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季会·笔谈篇|助力大类培养和新生集中培养,谱写“文化育人”新乐章

中山大学 2021-09-23


学校召开2021年春季工作会议后,出版社以大会宣讲和业务研讨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传达会议精神,并结合实际,将贯彻落实工作落脚在打好“本科大类招生、新生集中培养”这套教育教学改革“组合拳”,更好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上。


在学习过程中,大家深深感受到,此次春季工作会议以“人才培养”为主题,充分展现了“重视人才培养,重视教学质量”是根植于我校办学思想和办学传统中,并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十三五”以来,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学校深化综合改革、推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抓手,工作的方向和路径越发清晰明确。


出版社“十四五”期间,将在学校党委领导下进一步提高站位,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为学校走好本科大类招生和新生集中培养的“两步棋”、助推学校立德树人工作行稳致远。



举好文化育人旗帜

推动“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落实落细


在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中山大学不断推进发展模式转变,促进办学质量内涵提升。我校根据国家和广东省推动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发展的要求,在拓展校区、完成扩招后,逐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更好地服务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上,根据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抓专业结构的优化和内涵建设,结合区域产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国家创新驱动需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力补工科短板。我校在原有学科布局的基础上新增了艺术学和农学学科,形成新的学科格局及跨广州、珠海、深圳三个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极的“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但与此同时,办学空间扩展也为新时期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内部治理带来新的挑战,即如何在管理机制上促进大学历史文化、教育理念和学术精神的流转与传承等现实问题。这也是以注重制度文化的现代化建设为特点的大学内涵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一项考验。


在此背景下,为布好办学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棋局”,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19年颁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规划要求,秉持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融合发展等教育理念,经过反复调研讨论和意见征询,酝酿设计,于2017年启动了分步实施“大类招生和新生集中培养”改革方案。我们相信,该举措将有助于各校区错位发展与共同支撑,形成既有共同核心教育理念与思想根基,又各具发展特色、“和而不同”的教育生态。


“和”包含了校内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根源和精髓,体现为大学统一的育人文化,包括共同的教育目标、愿景和质量准则。为此,出版社将努力通过线上线下整合全校红色教育的文化资源,遵循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落实“三全育人”要求。在“大一”的集中培养阶段,发挥文化作为大学灵魂的育人作用,让新生置身“处处皆历史,处处有故事”的大学历史文化中接受熏陶,感受百年中大的历史文化气息和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传承中大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宝贵的红色基因,为扣好大学学习生活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优秀品格与崇高理想,成长为爱国爱校、乐于奉献担当、推动社会进步的创新人才打好思想基础;让每位进入中大的青年学子得到百年老校学术文化浸染,凝聚对大学精神的认同与共识,打下深深的中大烙印,从源头加强多校区办学文化的传承。


“不同”主要体现在共同教育基础上的“特色”发展。经过在广州南校园的文化浸润,青年学子们带着对学科发展脉络的共同理解和认识,带着共同的学术文化基因,分赴不同校区。出版社将根据各校园的地缘优势与发展战略定位实现特色发展,如在此基础上继续以各校园书店为载体,坚持开展大学精神和文化的传播工作,让各校区始终保持好大学的文化底色。


搭建协同创新桥梁

深化文理医工农艺学科融合发展


当前,我校不断深化以德育与智育、学科与专业、科研与教学、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五个融合”为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努力缩小与世界一流学科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差距。


在此过程中,学科的交叉融合成为知识和教育创新、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突破口。逐步消解学科边界(由学科的知识、管理、思维方式构成的文化差异),发挥学科文化的融合,这对学科组织成员个体科研素养与品质的塑造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促进大学学科整合、学科体系优化,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实施大类培养和一年级的集中培养,机制上不仅有利于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引导青年学生“扎好马步”,打好扎实宽厚知识功底,更理性认识自身的兴趣特长、做好未来发展规划,同时也有助以相关学科群为纽带,建立学科专业基础教学大平台,增进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关联与交叉融合,引导青年学生从多学科的教学、科研资源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促进知识、素质、能力的全面成长,尤其能通过加深对相关、相近学科专业的认识,提升未来的发展潜力。为此,出版社将从以下两个维度促进多学科的协同与融合,增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深度结合。


第一是面向第一课堂教学主战场,支持跨学科专业交叉培养教学资源建设。围绕大类培养和集中培养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推动优质的校本特色教材研发出版,加强配备与供给具有“拓宽口径、厚实基础,复合与交叉培养”功能的学科平台课程和跨学科课程教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等提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方法配套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水平,以系列优质教材为依托,将学科的优势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势。


第二是面向第二课堂的育人园地,进一步发挥校园书店学术交流平台作用。拓展校园书店的建设功能,为文理医工农艺多学科专业的师生提供跨学科学术论坛、学术沙龙、学术讲座等跨学科教学与学术交流、研究的渠道。通过本科阶段多学科交叉碰撞,激发创新和创意的思想火花,启迪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些都将有利于青年学生主动开启更广阔的视野,积淀更深厚底蕴和涵养,促进多学科教学科研深度融合,引导青年学生从问题的解决出发构建多维的知识体系、训练敏锐洞察力和判断力,培养参与跨界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育创新实践潜能,为日后参与推动知识、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成长为符合“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的栋梁之才创造条件。


打造学术和育人精品

助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根本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高质量的本科是根基所在。本科大类培养和新生集中培养的举措,从教育目标层面看是“全人”教育理念在办学中的实践。围绕这一部署,出版社将进一步聚焦打造学术和育人精品,为一流课程、一流学科和专业建设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的基础支撑。


此外,出版社将积极配合学校的“大思政”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库,为各学科专业编写、出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优秀教材创造条件,为开展有灵魂、有温度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保障。


在“启智增慧”方面,出版社将紧跟学科与专业发展,推动各学科教材群的研究、开发,引导本科生按大学教学质量基准“扎好马步”;面向“中国文明、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全球视野、科技/经济/社会”等通识课板块,培育建设有中山大学特色的通识系列教材,为本科生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固本强基,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造性思维,打下知识、能力和素养的牢固根基,为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提供知识土壤。

春季会·笔谈篇|建设高质量第二课堂 助力卓越人才培养

春季会·笔谈篇|坚持立德树人 培养卓越人才

春季会·笔谈篇 | 扎好马步,从这里开始


--- iSYSU ---

来源:中山大学出版社

作者:褚小萱

责任编辑:吴立坚、邱淇

初审:孙琛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