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庞成才 ‖ 林场的春天(外一篇)

2017-06-24 庞成才 文学沙龙


        作者简介:庞成才,男,汉族,林业工作者,业余爱好文学,曾在《农村大众》、《半岛都市报》、《天柱》、《今日平度》等报刊杂志发表过多篇文章。

林场的春天(外一篇)

文 / 庞成才


       由于海拔较高的缘故,林场的春天姗姗来迟。

       四月初,漫步在山路上,路边的小草已悄悄地钻出地面,尖尖的、密密的、绿绿的,像足球场上刚修剪过的草坪,很是养眼;山蒜也偷偷地冒出了头,细细的、嫩嫩的、青青的,像是菜畦里刚破土的小葱苗,煞是喜人;沟坡上开满了各色野花,黄色的、紫色的、蓝色的,像是一块锦缎铺在大地上,甚是悦目。

       路边的小溪传来潺潺的流水声,那声音清脆悦耳,流淌的溪水仿佛要急着把林场春天到来的喜讯传递给远方的朋友。溪边的柳树垂下的绿丝绦,在微风中荡漾。

       继续往前走,就到了林场的毛竹林。竹竿清秀挺拔,亭亭玉立;绿绿的竹叶,像晶莹剔透的翡翠片,在阳光的照耀下,忽闪忽闪的,十分美丽,微风吹过,竹叶发出“沙沙”的响声,好像轻轻抚琴的声音。

       山坡上许多植物是先花后叶的,也就是说现在我们只能看见这些植物的花,见不到它们的叶子。譬如,姜黄色的三桠乌药,粉白色的杏花,金黄色的连翘,粉红色的美人梅,红色的映山红……。它们交织在一起,五彩缤纷,像是丹青高手献给我们的一幅水彩画。

       站在山坡上,俯瞰林场场区,一排排刚刚修葺的红瓦房和蜿蜒到林区里边的水泥路尽收眼底。我不禁想起以前的林场:职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垃圾靠风刮,脏水靠蒸发;外面大雨,屋里小雨,外面不下,里面嘀嗒;职工的收入入不敷出。即使如此,林场职工也坚守林场,几十年如一日,植树造林,护林防火,用青春和汗水保住了这片森林资源,为市民休闲旅游提供了一处天然氧吧。

       林场和职工熬过了漫长的寒冬,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给国有林场注入了活力。林场现在环境整治日新月异,基础设施今非昔比,职工工资业已兑齐,处处充满盎然生机。

       林场的春天,争奇斗艳,春色满园,风光无限。

 

又是一年麦收时

       在山上值班住了几天,回家的路上,坐在车里我忽然发现许多台联合收割机正游弋在金色的麦浪里,农用车正忙着来回运输麦粒,不知不觉又是一年麦收时。

       看着这忙碌的场景,我不禁想起了白居易《观刈麦》中的诗句,“田间少闲日,五月人倍忙”,同时也勾起了麦收往事。

       儿时的麦收,全靠人工用镰刀收割,需要全家老少齐上阵。从开镰到净场,大约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如果碰上连阴天,时间会更长。

       勤劳的父亲熟稔“麦熟一晌,蚕熟一时”的麦熟规律,也深谙“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三成丢”的麦收道理。小麦开镰前四五天,父亲就会准备小麦脱粒、晾晒的场地,也就是压场院。具体做法是,用水湿润场地,用石磙子压平、压实。这样待把捆好的小麦运到麦场里时,场院就干透了,不耽误事。

       开镰的头一天,父亲就在院子里水缸边的大磨石上,把镰刀磨得锋快,几乎可以吹毛断发。

       早晨四五点钟,天微亮,全家就提着水壶,水壶里装着母亲起早熬好的绿豆汤,拿着镰刀去割小麦。路上会碰到许多叔叔伯伯拖家带口去割小麦。

       割麦子既是体力活也是个技术活。只见父亲头戴斗笠,脖子上搭着一条旧毛巾,左手向前拢起有大半米远的一垄麦子,右手挥动着镰刀,离地有七八厘米高,由前往后拖过来,麦子应声倒向脚下,几下就是一捆。我和姐姐负责捆小麦。我俩从爸爸割倒的小麦中抽出十几根较长较绿的小麦当草绳,用膝盖压住小麦捆紧、别住。

       太阳升起来了,格外耀眼,炙烤着后背,单薄的衣服黏贴在后背上,极不舒服。脸上的汗水沿着我的鼻尖、下巴,吧嗒、吧嗒地滴下来。此时,不由得想起姐姐教我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其实,我和姐姐也干不了多少活。现在想来,父母可能是想让我们体会一下劳动的艰辛,以便努力学习。这也许就是他们的教育方式。

       小麦全部割完捆好以后,就用地板车把小麦拉到场院里。再用铡刀把麦穗铡下来,这样做有许多好处:一是小麦脱粒时省时、省力,二是铡下来的麦秆可以用来打草苫,以便为麦堆、草垛等挡雨(那时农村没有用来挡雨的塑料薄膜和篷布),三是麦秆可以蒸馒头时用来作铺锅草,这样蒸出来的馒头蓬松、好吃。

       接下来就是打麦场,这时需要邻里间相互合作。脱粒机轰鸣着,父亲忙着把麦穗“喂”到脱粒机里,叔叔忙着倒麦穗,伯伯忙着把脱粒机吐出的麦穰草拉到一边,母亲和婶子就忙着用簸箕接从脱粒机里淌出来的金黄麦粒。大家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忙得不亦乐乎。结束后,每个人都有一张大花脸。小麦经过晾晒和扬场后就可以入仓了,这也意味着一年的麦收任务圆满完成。

       上初中的时候,麦收时就用上了收割机,虽然只是将小麦割倒,但也感觉麦收轻松了许多,有点“机械化”的感觉。小麦从收割到净场要一周多的时间。

       前几年,麦收开始用上了联合收割机,省心省力又省钱,每亩地小麦只要几十元钱的费用,小麦粒就给送到家门口,农村的“五化”工程为小麦晾晒提供了方便,再也不用压场院了,现在小麦从收割到净场也就是一两天的功夫。

       “嘀、嘀、嘀”的喇叭声把我拉回现实,一辆满载麦粒的农用车与我们擦肩而过,看着车上金灿灿的麦堆,我知道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插图来自网络)

庞成才往期作品点击欣赏

庞成才原创:第一次收到汇款单

庞成才原创:蝶变的平度更宜居

庞成才原创《脚印》(外一篇)

庞成才原创《巡山偶得》


       名誉顾问:杨 炼

       总       编:木 子(相思枫叶丹)

       主       编:王跃强

       编       委: 雪 儿   河汉女

       总编微信:tiantian19890902

       作家名录:文学沙龙作家诗人名录

       1、唯一投稿信箱: 241618280@qq.com 作品+简介+照片+微信号,所有投稿均视为“原创独家授权文学沙龙”(不同意原创授权,请勿投稿)。两周未刊发,可自行处理。谢绝抄袭、一稿多投、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内容,文责自负,与本平台无关。

        2、“赞赏”金额少于10元不结算含10元);超过10元,2/3为作者稿费,1/3用于平台运转和发展,无赞赏则无稿费,发表后第四天结算,后续赞赏不再发放,不同意此规则者请勿投稿。稿费红包24小时不领取,视为自愿赞助平台。

        3、编辑部有文稿编排、版面设计权利,不负责校阅修改文稿、不提供制作预览。发表20篇以上的作者,可申请制作个人微刊文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