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个融合|培育公共卫生英才

中山大学 2021-09-23

编者按

近年来,学校围绕“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五个融合”为特征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德育与智育、学科与专业、科研与教学、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融合,系统梳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升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完备性和竞争性,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特开设此专栏,旨在更好地展现学校各单位近年来推动“五个融合”的特色举措,以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公共卫生学院将立德树人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坚持“三全育人”、推动“五个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心怀民众健康、高素质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军人才。


德育与智育融合


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全过程中。立足于人才培养特点、专业能力要求和课程特点,找准“育人点”与“专业点”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注重学术道德和个人思想品质的培养,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和品格塑造的有机融合。2020年,学院以三门专业课程作为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进行培育建设,2021年将继续重点建设其它课程思政课,在授课中融入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念。此外,学院组织召开了“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专题报告会,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相关主题培训,教育老师以身作则,坚守教育初心。

 

学院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由专业课教师从新生入学起即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在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各方面给予指引。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和人格魅力熏陶,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情操。通过书记院长思政第一课、学术道德规范和专业思想教育、名师讲堂和校友论坛、校史院史教育等系列活动,培养起学生的文化自信、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职业精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卫学子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特长,24名在校生参加广州市疾控中心志愿服务达1500小时,150余名学生在家乡参加抗疫志愿服务,彰显公卫人的责任与担当。


▲学生参加疾控中心志愿服务

(来源:公共卫生学院)


学科与专业融合


学院以学科发展作为专业支撑。其中,预防医学专业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攀峰重点学科,在下设的二级学科中,卫生毒理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学院拥有广东省营养膳食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十二五”医学重点实验室-卫生信息学实验室、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卫生毒理学重点实验室、广州市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评价重点实验室,为专业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条件。

 

在学科方向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管理与建设发展的需要,学院组建了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卫生毒理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学、妇幼卫生学、卫生管理学七个教研室。同时,学院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纳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线的优秀人才,充实壮大师资队伍。本科生所设专业课程涵盖了学科内全部关键领域,且均由教授领衔担纲讲授。2020年,学院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率达100%。

 

公共卫生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既作为院内各学科实验教学的公共平台,又作为学院本科生进行开放性实验、自主性探索和科研学习的延伸。目前学院正在组建公共卫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新体系,在实验教学中予以试点实施并推广使用,将实验技能教学与理论课程讲授、科研创新、实际应用等紧密结合。


科研与教学融合


学院改变既往以书本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以问题和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索型学习新模式,激发和保护学习兴趣与热情,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加强综合性、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内容,目前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比例达73.61%;推进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本科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科研活动或竞赛。近五年,学院学生参加国际会议及学术汇报4人次、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6篇;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5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3项;荣获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1项;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公共卫生综合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和3个单项奖;参加“大学生健康教育科普作品大赛”,连续三届共荣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广东省优秀科普视频作品征集大赛一等奖。


▲第十五届“挑战杯”中国银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来源:公共卫生学院)


学院加强优质核心专业课程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医学统计学》、《医学统计学(高级篇)》为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禽类交易市场外环境禽流感病毒监测采样操作虚拟仿真实验”获认定为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卫生统计学》、《卫生法学》分别获认定为广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线下一流本科课程。


学院鼓励并资助教师参加全国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并凝练教学成果。近5年学院教师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4本,主持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7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获得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1项。


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为使本科生尽早接触专业领域的知识,学院在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开放《实用医学科研设计与统计分析》和《流行病学应用》2门专业课程作为本-硕贯通课程。组织举办读研经验交流会,引导学生做好学业发展规划,鼓励学生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深造,2020届本科生升学深造率达65.9%,较往年呈逐步上升趋势。

 

在本科最后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系统开展专题实习及毕业论文,推免生提前进入导师课题组开展科学研究,为本-硕贯通式培养奠定良好基础。学院邀请专家进行“公共卫生信息的获取与管理”“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的撰写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科研素质能力培养的专题讲座,严格进行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完成开题报告、综述及毕业论文,鼓励并资助学生将研究结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学院定期开展党课团课、青马学堂、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活动和红色教育考察等活动。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已组织16个团支部进行了144组次学习,各个团支部相继开展“四史”主题团日活动。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举办国家教学名师讲堂和校友论坛,进行学业规划指导、专业思想教育、专业兴趣引导。学院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担任专职辅导员并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构建起“辅导员-班主任-全程导师”体系,壮大了学生工作队伍,并制定了详尽的管理办法,做好导学、促学、奖学、助学工作。

 

学院加强毕业生去向、就业状况、发展动向的跟踪调查,及时对社会需求进行分析预测,并以此推动人才培养改革;学院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全球卫生事业,已连续两年遴选本科生赴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进行公共卫生实习;在学业帮扶上,积级开展朋辈互助,通过“一对一”帮扶促进全面学业进步;通过组织开展健康科普活动、长洲岛义诊活动、老年人关爱、自闭症儿童关怀、禁毒及艾滋病预防宣传等专业相关的公益活动,培养起学生的专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带一路”全球卫生尼泊尔实践项目团队

(来源:公共卫生学院)


五个融合 |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卓越地理学人才

五个融合 | 完善育人体系,打造环保领域“卓越工程师”摇篮

五个融合|夯实人才培养之基 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 iSYSU ---

来源:公共卫生学院、教务部

责任编辑:邱淇、邱衍鸿

初审:王冬梅、孙琛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