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中大,大师云集

尊师重教的 中山大学
2024-12-06

世纪中大,山高水长

百年中大,巍巍风华

自1924年孙中山先生

亲手创办中山大学以来

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名家大师

汇聚于此

他们的风骨与才华

让中山大学的百年夜空繁星璀璨

也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中

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值中山大学百年华诞之际

羊城晚报与中山大学联合推出

《百年中大·大先生》纪念特刊

将目光聚焦在曾经求学或工作

在中山大学的“大先生”们

他们之中,有的已经作古仙逝

有的仍活跃在学术一线

让我们通过他们的故事

回首来时路,展望新未来

百年中大,桃李长青


(一)忆往昔·泰斗云集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漫步在中山大学幽深的林荫小径间,有一些名字,如天际陨落的星辰,虽已消逝于时光的前台,却于心灵的天幕上永恒地闪烁着不灭的光芒。


特刊的第一部分“忆往昔·泰斗云集”聚焦四十位曾执教于中山大学,今已作古的前辈学人,回望他们躬耕不辍的一生,领略长存天地的大家风范。

四十位前辈学人中,有的挥毫泼墨,弘扬民族的脊梁。中国现代思想解放先驱鲁迅曾任国立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兼校教务主任;他以笔为剑,把启蒙与革命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和民众。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曾推出“文科整顿计划”,积极参与广东大学改名中山大学的筹备委员会,并受筹委会之托,订定了中山大学“第一代”校歌。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教育家傅斯年在中山大学创立语言历史研究所,并在此基础上,筹备建立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中大语史所合影

(前排左起第七位顾颉刚,第九位傅斯年)

《良友》,1928年第29期


有的以笔为舟,泛游于历史的长河。一代史学宗师顾颉刚,并称“唐史双子星”的岑仲勉、陈寅恪,共处康乐园31 年,先后担任中文系主任的“容商二老”容庚、商承祚,他们的治学精神时至今日仍感染着无数学子。还有积极为现实的中国寻找出路的周谷城,曾任中山大学副校长、推动了历史学科的现代化建设的陈序经,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的奠基者之一梁方仲等一众学者,他们无一不尽心竭力,鞠躬尽瘁。


有的传道授业,点亮心灵灯塔,传承民族文脉。写就《中国哲学史》的冯友兰,堪称代表了上世纪30 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在中山大学任职期间为两广地区方言研究作出了卓著贡献;语言学家王力在中山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语言学系,亲自设计教学大纲和主要课程;“南国诗人”梁宗岱,以及外国语言文学家、翻译家戴镏龄均从教多年,培养了大批外语人才;杨成志注重将西方人类学理论与中国的民族文化实际相结合,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类学的发展。

高兆兰进行光谱学研究


有的以心为灯,照亮科学的幽径。生物学与农学,有在最困难的时期带领全校师生坚持办学的邓植、成功培育“中山1号”的丁颖、筹建和主持了华南植物园的前身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的陈焕镛、“华南生物防治之父”蒲蛰龙、寄生虫学家陈心陶;物理学与化学,有一生致力于现代物理发展的高兆兰、中国高分子科学的奠基者之一林尚安;地理学与气象学则有岭南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吴尚时、“地洼学说之父”陈国达、在大气研究方面有众多开创性的突出成果的高由禧。

1963年11月,柯麟与30年以上教龄的教授合影


有的仁心仁术,投身医学事业。生理学家林树模、临床放射学家谢志光、病理学家梁伯强、现代眼科奠基人陈耀真、儿科医学专家钟世藩、医学教育家柯麟、病理学家秦光煜、内分泌专家周寿恺,均倾毕生之力,在不同的专业方向耕耘不辍,为中山大学乃至中国医学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培养了大批优秀、杰出的后备力量。


此外,我们也不能忘记中国现代数学奠基人之一姜立夫、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有着卓著的贡献的李达和“红色法学泰斗”何思敬、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的王亚南,以及“中国MPA之父”夏书章。


四十位学人代表了一代代中大人的风骨与担当。还有更多的中大学人用生命最绚烂的色彩,绘就了一幅幅动人心魄的学者画卷,让后来者永远铭记,永远仰望,永远追寻那份不灭的学术之光与中大精神。

(版面5-14)


(二)看今朝·大师璀璨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造就新时代大国良师,是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新使命。


特刊的第二部分“看今朝·大师璀璨”通过采访十位中大学人、聆听他们的人生故事,勾画了一幅大国良师的群像他们既精学术,又怀家国,既为经师,又为人师,既属历史,更属当下,也必将引领未来。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自1952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以来,一生学习、工作在中大,从未离开。对于治学,他提倡融会贯通,在戏曲、诗词及《周易》等多方面的研究上均颇有造诣;作为教师,他以身立教,活跃在教学一线近七十年,此外,也正是他首倡“百篇”,对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的教学改革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同样出生于1935年的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宪通,作为“容商二老”容庚、商承祚的“大弟子”,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学脉的第二代传承人,一生致力“解密”古文字,推动古文字学发展,并培养了一支享誉国内的古文字学“粤军”。他将个人理想与学术追求深植康乐园这片沃土,是中大与学界无可替代的精神符号。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容商二老”的关门弟子陈永正亦承继了二老的学问与风范,并致力于弘扬岭南诗教,一生坚守“诗心”。他自幼手不释卷、饱读诗书,不断增厚学问、涵养诗心,年逾八十依然崇奉着“学问要一辈子做,写诗也是一辈子的事”的信条。

中大历史系与中文系一样,成立于1924年,是中山大学最早开设的院系之一,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邱捷正是在此治史、从教达半个世纪。自1978年以“同等学力”的资格考上中山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后,邱捷便一直致力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以及教学,在孙中山研究、《杜凤治日记》点注和研究等课题中都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

百年中大,百年“文史哲”。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冯达文自1960年进入中山大学哲学系以来,见证了哲学系及中大六十余载的发展。学术研究、教书育人、主持哲学系宗教学学科点的创建……从一个满怀憧憬的青年到如今白发苍苍的哲学智者,冯达文始终未曾背离最初的那份赤子之心。

管理学院素来是中山大学的“门面”之一。作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的毛蕴诗一直扎根大地,关注中国企业成长。他是我国最早提出企业转型升级的学者之一,多年在中国管理研究领域砥砺深耕,笃行致远,向世界不断发出更响亮的中国学者之声。

从16岁进入中大康乐园,到90岁仍居于此,对于中山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来说,中大不仅是母校,也是自己成长、创业的地方。多年来,他坚持面向国家重大科研需求和国际科学发展前沿,紧密围绕我国鱼类养殖生产中急需解决的“苗种繁育和良种培育”重大关键问题,系统深入地创造性研究调控鱼类繁殖与生长的理论和技术。

中山大学药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新滋是全世界最早涉足手性药物的学者之一。辗转人生路,让他始终坚定的是对科研领域的不懈追求,是对培育栋梁之材的良苦用心,更是内心深处涌动的炽热、永不熄灭的家国情怀。

中国肿瘤化疗领域的杰出先驱管忠震,被誉为国内化疗界“北孙南管”中的“南管”除了在临床上的卓越成就,他在中山大学从教数十载,是我国肿瘤化疗/肿瘤内科学主要教材的编写者,为中国医学教育和肿瘤治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神经科教授梁秀龄同样毕生致力于中国医学事业。她率先在我国开展神经系统遗传病的研究,为中国神经遗传病研究奠基人之一。作为中国神经遗传病研究的先驱之一,她将毕生精力倾注于这一领域,耄耋之年仍坚持出门诊、查房,年过九旬仍活跃在学术界,如同一首不息的火之歌,激励着后来者前行。

除了各自的人生经历,这十位中大学人还分享了他们心中的“中大精神”。“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头啖汤、人情味”,“继往开来”,“家国情怀……每位学人对“中大精神”都有不同的理解,而他们本身也正是对“中大精神”的生动诠释。


(三)康园大先生诗词选

特刊最后

特别精选鲁迅、陈寅恪、郭沫若等大师名作

生动体现其心志、才学

百年中大,精神永志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

如今的中山大学有如此辉煌的成就

离不开这些

为中山大学、为教育强国建设

奉献一生的学术大师们

愿今日之你我共同努力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贡献自己的力量

世纪中大,山高水长

三校区五校园的孙中山雕像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阅读特刊



出品|羊城晚报社 中山大学

总策划|朱孔军 高松

           任天阳 林海利

总统筹|王帆 林如敏 林洁 郭启钊

主 编|龚丹枫 黄艳 林兆均 侯恕望 黄建隽

副主编|陈晓璇 王倩 孙耀斌 李建平

内容统筹|卫轶 陈亮 邱清萌

视觉统筹|宋金峪 黄艳玲

版式设计|郭子君 黄江霆

版面制作|丘淑斐 陈日升

版面校对|林霄 周勇 彭继业 杜文杰 黄文波  刘媛元

      苏敏 马曼婷 朱艾婷 黎松青 刘博宇 谢志忠

推文文字|羊城晚报记者 孙唯 实习生 袁辰悦

推文编辑|关倩慧 舒舒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100岁的中山大学,到底在哪里?

百年中大:开风气之先

中山大学世纪华诞,我们准备好了!


--- iSYSU ---

来源: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 羊城晚报‍

排版:朱嘉豪

一读:邱清萌

初审:李建平

审核:孙耀斌

审定发布:黄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山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