理念,就必须更大范围内地体现VR技术的优势。为此,他利用每一次学术会议、学术沙龙的机会,不辞劳苦、不厌其烦地宣讲国际上已开展的VR应用研究,宣讲VR技术在医疗、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前景和现实意义。功夫不负有心人,由李春海牵头的“VR”项目逐渐被广泛接受,并获得了医院和学校的资助。


解决了资源和基金问题后,这支仅有两人的团队开始实施一个宏大的计划。从设计标准版的VR模型,到VR病理模型,再到创制微创VR技术术前导航系统;随着教学、诊疗、手术,“三位一体”模式的建立,一个标志着基于VR技术的整套的体系逐渐形成了。在此期间,为了使教学效果更加有效,团队对VR模型进行了反复修改,并不断与工程师沟通,探讨如何能够让医学生更好的理解结构及结构改变引起的疾病;随后,又在推广应用阶段不断摸索,不断改进,评估效果,总结教训,可谓百尺竿头,精益求精。


▲李春海应用虚拟全息投影技术培训西藏学员


随着项目的推进,众多专家“加盟”到团队中,为VR教学贡献力量。基于前期建立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外科疾病的同质化教学中进行探索,团队成员们创新性地建立了医学教育VR实验室和VR技能培训室,首次提出建设VR临床教学数据库建设,实现了VR临床教学的巨大“突破”,独具重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一份成绩的背后是多少个日夜的伏案工作。李春海坦言:“我们不怕付出,为解决传统教学中理解率低、抽象化、不同质化的问题,方便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对解剖、生理、病理建立立体全方位理解,我们经常熬夜到凌晨两三点还在反复琢磨项目。”李春海团队坚信,只要坚持,就定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他们将传统的2D教学模式转变为3D思维教学!


蝶变:VR教学终获成功


顾炎武曾说:“以兴趣始,以毅力终”。十年磨一剑,克服种种艰难,取得种种成就,离不开项目团队的精诚合作。


作为团队负责人,李春海同时承担临床与科研两项工作,白天参与门诊或是手术,晚上则与团队成员一起讨论教学改革课题。有时直到凌晨还在整理材料,讨论教学改革项目,修改标书,准备成果答辩;利用周末时间参加学术会议,做大会的汇报和主持工作等。他为各项工作的兼而优之作出了巨大贡献。


▲林天歆教授示范模拟腔镜手术


团队成员林天歆教授是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家,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膀胱癌的精准诊断和研究中,建立了泌尿外科腔镜培训中心,还将AI和VR巧妙结合起来,通过模拟腔镜手术来锻炼年轻医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手术技能,为项目提供了宝贵经验;团队成员张琳硕士擅长分析2D图片向3D模型转变,团队成员祁方昉熟悉人体各部位的解剖结构,都为3D模型的建立提出了种种宝贵意见。


▲教学团队对虚拟重建效果满意


一点初心,一点创新,是最初的工作动力;十余年探索,十余年淬炼,是漫长的工作历程。李春海表示:“我们的目标就是实现医学教学的可视化、规范化、智能化,使教学更容易理解、掌握。相信在我们的共同的努力下,未来,医学院的学生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认识疾病得方方面面,医学教育将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教育教学成果奖 | 独立创新,构建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卓越外科医师人才培养新模式

教育教学成果奖 | 扎根中国大地,培育眼科领军人才

教育教学成果奖 | 点燃医学教育燎原之火,开创卓越医师培养新局面


--- iSYSU ---

来源:孙逸仙纪念医院

责任编辑:黄嘉琦

初审:吴立坚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