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驿站】金琳原创:国外见闻二三事
作者简介:笔名:金琳,原名:贾宝琳(林),男,磴口县诗词学会会员,风雅颂诗社优秀诗人,做过老师,管过企业,爱好文学,善长散文、诗歌,作品散见各地报章杂志。人生乐趣:文字记录人世沧桑,足迹印遍山水云间。
作者:金琳
利用节假日去国外旅行,一来可以避开国内旅游景点的人潮,二来可以开拓眼界了解一些异域的风土人情。抱着这样的态度我先后游览了几个具有欧洲西洋文化的国家,所到之处或多或少总有一些让我感慨的地方,值得我们借鉴也需要我们思考。
一、磨洋工
去年在澳大利亚悉尼游览中见到一处建筑工地,工地上干活的工人不多,时而也可听到机器的轰鸣声,我还以为是一处烂尾工程,正当我疑惑不解之时,导游介绍说,这是一处医院的建设工地,自他当导游起,每年都要带游客经过这处工地,建设也有四、五年了。他说,建成这所医院大约要用十年的时间,但建成后,这所医院在一百年内将不会落后于科技的发展,功能齐全的程度和先进可想而知。他说,这就叫磨洋工,磨的是工作的时间,要的是工程的质量和未来的使用效率。这则见闻让我豁然开朗,对“磨洋工”有了另外一层理解。
二、泡酒吧
在德国也好,在芬兰、瑞典等国也罢,小街小巷处总会有些小酒吧,里面的陈设大致相仿,和国内的小饭馆差不多,但酒吧给人更多的是宁静和雅致,不像国内小饭店那样酒气熏天,人声嘈杂。在这里,三三两两或三五成群,每人面前一只酒杯,要么低声相谈,要么抿口小啜,很少有人猜拳行令,高声说话。一个人时,要杯啤酒,翻开一本书,一坐就是大半天也是常有的现象。无论人多人少,喝酒就是喝酒,绝对不会上菜,最多就是一盘果仁之类,再无别的下酒菜。这是实实在在地喝酒,泡酒吧,这是欧洲人交友的一种方式,比起国内的朋友聚会,我觉得这种方式更加宁静和实在,也没有喝酒的豪言壮语,酒后不言不语的浮躁。
三、敬业的态度
在新西兰的一家小商店里,见了一位打理店面生意的老太太,大约六、七十岁,一头白发,穿着利落得体,看上去显得很有精神。我走进小店看了看那些陈列的物品,有好多是手工制品。经过和老人交谈,我才知道有些物件是老人亲手制作的。从手工、设计和图案上看,都可以看出制作者用心的程度。这些制成品构思紧贴生活,设计好看好用。每有客人问到一件饰品,老人总会讲出设计思路,告诉你佩戴的习俗和方式,也会顺便讲些风俗故事。无论你买与不买,她都很是耐心地为客人讲解,脸上总是显露出温和的笑容,让进到小店的客人感觉十分舒服。得知我们是来自远方中国的游客,临走她还送给我们中间一位小游客一件小玩具。
就是这位老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那种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待人接物的举止,让我常常回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我们生活的空间和生活的质量就会出现和谐大同的局面。
四、习惯宁静
宁静,是人生的一种态度。在目前这个物欲横流的风气之中,要想在我们身边寻找一片宁静的心情,恐怕很难。放眼望去,处处都是想一夜暴富的浮躁。
然而在西方一些国家旅游,处处可以体会到宁静的氛围。
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这个波罗地海的海滨城市,你就看不到大都市的车水马龙,也没有太多的高楼大厦,街道上匆匆走过的行人也很少,你在这里才可以体会到都市特有的宁静。
在挪威峡湾的小镇上行走,你更加体会到异城民族守候宁静的方式。小镇居民以教堂为中心,散居在四周,他们居住的房子大都是祖上传下来的,基本没有做过大的装修,古朴而大方,体现了小镇居民不求奢华的心情以及那种与世无争的宁静态度。
在挪威和芬兰,处处都可以见到一家一户的牧场,有大有小,相隔十几公里或几十公里不等,虽然人烟稀少,但不缺乏生机。他们用自己的辛苦守着祖先留下的草原,守着那份宁静,体验着生活的意义。
是啊,当一个民族能保持宁静,坚持宁静且守住宁静的时候,这个民族就已经强大起来,没有强大的时候她是不会宁静的。
我们什么时候能习惯宁静,守候宁静啊!
五、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欧洲旅行,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各国保护较好的歌德式建筑。这些建筑有城堡、宫殿、教堂等,也有一些延续了几代人的民居。这些建筑里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俄罗斯东正教教堂。教堂顶部洋葱头圆形顶尖,五颜六色,再配上金灿灿的十字架,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这个教堂极具俄罗斯的风格,每当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埃及的金字塔那样给人的印象。
看着那些保护完整的建筑,让我想起我们的长城、北京的四合院、江南地区依山傍水的古村落。我们这些老祖宗留下的文明遗迹,每年不知要消失多少。尽管国家每年花大力气在保护和维修,但是房地产商的暴富传奇在一夜之间把这些文明摧毁的面目全非,留给世人的只有叹息。
人类在延续的过程中,一代一代在不断创造文明、积累文明。人类依据人种和地理、气候等因素形成不同种类和种群的文明产品,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非物质文化,所有这些不同形式的文明才构成我们今天全世界人类的文明。如果这些东西不存在了,消失了,只留下水泥、钢筋和钱,这还是文明吗?不是了!恐怕这离人类消亡也就不远了。
看着那些保护完好的建筑,也给我一些启发。我们在大兴土木的时候,能否效仿古人,在注重外表华丽的同时更要注重建筑的质量,把这些财富留给子孙后代。其次是,我们在设计实用的建筑时,能否考虑一些民族的因素、地域风土人情的因素,不要建成千篇一律的火柴盒,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责任编辑:河汉女 雪儿
主编:木子(相思枫叶丹)
主编微信:tiantian19890902
1、唯一投稿信箱: 241618280@qq.com 作品+简介+照片+微信号,请在主题处注明“微信平台原创独家授权”,否则不予发表。谢绝抄袭、一稿多投、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内容,文责自负,与本平台无关。
2、“赞赏”金额的2/3为作者稿费,1/3用于平台运转和发展,无赞赏则无稿费,发表后第四天结算,后续赞赏不再发放,不同意此规则者请勿投稿。稿费红包24小时不领取,视为自愿赞助平台。
3、编辑部有文稿编排、版面设计权利,不负责校阅修改文稿、不提供制作预览。所有文章在新浪博客、新浪微博同步发表。发表20篇以上文章的作者,可申请制作个人微刊文集。
4、本期已获授权,转载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