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个融合|扎实推进“五个融合”,努力培养卓越医学人才

中山大学 2021-09-23


编者按

近年来,学校围绕“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五个融合”为特征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德育与智育、学科与专业、科研与教学、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融合,系统梳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升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完备性和竞争性,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特开设此专栏,旨在更好地展现学校各单位近年来推动“五个融合”的特色举措,以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中山医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扎实推进“五个融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厚、能力强、后劲足、有情怀的卓越医学人才。

 

德育与智育融合


学院始终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任务,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中。


学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重点立项生理、生化、药理、法医精神病学、医学微生物学等课程,打造人体寄生虫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示范课程,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全覆盖。学院还在全院开展培训,明确将课程思政建设列入党支部书记和教研室主任的岗位责任清单。

 

 ▲中山医学院院长宋尔卫院士为学院2020级学生主讲思政课(来源:中山医学院)


学院坚持“三基”、“三严”教学传统,深化“三早”教育。学院设立柯麟班、柯麟奖学金、“中山医学院陈心陶志愿者服务岗”和南山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努力传承和发扬 “为民族振兴、为国家富强、为人民幸福”奋斗的中山医 “基因”,践行“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医训。


学院注重提升思政队伍的建设水平,建立了由党委副书记、专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组成的辅导员队伍,建立了党政领导和教研室主任、支部书记、高端人才等担任班主任的制度,设置了 “卓越计划辅导员工作室”和“国家级教学名师王庭槐工作室”,成立了医学人文教研室,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建设与发展。

 

学科与专业融合


学院紧扣 “一流学科、一流医学院、一流大平台”的定位,加强基础与临床融合,推动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临床问题为导向、以基础前沿研究为引领的多元融合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依托学科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学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整合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按学科特点整合为形态学、功能学、病原生物学等模块,并在教学方法、培养模式和师资建设等方面实施了多项举措。


依托一流学科打造一流专业,学院认真落实新要求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继临床医学和法医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后,基础医学也成功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发挥学科优势,拓展学科专业覆盖面,夯实拔尖培养基础,探索优化选拔、培养机制。2020年,学院的基础医学专业不仅入选了教育部首批“强基计划”,于9月顺利招生,也是教育部首批6个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建设基地之一。


此外,学院创新教学组织架构,深入推动基础和临床融合。各基础教研室已聘请临床医生担任副主任,为打造基础临床融合的教学团队建立了有效途径。

 

科研与教学融合


学院坚持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已实现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各专业实施双导师制。学院还创办了“名师、名医、名人”大讲堂,邀请领军人才、卓越学者为学生讲学授课。

 

 ▲我校艺术学院教师、孙逸仙纪念医院客座教授林帝浣做客“名师、名医、名人”大讲堂(来源:中山医学院)

 

学院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设置学分制实验室轮转课程,规范学术训练;加强集体备课,更新教学内容,体现学术进展。


学院将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教材资源,鼓励和支持教师编写高水平教材。王庭槐教授、颜光美教授主编的教材获得学校推荐申报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建设奖,学院获推“教材建设先进集体”。


学院还将科学研究方法转化为教学手段,根据课程特点在教学中引入科学研究方法,如《实验生理科学》课程中设置探索性实验环节;《分子医学前沿技术》以科学研究的要求安排教学内容并进行实践。


学院积极拓展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全员开放PI实验室,鼓励学生进行学生科研项目;在各专业实施双导师制,学生在科研导师的指导下做到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学院还建立了学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制度,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为导向,组织学生参加基础医学实验设计大赛,通过暑期科研和实验室轮转等方式,鼓励学生早期接触科研。

 

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学院实施本科生和研究生相互融合与贯通的培养模式,使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相互衔接,让更多的青年进入足够的培养周期,更多地进入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山医学院2018级免疫学专业博士生王馨语(右一)(来源:中山医学院)

 

在本硕博一体化课程设计方面,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进阶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三基”课程体系基础上,设置提升课程,包括探索性实验课程、《分子医学前沿技术》《动物实验技术》《科研文献导读》《生物安全》《医学英语写作》等研究生衔接课程。


学院制定学业发展工作方案,巩固、拓展和延伸第一课堂的教育成果。学院成立了“学业发展指导中心”“学生成长训练动力营”“卓越计划”辅导员学业发展工作室,开设《如何保持和提升学习能力》《时间管理》《医科学习方法论》等课程,助力学生学业进步和升学就业。


学院积极营造本科生-研究生贯通培养的浓厚氛围,建立了拟深造学生信息台账,有针对性地开展保研分享、留学指引、考研辅导、模拟面试、调剂指导等,以升学深造为抓手,以“全面导学、精准助学、主动促学”为重点,多措并举提升学生升学深造率和就业率。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学院构建“一体两翼三动力”的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方案,以“思想引领”为“体”,以构建助力学生学业与学术发展为核心的支撑体系,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核心的支撑体系为“两翼”,以“传承、创新、开放”为动力,不断提升第二课堂育人水平。


学院坚持实践育人,紧扣第一课堂。学院团委创建“医志医声”学术科普协会,涵盖遗体捐献工作、关爱弱势群体、急救技能培训、科普知识传播,协会于2017年成功创建为第一批“广东省共青团员先锋岗”。

 

 ▲ “医志医声”学术科普协会举办探访大体老师家属活动分享会(来源:中山医学院)

 

学院选优配强学生工作队伍,发挥育人主体作用。学院建立了 “院领导-党政专职辅导员-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四级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建立常态联系交流机制,全员全程全方位指导学生成长成才。


学院以第二课堂为牵引,推动“五育”融合贯通。院长、书记上思政第一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制定学业发展工作方案,巩固、拓展和延伸第一课堂的教育成果;通过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强化思政教育,厚植港澳台学子的家国情怀,增进两岸三地医学青年的交流;创新三级模式开展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何中山大学的海洋学科能迅速崛起?

五个融合 | 致力于培养新时代卓越历史学人才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五个融合 | 致力培养商科专业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iSYSU ---

来源:中山医学院、教务部

责任编辑:赵雨欣

初审:王冬梅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