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中就学过的近现代史,为什么大学还要讲?

立德树人的 中山大学
2024-12-03


高中就学过近现代史

为什么大学还要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因为在大学,

我们不仅是叙述历史,

更要让你去思考历史背后的逻辑,

去理解我们国家和民族的

共同记忆从何而来。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沈成飞教授这样说

 

爬雪山、过草地、重走长征路

对话抗美援朝老英雄

走访改革开放前沿地区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团队的老师

带着同学们一起

走进真正鲜活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



“要讲好中国近现代史

就不能只讲中国近现代史”


距离沈成飞第一次站上讲台,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17年。


2007年沈成飞博士毕业参加工作时,正巧赶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设立,“觉得专业很合适,就去上近现代史纲要课”。拎着斜挎包一进门,台下的学生就议论起来,我们的老师怎么像学生?沈成飞愣了愣,随即在心里默念——我可不就是刚毕业的学生嘛!


从学生到老师,沈成飞也是很懂学生心思的那个人。

沈成飞


“要得到学生信任与认可,就要解答学生心中的问题,实现他们的期待。”


沈成飞做的第一步,就是“抢夺”学生的注意力。


在一些学生眼里,公共课就像“自习课”。沈成飞做的,就是通过过硬的专业能力和课堂感染力,让学生真正沉浸到课堂之中。


“一节课,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


来自中山医学院的2023级本科生孙威说,沈老师在课堂中常展示大量的文献资料、珍贵的影像资料以及手稿书籍的照片,配合对历史事件的讲述,我们总有“穿越时空的界限”的体验。

课程资料之一:广东省档案馆藏中山大学图书馆抗战内迁图


除了鲜活的史料,还需“因材施教”。面对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沈成飞会针对性地备课,从而满足学生需求。


面对英语系的学生,沈成飞曾当场引用和分析了全英史料,令英语系的同学深感佩服——“这个老师有两把刷子”;面对工科的学生,沈成飞专门以梁思成夫妇保护北京古城墙作为切入,谈及中国的建筑史、城市发展史和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关系面对医学生,沈成飞则选择医学案例,如孙中山和鲁迅的学医经历、中西医在近代中国的纷争等作为突破的题材


课后,有同学找沈成飞坦言,说原本计划在课上写作业,不料却被课程内容深深吸引,结果作业一字未动。


然而,课堂技巧固然重要,但真正吸引同学们的,是扎实的课堂内容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前辈曾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句话,沈成飞至今印象深刻。


于是,在一次次课堂教学的不断尝试中,他摸索出讲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从耳熟能详的历史中获得知识信息的增量,并在理论和逻辑层面感到信服。


例如讲述抗战时,除了讲述抗战过程中一系列战役,沈成飞还带领同学们从史料出发,推演到近代中日关系的转变,从近代中日两国对现代化的不同态度和举措,到面对西方入侵不同的反应,再回看清政府和近代日本不同的结局。通过翔实的内容与严密的逻辑,让学生充分地认可、信服这段历史。

沈成飞的课堂


“沈老师对抗日战争的讲解,令我们仿佛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深受震撼。不仅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思考历史,探寻其背后的史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光华口腔医学院2023级本科生王心陶这样说。



“要读万卷书,

还要行万里路”


除了精彩的课堂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团队还带领一些学生走长征路、对话老英雄;开展阅读沙龙、阅读专题著作,构筑师生阅读共同体。团队老师的共同认识是:处处都是鲜活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讲堂。


这些精彩丰富的教学方式,离不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的创新。这个教研室,是一支年轻多元、极具创造力的队伍,19名老师们都拥有博士学位,其中职称大多数都是副教授及以上。现在,还有更多年轻教师的力量注入团队之中。作为课程负责人,沈成飞自豪地介绍道:“我们平均年龄很年轻,不仅在课上活力满满,科研能力也非常‘能打’!”

姜帆教授

朱贞副教授

詹小美教授

何旗副教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团队成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翻转课堂”就是一个例子。


在“翻转课堂”的实验教学中,整个课堂内容划分为3个研讨专题,每个专题以6本海内外权威专著作为支撑,这18本书共同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庞大而清晰的历史骨架


“翻转课堂”中师生是一个“阅读共同体”。教师作为引路人,为学生提供历史的宏观视角与发展逻辑;学生则在小组展示中从微观的视角展示历史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填充历史骨架中的血肉


这一创新形式不仅得到了校内师生的认可,在海外亦收获好评。其中《潮来潮去——海关与中国现代性的全球起源》研读报告,获得了原书作者剑桥大学副校长方德万(Hans. van de Ven)教授关注和肯定。


《潮来潮去——海关与中国现代性的全球起源》


团队老师还带领专业学生走出书斋,组织历史现场教学“将教材语言转化成课堂语言,让学生更切实地理解课堂所学。”


2023年,教学团队带领同学们来到长征干部学院,重走四川川西阿坝的长征路,爬雪山、过草地,体验万里征途的不易。


刚开始,同学们兴致高昂,但爬到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时,便纷纷走不动,需要靠吸氧支撑。


和平时期,我们重走长征路都尚且困难,何况当年衣衫单薄、负重前行的红军战士?他们牵着马,背着干粮和武器装备,食不果腹……实在太难以想象了。


重走长征路的学生,回顾起那段峥嵘岁月,总忍不住落泪。


“有了实践经历,学生会对教材的许多结论产生自发的认同,不需要背诵都会铭记于心”,沈成飞这样说。

师生与抗美援朝老英雄合影


去年国庆节,教学团队组织学生拜访90多岁的抗美援朝老兵。老英雄们讲述那段跨过鸭绿江的岁月时,总是记忆犹新、慷慨激昂。“有的老英雄,参战时年龄比我们同学现在的年龄还小。”通过和老英雄们的对话,同学们对和平时代的来之不易更有体会,也更加珍惜。


师生与抗美援朝老英雄合影


不仅如此,教学团队的足迹还覆盖了延安、南昌、深圳、珠海等地。在延安,师生浸润于革命老区生生不息的红色精神;在深圳,师生感叹于改革开放的沧海桑田。通过现场教学实践,师生在极短的时间中穿梭于历史之中,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了更深刻的感触



“自信源于国家赋予

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教书与育人,并不分家,思政课教师既要做经师,亦要为人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团队始终陪伴每一位学生成长,将其培养为具有家国情怀的人。


当同学们迷茫时,常会找教学团队中的老师谈心。詹小美、谭毅、贺希荣、姜帆老师,经常半夜还在微信上回答学生的成长困惑。老师们也深受学生信任与认可。在沈成飞印象中,总有十几年前的学生返校,特意找教学团队中的老师分享近况。尤其每逢教师节,老师们总会收到许多学生的祝福。



随着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的认可,越来越多思政课老师有了“身份自信”与“专业自信”。于老师们而言,任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自豪感,伴随着使命与责任。


“国家赋予我们责任和使命,要求我们提高能力去适配国家的要求。这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挑战,马院老师需要时刻有这样的意识。”


教学团队对学生最大的期望,是他们超越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接受,将其内化为终生受益的精神素养。


令老师们欣慰的是,中山大学的学生总能“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仰望星空,即具有家国情怀,有信念感、使命感。无论援疆援边,亦或是出国求学的中大学子,他们身上总有一身正气,透露着对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



所以,我们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不仅因为它是关于历史的叙述,更是因为它蕴含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记忆,蕴含人类的记忆。一个拥有共同记忆的民族、国家,会非常团结,非常有力量。



--- iSYSU ---

来源: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

鸣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山大学教务部

采写:李丽兴

排版:陈洋

一读:邱清萌

初审:张妍

审核:孙耀斌

审定发布:黄艳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山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