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央媒省媒叫好,这项国家战略临安做出了特色
点击一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千山含翠,风摇竹影。每至夏日,森林中的临安就成了长三角游客最爱的休闲目的地之一。太湖源、天目山、大明山……除了这些知名临安景点之外,那些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村落,正成为游客打卡游玩的新目的地。
乡村振兴临安做出了特色
村落景区建设风华正茂
美了乡村,富了农民,乐了游客
7月25日《农民日报》头版、《浙江日报》专版,《今日浙江》杂志刊文为临安的美丽乡村蝶变叫好。
农民日报
沿着“两山理论”前行——浙江临安村落景区建设走笔
浙江杭州市临安区位于杭州与黄山之间,千岛湖以北,境内有佛教名山天目山。夏日的临安,满目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谁的金山银山?临安给了答案:绿水青山必须是农村治理、农民增收、市民乐享的“金山银山”。
作为实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举措,去年,临安区委、区政府提出,以全域景区化为统领,以创建村落景区为载体,实施“美丽乡村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由此,临安成为浙江首个全域部署推进村落景区创建的县(市、区)。
6月4日,临安对去年村落景区现场验收结束,结果显示,首批10个村落景区303个项目中,有294个全面完成。截至目前,总共完成投资35557万元,其中政府投资13777万元,社会投资21780万元。
临安区正在变成“临安景区”。
“村落景区”成为乡村振兴总抓手
临安历来都不缺风景,缺的是对景区优势的利用机制。美丽乡村建设让临安往前又跨出一步,把村庄与景区融为一体。这一做法,带来的是乡村治理又向前跨进了一大步。这一步,跨进了乡村振兴的新境界。
临安乡村旅游起源于1994年的天目山区域。2003年,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标志,浙江全域开始了系统性的美丽乡村建设。临安也实施了“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等一系列创建行动,并在全省率先编制了《临安市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到2013年底,临安农家乐床位数超两万张,餐位数近6万个,农家乐村达到39个,遍布11个镇街。
2014年,临安启动了农家乐专项管理提升工作,引导农家乐向民宿、乡宿转型。2016年4月,浙江省推出了“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浙江省十四次党代会部署了“万村景区化”建设任务。
继续当好排头兵,加快推出美丽乡村升级版,成为临安需要马上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临安的重点是“全域化、规范化、机制化”的村落景区创建工作。2017年3月,区委、区政府印发了《美丽乡村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要求村落景区创建要从培育村落景区和打造村落精品两个层面推进,确保通过3年努力,实现287个行政村的村落景区培育全覆盖,打造30个村落景区精品,其中创成15个3A级及以上村落景区。
区农办牵头组织开展全区村落景区的创建工作,建立了村落景区规划项目库,共计50个村落景区,涉及71个行政村,其中的35个行政村已是美丽乡村精品村。2017年创建10个村落景区,2018年新建村落景区12个、提升3个。
一年来的实践证明,村落景区建设不是美丽乡村的升级版,也不是农家乐、民宿、休闲观光农业的升级版,而是美丽乡村建设质的飞跃。经过20多年的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在乡村振兴的新背景下,实现了新突破。村落景区化的过程,是农村关系重新建立的过程。村落景区不再仅仅是美丽乡村打造的环境美,而是以“旅游+”推进的美丽环境、美丽产业和美丽治理,是更高、更广层面上的美丽乡村建设。村落不仅生产物质产品,也生产非物质性景观产品;村集体和农户不再是各干各的,而是实行公司化运营。当农产品实现了卖原料向就地消费转型,农民实现了从生产收益向服务收益转型,村庄管理实现了无业化向物业化转型,其发展的前景就是城乡一体化。
“村落景区”推动农村改革全面深化
天目山村落景区由围绕着天目山的白鹤村、月亮桥村、徐村、天目村4个村庄合力打造。月亮桥村去年拿到了“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牌照,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目前4个村各自发挥优势,合力打造“天目月乡”高端村落景区。
湍口温泉村落景区包括湍口镇的湍口村、迎丰村、三联村3个行政村,主题是健康养生,联合后又增加了文化主题。村庄景区建成后,以迎丰村的红毛狮子灯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传承馆、历史人物杨震纪念馆和迎丰书院组成文化旅游板块,使得这个景区养身又养心,去年接待游客14万人次。
民宿是村庄景区的窗口。民宿的发展需要有政策的支持。2017年,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在天目山镇一都村和周云村实施。通过规范行使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多途径保障农户宅基地资格权,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推进村庄规划实施。特别是探索了宅基地的规范取得,统筹置换,有偿调剂,盘活利用的路径。在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基础上,通过保障宅基地取得资格权、房屋的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操作办法,使得农村闲置宅基地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养老文化、教育产业的有效载体,释放出制度改革的红利,打通了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产的渠道,既盘活了空间资产,又规范了秩序,深得民心。
“村落景区”要让村集体经济壮大起来
2017年4月,临安区发布了《村落景区临安标准》,涉及环境、交通、设施、服务、人文、经济、安全7款28条。同时,按照创建等级制定了2A、3A、4A级村落景区实施细则,分别都有几十条的计分要求。其中最难把控的是“经济”款中3条动态的经济指标:1.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超过15%。2.集体经济来源稳定。村集体经济有稳定的经营性项目收入,年度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或年度增长超过30%。3.村级产业特色明显。村内至少有两个以上特色产业。农村电子商务、民宿、休闲观光等新型业态稳步发展。
临安区农办主任陈嫩华说:“带动本地人就业是我们的初心。而农民发展问题安排好后,怎样把村集体与村落景区建设结合起来,壮大集体经济,迫在眉睫。”据他介绍,月亮桥村去年村级组织办公运行花费44万元,其中39万元来自各级补助,村集体仍负债330多万元。现在的办法是:一靠产权制度创新,把集体所有权变成所有权益,月亮桥村通过建设“月亮工坊”项目,实现了租金收入;二靠政府规划整合,通过再造村落景区,把月亮桥村与周边3个村规划成一个项目,打破行政界线,通过服务系统的完善,创出“项目产业”这一新业态。
村落景区建设中,临安的最大特点是,先定标准,再对标做规划。标准看似简单,但包含了20多年浙江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标准在“服务”一项中提出:“有专门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的村落景区管理机构。鼓励采用公司化运作模式。”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临安,有引进第三方独立运营、旅游公司托管、村集体成立公司、村集体与引进方合资等模式,要求合资公司村集体至少占干股20%。陈嫩华说,定下这样的标准,就是想把村落景区维护好,让集体经济持续有收益。今年,区政府又推出了乡村振兴发展基金,村落景区有好项目可以申请,但必须要有固定回报。政府也探索用政策资金的投资转型推动村落景区经营转型。以往,政府对农村投资更多投向基础设施,如今是投向作为产业平台的村落景区。
陈嫩华说,村落景区建设投资与美丽乡村建设投资不同,资金不到村而是投到项目上。项目完成了但不符合村落景区标准,拿不到旅游部门验收命名的牌子,依旧拿不到钱。去年,5个景区拿到了3A景区执照。
记者走访发现,围绕中心村、精品村、特色村、历史文化村落等创建项目,活跃在乡村里的人已经不再是传统农民了,他们与城里人的区别就是他们经营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之下,道路硬化,村庄净化,路灯亮化,庭院美化,垃圾消化,河道清化,实在是“让城里人羡慕”,他们更愿意到这里消费了。 孙鲁威本报记者蒋文龙朱海洋
浙江日报
临安村落景区串珠成链
千山含翠,风摇竹影。每至夏日,森林中的临安就成了长三角游客最爱的休闲目的地之一。太湖源、天目山、大明山、浙西大峡谷……除了这些人们印象中的知名临安景点之外,那些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村落,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游客发现,成为打卡游玩的新目的地。
一年前,当临安区天目山镇徐村村党委书记张生强听说,要和周围3个村一起建天目山村落景区时,也曾将信将疑。徐村村除了交通便利,从山水资源到产业禀赋,并无多大特色。
今年初夏,临安3A景区“天目山村落景区——天目月乡”刚完成验收。如今,这里已经建起了游客中心、500人乡村大食堂,长城影视、优胜美地、盛农文化等旅游公司纷纷投资入驻。“过去,村里唯一的葡萄园全年也只有千名游客,现在每天的游客人数已经轻松破百。”张生强说。
从几处景点美到处处村落景区美,改变、激活更广域的美丽乡村——临安找到了美丽乡村升级的新路径。
村落景区成新引擎
临安区农办主任陈嫩华的办公室内,贴着两张布局图,一张是2017~2019年度“村落景区”规划图,另一张则是2017年的建设规划图。
“为了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我们区从2017年开始推行‘全域景区化’。”具体怎么做?陈嫩华拿起一本厚厚的规划书,这便是去年4月19日,临安区制订、发布的《村落景区临安标准》,这也是全省该方面的第一个地方规范性标准。以此为准,临安用景区化的思路打造村落,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域限制,创新提出“村落景区”的概念,整合配置乡村优势资源,打造更多的村落旅游目的地。
天目山村落景区就由白鹤村、月亮桥村、徐村村、天目村4个行政村组成。“以前,所有村都以经营农家乐为主。如今,四村合力打造天目山村落景区,区位、功能都有所区分。”天目山镇农办主任陶利平介绍,白鹤村如同村落景区大门,适宜发展游客中心、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月亮桥村位于核心区域,则发展民宿;徐村村有田园综合体,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天目村靠近天目山景区主入口,以农家乐提升改造为主。
挖掘乡村旅游的“个性”,是《临安标准》首要解决的问题。在规划引领下,如今各个村里“该补什么、该建什么”,都实施了项目化管理,任务一目了然,资金也有保障。在天目村落景区内的徐村,张生强指着村里一片450亩土地告诉记者,在项目计划指引下,村集体已经将土地流转起来,打包给社会资本运营。“未来,这里将投入1.6亿元,打造铁皮石斛生产旅游园区。”
临安规划打造的30个村落景区,彼此定位不同,每个村庄的项目清单各不相同,可谓各显神通。比如,湍口、河桥等镇,组成了温泉村落景区;昌化打造的是淘宝村落景区,清凉峰镇则是忠孝文化村落景区。
《村落景区临安标准》涵盖环境、交通、设施、服务、人文、经济、安全等七大项和28项细则,意味着村落景区建设“有标可对、有则可守”。相比单独的旅游景区标准,村落景区标准内容更全面、要求更高。在它的指引下,乡村建设者们一步一个脚印,踩出一条通往目标的康庄路来。
美丽风景蝶变美丽经济
村落很美,但如何将游客长久地留下,是村落景区建设的重点。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部资本投入,组建专门的村落景区管理机构进行运作,是临安的又一“独门法宝”。
2018年5月30日,首批10个村落景区通过验收,其中已有9个引进了专业的规划设计公司。“只有实施专业化管理,美丽乡村才能转化为美丽经济。”陈嫩华说,引入物业化的管理模式,为村落景区的发展保驾护航,目前,计划实施的303个项目,已经完成了294个,完成率达到97%。
政府牵头,专业团队介入,给了村镇信心和鼓舞,大量资本被撬动、涌入村落景区的创建中来。目前落实的村落景区专项资金中,政府奖补资金1.38亿元,主要用于基础建设和公共配套;同时撬动社会资金2.17亿元,主要用于资源开发和经营管理。
各个村镇的干劲也带动起来了,越来越多的村落想要加入到村落景区的创建中来。临安专门实施了“竞争性申报机制”,决定申报的行政村要形成村民决议,先向所在镇提出书面报告,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再对提交申请的村落进行差额选拔。
“成为村落景区后,有后续的好项目,也能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村民们对发展也越来越有信心。” 张生强说。今年,徐村村还要沿着村里的东关溪打造水上乐园,包括垂钓和休闲设施等,得到了政府400万元的项目资金支持。
到2019年,临安计划建成30个以上的村落景区,涉及85个行政村,其中15个达到3A级以上景区标准,临安三分之一以上的行政村将实现景区化。届时,更高颜值、丰富内涵的景区村落将如繁星般分布在临安的东部、中部、西部,带动全域美丽乡村走向诗画大花园。(戴睿云 叶临风 马 俊 张伟星)
指南村:被誉为“华东最美村落”的指南村,隶属于杭州临安区太湖源镇。一入秋,古树、古塘、古宅、古井、古道等风光,将村庄装点得色彩斑斓。2017年,临安将该村打造成“3A级村落景区”,“红叶指南”的金名片更加响亮。
湍口村:湍口村坐落于山间盆地,浙江四大古温泉之一“芦荻泉”的泉眼在其中心。近几年,温泉为小镇带来了人气与经济效益。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湍口依靠温泉产业引领发展, 打造起了一个温泉度假养生与村落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温泉村落景区。
端好“生态”这碗饭
临安,杭州第十区,3126平方公里的广阔区域、“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资源地貌、超过3/4的森林覆盖、“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生态优势,成为了浙江省西部生态大屏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实践地。
生态是临安乡村的最大优势和价值所在,如何将美丽生态转化成美丽经济,也是本地农民、农村、农民实现发展的关键,也是陈嫩华等“三农人”必须时刻回答的“命题”。
浙江一直重视乡村建设。乘势浙江省实施“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契机,临安区在完成村庄整治全覆盖的基础上,规划实施了“绿色家园、富丽山村”这一美丽乡村特色品牌建设;到2016年建成121个美丽乡村,占行政村总数的42%。2017年,临安区成为全省第二批六个“美丽乡村示范县”之一。
如今,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更使大家振奋不已。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对标浙江省美丽乡村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如何破解乡村建设、管理、运行等一系列新难题?临安区委、区政府启动实施了临安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以全域景区化为目标,以村落景区创建为载体,打好美丽城镇、美丽村庄、美丽公路、美丽河道、美丽田园等系列“组合拳”,把临安全域建设成为一个“大花园”。(陈嫩华)
今日浙江
浙江临安:“三化”破题村落变景区
个性化设计 社会化投资 专业化运营
这些年,各地对新农村建设可谓发足马力,确实令许多村庄改头换面,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盖新房、铺油路、改茅厕……一些村子举债建设新农村后,环境、设施是好了,可由于缺乏造血功能和运营机制,成了背旮旯里的“晒太阳工程”。
对此,地方政府已逐渐认识到,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兴建设施的基础上,注重产业的配套和培育,于是纷纷将目光聚焦乡村旅游。一时间内,全国各地前赴后继,唯恐落后半步。然而村庄变景区,绝非如此简单,该怎么建?谁来投资?如何运营?等等问题,不一而足,不少地方仍是雾里看花。
浙江是“两山论断”的发源地,新农村建设一直引领全国发展。记者最近在杭州市临安区采访发现,从去年开始,当地把打造“村落景区”,作为美丽乡村的升级版,通过个性化规划设计、社会化投资建设和专业化运营管理,来系统解决后续一系列问题,在乡村振兴大行其道的今天,其做法十分具有借鉴价值。
因地制宜,个性化设计
位于临安西南山区的湍口镇,地处“杭州—黄山—千岛湖”的旅游金三角中心,地广人稀,是个典型的山区乡镇。浙江历史上曾记载有四大古温泉,过去,小镇最负盛名的就是,其中之一的“芦荻泉”,其泉眼就在山间盆地的最中心。几年来,经过商业开发,湍口温泉产业风生水起,去年接待游客接近14万人次。
如何抓住这一庞大群体,引流到附近乡村?湍口镇动起了脑子。2016年,镇里启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与别地不同的是,除了进行“环境革命”,湍口把更多力量集中到“业态革命”。
郑丽芳是湍口的人大副主席,具体抓环境整治,她告诉记者,两年多来,镇里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镇慢行系统、特色亲水平台、芦荻泉体验公园等休闲场所,主次道路全部亮灯,又新增了一大批停车位、交通指示牌,以及监控和抓拍摄像头等。“一句话,以前更多考虑本土居民,现在则更多站在游客角度,来进行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完善。”
从环境的变化,再到理念的转变,湍口可以说是临安的一个缩影。2017年初,区里提出村落景区项目,计划通过三年努力,实现287个行政村的全覆盖,并打造出30个精品村落景区。
为何提出这一部署?在区农办主任陈嫩华看来,毗邻大都市的临安,尽管境内景区资源丰富,并逐渐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休闲观光农业等乡村旅游业态,但同样,转型升级也迫在眉睫:一方面,现有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公共服务,分工协作不足;另一方面,随着个性化、多元化的休闲旅游需求日益旺盛,传统景区也必须向周边村落拓展。
陈嫩华解释说,村落景区是将各种乡村要素进行优化再融合,使得生态、文化、设施等都围绕“美丽经济”转,同时采取市场手段,实现社会化投资、专业化运营。“由于山区环境复杂,村落之间的立体条件、发展历史、产业基础都各有差异,因此,创建村落景区时,我们主张因地制宜,各取所长。”
有个性化,也有标准化。为了让各村有标可对、有章可循,临安专门为村落景区编制标准,涵盖环境、交通、设施、服务、人文、经济、安全等七大项和28小项实施细则。据介绍,与单独的旅游景区标准相比,该标准吸收了美丽乡村建设和周边其它地区的典型经验,内容更完整,要求也更高,既体现了带动集体和农户增收的导向,又强化了落地时的可操作性。
记者发现,在首批10个村落景区创建名单中,有的是单独作战,有的是2到4个村落抱团发展;有的依托景区带动,有的依托特色产业;有的主打“文化牌”,有的力推“近郊游”。即使是多村组合,彼此之间也是有所区分,各自扬长避短。303个建设项目,个个精准对照村落景区标准而设定,为的就是彰显特色。
筑巢引凤,社会化投资
落座张卫荣的“月亮工坊”民宿,从斑驳的老泥墙,木质的房梁、楼板,依旧可以感受历史与沧桑。这里曾是集体所有的老车站,一度破败,张卫荣租赁后,经过专业的设计、修缮和改造,外土内洋,既古朴,又别致,5个房间,价格从880到1880元不等。
从两年前改造第一幢房子,如今“月亮工坊”已至四期,每幢民宿投资额均在500万上下。之所以如此看好市场前景,张卫荣说,除了优美的自然生态和村庄环境,更关键的是,村里日趋健全的农家旅游格局,以及政府周到的服务。
在天目山镇月亮桥村,200亩的四季花海,有花圃、可摄影、能跑马,尽享田园风情;以“月亮湾”为名的漂流和露营基地,体验无限风光;当然,倚着壁炉品茗,伴着月光夜读,可住别样乡宿;未来,这里还将建成草木花香玫瑰园、全域骑游驿站、马岸桥掠影、天目宋窑遗址等一系列旅游配套项目。
天目山镇党委委员、妇联主席叶丽青告诉记者,在投资取向上,政府的思路很清晰,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通过筑巢引凤,来吸引社会资本进行资源开发和运营管理。
记者了解到,天目山村落景区由4个村组合而成,在规划设计、项目申报等方面完全打破行政区划,政府投资的一期建设项目共68个,包括了游客服务中心、公共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配套,以及沿线景观、美丽庭院、河道水质等的全面整治。为了提高绩效,临安采取由各村申报、以奖代补的模式。
在张卫荣看来,除了外部环境的打造,政府最大的扶持就是,通过提供公共服务,破除了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或者解决起来不经济的共同瓶颈。比如,像土地、房屋资源,镇里通过拆除一大批违章建筑,为集聚区和核心区项目建设腾退了大量空间,还集中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用于发展水果采摘、创意农业等。目前光在月亮桥村,由闲置农房改装成特色民宿的,就有近10幢,村民所有、村民经营的“月亮工坊”民宿集群已初具规模,并开始打出品牌。
不光在天目山,如今走进临安不少村庄,总会发现形形色色的“农创客”,其中不少属于返乡创业者。吴军飞过去开城乡巴士,下岗后投资300多万元,将老家房子改装成9间民宿,去年夫妻俩经营,纯利润接近40万;年近七旬的陈雨英,连租带转,倾其所有,从杭州回到村里开民宿,接下来还准备办茶馆、开面店,成为一段佳话。
数据显示,首批创成的10个村落景区,总共设定303个项目,政府投入近1.4亿元,已吸纳社会资本超过2.1亿元,除了民宿这支创业大军,也不乏像漂流、农业观光园等大型项目,而且势头逐渐向好。为了招揽顾客,主体们各显神通,推出了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主题活动,同时政府也“推波助澜”,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节,渲染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
合作共赢,专业化运营
既然是景区,就必须有一个运营主体,进行日常管理、业态培育、市场营销等。对此,陈嫩华的观点很直接:村集体代运营也好,或者由镇政府接管也罢,都只是权宜之计,想要可持续、产生效益,就必须采用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从全村旅游角度出发,引进专业化的运营团队,让专业的人来经营村庄,并与村集体形成合作共赢的良好关系。
如何选择对路的运营商?临安设置了一定门槛和制度:首先,由区一级政府部门对投资运营商进行考评估量,主要考察其策划主题活动、统筹业态资源、市场运作等能力,经双向选择后,再进行合作;其次,赋予乡镇、街道自主权,可根据村落景区定位,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投资运营商。
当然,临安也秉承几条原则:首先,摒弃“唯资本论,唯投入论”,以运营商的能力论英雄;其次,保护村集体的利益,鼓励双方结成利益共同体,运营商的策划方案必须经过区级层面聘请专家审核通过;第三,最大程度激活乡村闲置资源,尽可能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也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为了帮助各个景区“招亲”,从去年5月开始,临安连续举办多场投资运营招商会,由各个创建村的村干部上台介绍定位需求,再邀请投资商进村实地踏看。“由于缺乏成熟经验,我们只能一边运营,一边调整,目的就是兼顾政府、村集体、村民和运营商的多赢利益格局。”临安旅游局乡村旅游发展办公室主任项江婷说。
清凉峰镇杨溪村村落景区率先成功“联姻”。据了解,其运营商为临安旅游集散中心有限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以游客服务中心、农业观光区等设施入股,占股40%,运营商则以资金入股,共同开展村落景区的资源梳理、旅游开发,以及旅游产品的规划、策划等工作。
目前,10个村落景区中,已签约入驻的运营公司共有8家,除了6家像杨溪村一样,引入外来公司合作运营外,还有太湖源头村落景区自行成立运营公司,红叶指南村落景区则委托第三方公司运营两种模式。
项江婷说,就目前而言,这些运营公司还处于旅游策划和试运行阶段,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在进行之中,对带动村落景区发展颇为有限,有效地组织开展运营仍有不少难题需要解决。考虑到投资大、周期长,为提高运营商的积极性,临安正研究制定考核细则,设置考核奖励资金,同时还将成立规模达5亿元的产业基金,为运营商提供融资渠道。(蒋文龙 朱海洋 陈生东)
您的z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