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星姜尘内涵张颂文家暴,瓜里瓜外的法律问题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法学学术圈 Author 法小圈时评
娱乐圈这个名利场,从来都不缺劲爆的话题,而 2024 年末至 2025 年初,姜尘自爆曾遭前任家暴,诸多细节疑似剑指张颂文一事,宛如一颗重磅炸弹,掀起千层浪。公众在津津乐道于这场八卦盛宴的同时,其中潜藏的法律问题亦不容小觑。
从姜尘一方爆料来看,她详述的经历令人揪心。交高额学费向 “老师” 学艺,却遭遇留宿时男方的不当敲门,后续发展成恋爱关系又陷入家暴泥潭,甚至发现男方与他人的性爱视频。若这一切属实,首先涉及到人身侵权问题。家庭暴力,这一社会毒瘤,在我国法律中有明确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规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姜尘所描述的被扇耳光、摔东西等行为无疑构成家暴,即便当时二人处于恋爱关系而非传统意义的夫妻家庭关系,这种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行径同样受法律约束,因为其本质是一方对另一方人身权利的粗暴践踏,给受害者带来身体伤痛与难以磨灭的精神创伤,姜尘多年后仍选择公开此事,可见伤痕之深。
再者,关于性爱视频,若男方未经女方同意私自拍摄并留存,已然触犯侵犯他人隐私的法律红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人格权编相关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男方拍摄、持有此类视频的行为,不仅是对姜尘个人尊严的亵渎,更是违法收集、储存隐私信息,一旦视频泄露流传,将对姜尘造成二次伤害,她有权要求男方删除视频、赔礼道歉,甚至索取精神损害赔偿以弥补受损的名誉与精神状态。
反观张颂文,在舆论漩涡中心,他保持沉默。从法律角度而言,沉默权是他的天然权利,在没有确凿证据指向他实施不法行为前,他无需自证清白。然而,公众舆论的汹涌却可能在事实上对他造成名誉损害。网络上一边倒的猜忌、议论,甚至有人笃定他就是涉事人,这无疑是 “软刀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规定,名誉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一项重要人格权,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网友仅凭姜尘爆料细节就指名道姓,肆意评判,一旦张颂文最终被证实清白,这些言论发布者、传播者可能要为自己的鲁莽担责,面临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乃至赔偿经济损失的后果,毕竟名誉受损后的修复成本极高,无论是对演员的公众形象还是未来演艺事业都影响深远。
而姜尘在爆料过程中的模糊处理,也存在法律争议点。她虽未明确点出张颂文大名,但给出大量极具指向性的细节,又在评论区对网友明示暗示,这种介于明示与暗示间的做法十分微妙。一方面,她作为家暴受害者有权发声,唤起社会对家暴问题的关注,这是行使言论自由权利,鼓励更多人勇敢对抗家暴;可另一方面,如果她明知爆料会引发公众对特定人(张颂文)的错误联想,却有意引导舆论走向,以达到诸如提升自身热度等目的,那就可能涉嫌侵权。一旦张颂文能举证证明姜尘此举是恶意攀附热度、故意损害其名誉,姜尘同样要陷入法律纠纷泥沼,为自己的言行付出代价。
回到事件的调查取证环节,在娱乐圈此类纠纷中难度颇高。家暴行为多发生在私密空间,像姜尘所描述的住所内的暴力场景,缺乏直接第三方目击证人,证据链构建困难。若要通过法律途径彻查,仅凭她的口头陈述远远不够,或许需要当年可能知晓情况的同学、邻居等出面作证,但时过境迁,寻找证人、确保证人记忆准确且愿意作证难如登天;性爱视频证据更是敏感且私密,若存在,其获取、固定、证明来源合法性等环节都需严谨遵循法律程序,稍有差池就可能导致证据无效。
张颂文的演艺生涯正值上升期,路人缘颇佳,此次风波冲击不小。倘若最终证实他无辜,其因舆论受损的商业代言、影视邀约等经济利益该如何挽回?法律虽有维权路径,但漫长的诉讼周期、复杂的举证责任分配,都会成为阻碍。姜尘若真为受害者,如何在法律框架下精准打击施暴者,同时保护自身不再受舆论二次伤害,同样是棘手难题。
在这场罗生门中,法律是定纷止争的利剑,却也受困于证据难寻、舆论干扰。公众需冷静吃瓜,莫让舆论先行审判;当事人应尊重法律程序,用证据说话;而法律从业者更应关注此类涉娱纠纷新态势,完善证据规则、厘清权利边界,让真相与正义不因娱乐圈的喧嚣浮华而迷失,确保法律天平在舆论风暴中稳稳屹立,给当事人和公众一个公正交代。毕竟,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在法律面前都应平等地享受权利、履行义务,不容有失。
来源 | 法学学术圈 作者:法小圈时评
编辑|夏荷
责编|常夕
审稿|宾语
感谢分享!
觉得有收获,点亮【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