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东省作协副主席许晨:亦师亦友亦兄长——我心目中的李延国

2017-11-27 许晨 文学沙龙


       作家许晨,男,山东德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期刊委员会主任。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第九届全国作代会代表。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作家》等报刊发表散文《藏家的国旗》、《青岛的记忆》,《井冈云雾》等作品。出版有散文集《琴声如诉》、长篇报告文学《人生大舞台---样板戏启示录》《真情大援川》《荣誉与责任》《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一个男人的海洋》等。曾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人民日报征文一等奖、“漂母杯”母爱散文奖,“岱山杯”海洋文学大赛特等奖、“中国梦”征文一等奖等奖项。


(李延国与许晨)

(李延国与夫人刘晓春)


亦师亦友亦兄长

――我心目中的李延国

许 晨


       一个人真正的魅力,不是你给对方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而是对方认识你多年,仍然喜欢和你在一起;不是你瞬间吸引了对方的目光,而是对方熟悉你以后,依然欣赏你;更不是初次见面就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而是历尽沧桑能够由衷地说:认识你真好……

       这段文字是几年前我在一本青年励志杂志上看到的,言简意骇,了了数语道出了深挚友情的真谛。当接到《时代文学》编辑部的邀请,约我写一篇著名作家李延国印象记时,脑海里立时蹦出了上述言词,只不过原话记不太清楚了。好在网络时代十分方便,上网一搜便引用到这里了。我觉得:用它来形容我与延国兄的关系,以及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和位置,再恰当不过了。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就与李延国结识了,只不过那时他还没有获得那么些大奖,也没有在全国文坛上享有盛名而已。当时,他在济南军区政治部话剧团任创作员,而我是济南空军政治部的文化干事,虽说都在一个城市且同为军旅文化人,但军装裤子颜色不一样----他穿得是陆军绿裤子,我穿得是空军蓝裤子,隔着一个军种,平时来往不是很多。我们俩都是属羊的,而他整整大我一轮,且是早春的羊,青黄不接,命苦,从小经历了太多的磨难。我的生日在八月,正是水草丰茂的时候,后来他就说你小子有福啊!这一点没妨碍我们成为 终生的朋友和兄弟,性情里有很多相通的东西。

       众所周知,李延国的报告文学作品独树一帜、享誉文坛,实际上他在军区著名老作家李心田先生的指点下,与同时期许多文友一样是个多面手,小说、话剧、影视剧本均写得不错,而最早则是以诗歌成名的。一首发表在1972年《解放军报》上的《特号鞋》,曾经反响很大。诗中写到一名大个子战士野营到山村,磨破了脚上特大号的鞋,早上出发时,群众送来新做的一双鞋,穿上正合脚:“密针纳着鱼水情,长线缝下人民爱。 莫非夜来‘侦察兵’,偷偷量脚做的鞋?你给乡亲把水担,量着你的脚印裁!”精巧的构思,朴实的语言,深厚的情感,军民一家亲跃然纸上。后被某文工团改编成同名舞剧,名扬一时。这在“文革”强调创作“三突出”原则时,带来一股艺术的清新之风,让人看到了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李延国,通过刻苦努力、深刻感悟显露出来的文学才华。

       然而,延国没有在诗歌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本职工作的要求和自我兴趣的使然,让他在报告文学领域迅速崛起。十年动乱结束,改革开放成为时代主旋律,他以饱满的激情、敏锐的眼光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用戏剧的结构、诗意的语言撰写激动人心的真人真事。《唱支山歌给党听》、《敢立军令状》、《废墟上站起来的年轻人》和《穆铁柱出山记》等作品不断问世,《人民日报》、《解放军文艺》、《山东文学》等报刊经常重点推出。他与新时期涌现出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家,诸如理由、陈祖芬、乔迈等人一起名噪一时。我就是在这个时候,与李延国熟识并交往的。

       老实说,我开始走上文学之路,也是从读诗写诗入手的。似乎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律,年轻人喜欢浪漫爱好诗歌,进而跃跃欲试,舞文弄墨。最后可能不会都成为诗人,但由此走上文坛写出不错的小说、剧本的大有人在。1981年前后,我已经在《解放军文艺》、《大众日报》和《山东文学》等报刊上发表过一些诗作了,其中的《独轮车》、《“一等”》、《弹壳笔》等作品还赢得了好评。但感到仅仅写诗不能满足需求了,我也尝试着操弄小说、剧本等体裁,发表了一些应景之作,结果不尽如人意。我很苦恼,怎样寻找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呢?一时的报告文学热,给了我启迪。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等作品令我着迷。心想,新闻记者的素质,文学作家的文笔都是我喜欢的,二者合一可以写出喜闻乐见的佳作。于是,我决心这方面下些功夫,而身边不远的李延国就成为最好的老师。

       那时我新婚不久,住在济南市英雄山下的新华书店宿舍里,恰巧与李延国所在的军区话剧团相隔不远,而他与我们所敬仰的军旅名家李心田老师就住在一层楼上。有时早晨锻炼甚而吃早点、买菜,我们就会相遇在早市上。原先只在会议上点头之交,现在互相更熟悉了。我常常晚上借散步之机,去他宿舍拜访。他年近不惑,一表人才,用今天的话说是个“帅锅”。因与前妻性情不合离异有年,单身一人生活,不大的房间里摆满了书籍资料和大大小小的笔记本。

       记得他经常不在家,不是下部队,就是外出采访写作了。当时,“引滦入津”工程引起各方关注,《解放军文艺》约他写写这个题材。很长一段时间,更见不着他了,大半年之后,伴随着黑了瘦了的延国兄归来,一部震憾军内外的报告文学发表在1983年的《解放军文艺》上!同时,《解放军报》用六个整版篇幅全文转载,可以说空前绝后。这就是激情澎湃、洪钟大铝般的《在这片国土上》。当时的总政文化部长、著名作家评论家刘白羽喜不自胜,专门写了热情洋溢的推荐评论。此文获得了全国报告文学奖,相当于今天的鲁迅文学奖。他是连续三次获得此奖的作家。

       除了主题、人物富有时代感之外(评论家多有佳评,不再辍述),我以为此作最成功之处在于文体上的创新-----从原先多是写一人一事的报告文学,发展成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的报告重大事件。虽说历史早有类似的写法----比如《震憾世界的十天》、《中国的西北角》等,但没有相应的名称,而现在评论家从此作上总结出一个新名词:“全景式”。后来此写法大行其道,毫无疑问,《在这片国土上》起到了开先河的作用。

       李延国在报告文学创新方面,尤其是文体的尝试与开拓,一发而不可收。什么“全景式”、“卡片式”、“集合式”、“编年体式”等等,我认为,他是在当代报告文学这一文体上探索最多、贡献最大的作家之一。同时,他的作品思维敏锐、选题精准,充满了抒情诗的情感、散文化的语言、小说剧本似的故事人物和论文式的思辨哲理。这给了我极大的启迪,不用刻意请教,从与他的交往谈天中我就受到不少启发。比如他的刻苦、他的好学多思,以及精雕细刻地修改作品、锤炼语言等等。此时,我还只是把他当老师看待,真正交上知心朋友,还是在我们转业到地方工作之后……


(中宣部中国作协《根据地》研讨会)


       学习并非只在课堂和书本上,尤其对于文学写作来说,感悟领会的力量更大。我在同李延国的交往中,耳濡目染他的长处和优点,潜移默化地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也在不断进步着,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

       那几年,我采写的反映空军生活的报告文学《起飞,在星光满天的时刻》、《不上天的僚机》,英模人物的《满目青山》,《春天后面不是秋》,散文《骆驼草》、《当祖国需要的时刻》,电视片脚本《呼啸的箭》、《战歌没有消逝》等等,相继发表和拍摄成片,有的还获得了省级报刊奖和青年创作奖。

       当然这与延国老师的成就没法比,但作为一个年轻的军旅文化工作者来说,正在脚踏实地的前行。八十年代,各地兴起办作家班,为已有作品的作家们补充理论和文凭,可带薪上学,李延国特招进了武汉大学中文系第一期作家班。而我在1987年初夏,报考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校期间,我继续沿着选定的目标努力。一边学习,一边创作。军艺教学别具一格,更像今天的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创造一种氛围,学员领悟发挥。我们那届系主任是山东老乡、著名军旅作家王愿坚。他是我生命中的又一位贵人,德高望重,勉励我按喜欢的道路走下去。

       我的报告文学写作上了一个台阶。两年间,我利用课余和假期采写了华工参加十月革命的《中国团在俄罗斯》,《在先人献身的土地上》,反映现实生活的《送你一双红舞鞋》、《倾斜的征帆》,以及住房制度改革的长篇报告文学《居者有其屋----烟台房改闻见录》,后者由《中国作家》发表,华夏出版社出版。这是我的第一本书,王愿坚老师专门写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序言。1988年,《红灯记》在北京复排公演,我敏感地注意到了这个现象,积极投入采访思考,写成了反映样板戏台前幕后的报告文学。这期间虽说与延国兄很少见面了,但一直注意他的写作。尤其是他的《中国农民大趋势》问世,再次轰动文坛,甚而引来一系列“大”字头的报告文学。诸如《唐山大地震》、《阴阳大裂变》,《世界大串联》,甚而还有一部《人工大流产》等等,抓人眼球。我亦向他学习,也为新作起了一个带“大”字的题目《人生大舞台----“样板戏”启示录》,发表在《十月》杂志上,由黄河出版社出版,是当时国内第一部全景式反映样板戏来龙去脉的纪实作品,全国30多家报刊转载、连载,《作品与争鸣》发表了《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的推介文章。后来获得了全国连载作品一等奖,入选山东新文学大系,许多文革研究者,经常摘编引用。可以说这是我的代表作,其中蕴含着学习延国老师的心得收获。八十年代是李延国创作的黄金时期,获奖连连,被推选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报告文学》杂志编委,并作为中国青年作家代表团团长率队访问前苏联。

       从”军艺”毕业后,我被提任济南空军航空兵某团宣传股长,授空军少校军衔。然而我一心想从事专业文学写作,便于1991年坚决要求转业至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文学》社工作。此前一年,李延国已经转业,在山东省作协创作室当专业作家,我们重逢成为了同事,相处甚欢,结下了终生不渝的友情。斯时,延国兄已又找到了“幸福”,迎娶了家在菏泽的秀外慧中的刘晓春女士,虽说年龄不如我大,但辈份在那儿,我一直尊称为“晓春嫂子”。她为延国兄的生活带来了家庭的温馨和快乐。由于都在一个单位,且性情相投,各有互补,我们合作的机会多了起来。

       1992年秋天,李延国接到了一个任务,为改革开放的先进单位济南钢铁厂写作长篇报告文学。因他特别忙碌,便邀请我合作此书。既能从中学习,又有新作问世,我欣然答应,一起前往济钢采访写作。这是我们第一部共同完成的专著。其间我细致观察体味,学到了他深入采访、精心结构等不少真经。他也看出我是响鼓不用重搥的角色,放手让我发挥。历时整整一年的时间,我们完成了反映济钢及其厂长马俊才事迹的《钢铁铸造的岁月》一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职工天地》连载,大获成功。1994年荣获山东省首届“精品工程”奖。而我们宣传的马俊才厂长的事迹也引起各方注意,1995年他被评上了全国劳动模范。

       这也形成了我们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地合作模式:一起采访共同讨论,确定方案拟出大纲,我写初稿,再由他修订。在构思提练方面,延国兄是高手,尤其是起题目调整稿子,生动形象顺畅,没有什么能难住他的。有时我写不下去了,他接过来看看,三下五除二,就找到一条新路,让我由衷佩服。他也毫不客气地笑称:除了写作,我还是个最好的编辑!那些年,我们除了各自独立的作品外---李延国连续在《人民日报》整版发表了《第一生产力》、《亚洲王之剑》、《潮涨零丁洋》等等。在大家都看重长篇专著时,他对短篇报告文学情有独钟,殚精竭虑,精益求精,至今已在《人民日报》发表了25个整版报告文学作品,并有多篇被加编者按语。而我也在《人民文学》发表了《净化灵魂的火光》、《寻找昨天》,还出版了战史纪实文学《血染的金达莱》、《血祭关东》等作品。当然一有机会,我们还是一起合作,既快乐又出活儿。反映单县计划生育的《新世纪的邀请》,发表在上海《文汇报》上。反映临沂转业军人致力村民脱贫致富的《沂蒙丝绸路》,《人民日报》配发编者按整版发表,并获得了当年该报副刊一等奖。

       曾几何时,文坛上不断爆出某某与某某合作,最后闹得不欢而散。尤其是作品获奖抑或是圈内好评之后,争名夺利,一方说这是我写的,某某没出力云云;另一方闻言则脸红脖子粗的争辩,甚而还有闹上法庭的。这些在我与李延国合作的20多年里,写了大大小小十几部作品,从未发生过类似事情!知情人感叹:你们是少有的默契与理解,是世上最好的合作者。究其原因,首先是延国兄的大度和宽容,遇到好事总是想到兄弟,不管出力多少,稿费一定平分,甚至让别人多拿,从不计较名利得失。而我也十分尊敬师长似的他,一部合著作品,理所当然把他的名字署在前边,因我是晚辈又没有他名气大,能够一起写作,是我沾了光。近年来,我也负责一方的工作了,他主动将我的名字列前。他常说:合作即结缘! 与如此高尚人格的朋友在一起,怎么会闹纠纷呢?我们合作的过程是十分愉快的,完全没有某些文人身上相轻的毛病。

       延国为人真诚、善良、随和,但也嫉恶如仇,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话不投机者,他不愿多谈一句话,面对谈得来聊得开的人,则风趣幽默,妙语连珠。他有一种绝活----测字,有时还真是八九不离十,在文坛朋友圈里颇富盛名。我曾亲眼目睹一次,那是某年外出采访的一个酒场上,大家起哄让延国测字。开始他推脱,说都是闹着玩,哪有准的。其中一人跃跃欲试,说测测婚姻。延国只好说你写个字来看。那人大大咧咧在纸上写了个幸福的“幸”字,笔划四仰八叉。延国拿在手上眯着眼看了一下,又仔细瞅瞅写字人,神秘一笑:你小子不老实,有外遇。啊?怎么看出来的。延国一点那个幸字,你们看,他还不是一个,十个八个地干呢!哈……人们一阵哄笑,那人脸一阵红一阵白,连声说着喝酒喝酒,把话题叉了过去。

       事后,我问延国是怎么测出来的?他笑笑,中国汉字是象形文字,其中奥妙和变化无穷啊! 然而,生活中有些事情还是无法预测的。

       1994年初夏,山东省作家协会换届,李延国因创作成就显著且人品极好,被推选为省作协副主席、并任党组成员。他并没有把这个“官”看得多重,不愿卷入某些人事纷争中去,常常以接受任务为名,躲到外地去专心采访写作。临近退休时,干脆举家搬到深圳特区定居了。彼时,他没有对外多讲一句话,只通知了我和几个走得近的朋友,帮助他和晓春嫂子收拾东西,并托付我代他处理单位上的所有事务。我毫不犹豫地点头,放心吧! 当满载行李的货柜车开向火车站托运时,我分明看到他的眼睛里闪着亮晶晶的东西……

       就这样,我们从军旅生涯的战友、到精诚合作的文友,再到通家之好的挚友,从青年、壮年到老年,走过了人生最美好最重要的一段岁月。从延国兄身上,我学到了不少宝贵的东西,也收获了许多快乐的时光。


(许晨、李延国一起采访深入生活)


      有的人,作品不错,人品却难恭维;有的人,作品写得好,人品更是令人称道。古人讲究道德文章,今人提倡德艺双馨,都是说得做人与做文的道理。无疑,李延国属于后者。

       据我所知,他在文学道路上走得踏实有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成为新时期以来中国报告文学界的代表人物之一,除了自己的刻苦努力之外,还与一个人大有关系,那就是考察他并调他到军区创作组、日后又成其直接领导---前卫话剧团副团长、艺术总监李心田先生。他不仅仅在文革年代里为李延国们保留了一片文学绿洲,奠定了坚实的文艺理论基础,而且一直支持年轻的作家不拘一格、勇于探索实践。在生活上,他也是一位充满了关爱之心的慈祥长者。李延国受益匪浅,终生感恩。

       不管是在一个单位工作,还是转业离开了军队系统,李延国都十分尊重、敬仰心田老师。有了新作品,总要请李老师看一看把把关;过年过节,则带上礼品前去看望问候。日后他定居南方了,上门不方便,就经常打电话嘘寒问暖,尤其是每年春节,总是第一个电话拜年。以至于李心田和老伴此时一听到电话铃声,便会心地一笑:准是李延国!

       只要因事回到济南,李延国都会抽出时间,前去看望李心田夫妇,以及前卫报社原社长邢景文将军等老领导,我就陪同去过很多次。一有机会还请他们吃饭,畅叙师友之情,极其亲切而温馨,而我也常常做陪,从中体味到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不仅如此,他悄然去南国时,还特意委托我力所能及地帮助老师做些事情。一个“自我流放”的人在远行前,能这样牵挂他的恩师,着实让我感佩不已。实际上,我同样非常敬慕李心田老师,从他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因而,自然而然地甘愿执一份学生弟子之礼。

       我在《山东文学》工作多年,可谓兢兢业业,办了不少有利于文学事业发展的事情。其中,在李心田老师创作生涯五十年和六十年时,我分别担任副主编和执行主编,早早放在心上,联合有关部门为他举办了两届庆祝纪念会,邀请军内外文学名家和他的老朋友们,欢聚一堂。尽管当时李延国远在千里之外,无法与会,但早在电话中嘱咐我尽力办好,并且专门题诗传来祝贺。他深情地写道:“恩师心田,创作华诞。笔耕不辍,六十周年。才播神州,德望星汉。我敬我师,如圣如贤……”

       这份情意令人感动。我明白,延国兄是把我做为兄弟看待,替他尽一片心的。我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岁月如流,年复一年,我经常登门看望、约稿,请心田老师参加文化活动。尤其相隔十年,接连为他举办创作纪念会,老作家十分高兴。以至于他和夫人吴秀东师母对我也很亲切,常说:看到你,就像看到了延国一样!

       多少年来,我和李延国已经从师、友自然成为了经得住考验的好兄弟。我把他真心当大哥,张口从来都是“延国兄、李兄、延国大哥”等称呼。我年轻身体不错,又常在山东省内,面对兄长交待的任何事情都尽力办好。有一年他的弟弟在烟台住院治病,他回不来,我就代他专程前去看望。而他同样认我为异姓老弟,各方面都想得十分周到,关键时刻指点迷津,助我前行。我今天能够取得一点成绩,与他的大力支持和关切是分不开的。

       最令人难忘的是1995年评定职称时,国家有政策:不满40岁的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可以破格评聘。当时我符合条件,就大胆申报一级作家正高职称。可那时我评上二级作家才两年,评委会上有分岐。时任评委的李延国说话了:我认为许晨完全够格!我们俩合作了不少作品,我了解他,为人谦和,创作努力,再说年龄合适,成就突出。就拿这部获奖的《钢铁铸造的岁月》来说,虽然我的名字署在前边,但实在的说,主要是许晨写的! 这证明他的创作实力达到了一级要求。希望各位投他一票!

       那一瞬间,他的人品和作品完美统一,再次释放了光芒,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大家。于是,多数评委投了我的赞成票!不到40岁的我,破格评上了“文学创作一级”职称,至今已经整整20年了!过后,一些本来关系不错的评委纷纷打来电话祝贺,并详述了评选过程,对李延国的做法赞赏有加:不愧是好兄弟啊!

       这样的兄长这样的情份,怎能不永远铭记呢?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各有各的性格,我们有时也不完全一致,甚而有谁也说服不了谁令对方头疼的地方,但骨子里已经是血浓于水可以两肋插刀的兄弟了,任何人任何事都无法离间之间的关系。这些年,不是没有人在他面前进我的“谗言”,也不是没有人在我耳边鼓噪他的“不妥”,这毫不奇怪,《增广贤文》中早就总结道: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问题是有的人信以为真,有的人耿耿于怀,从而引发了诸多恩恩怨怨。而我和我的延国兄,毫无所动,管你怎么说,于我们均为耳旁风,情意不受一点影响。一些人感叹道:看你们这样对待彼此,为人处事肯定错不了,可交! 此外我们俩相交多年,从没听他说过其他人的微词。自重者人恒重之。

       几十年过去了,特别是延国兄携妻将雏远走他乡,千里之外,一年也见不上一面,一般人可能会说:再热的感情也晾凉了。我们不仅没有成为“一般人”,反而加深了兄弟之情。经常电话问候不用说了,如果有了重要写作任务,延国兄时常约我一起完成。而我这边遇到好的选题,也总是想到他有无时间参与,抑或请他帮助出点子、提建议。如此,我们陆续完成了反映深圳改革开放的电视专题片《走过罗湖桥》、反映上海浦东新区建设的《大江东流去》,反映青岛市政协履职为民事迹的《起舞海天间》、《荣誉与责任》等等,他的影视剧作也十分出色,当年《望长城》、《高中锋和矮教练》均获好评。九十年代中期,山东电视台组织三个创作组,编写反映山东农村改革的电视剧本。李延国约我等三人全力投入,撰写的《鲁氐兄弟》提纲一举中标,拍成电视连续剧在中央台播放,并获电视“飞天奖”提名奖。我也逐渐成为影视方面的写手,独立完成了不少电视片脚本。当山东省委宣传部聘请李延国担任大型文献片《大道鲁商》总撰稿时,他又推荐我为撰稿之一。这些作品均收到了良好的反响,获得了各种奖项。

       实践证明,我们是最好的合作伙伴,配合默契,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了各自的特点。延国兄文学经验丰富,多种体材驾轻就熟,别看上了岁数,依然激情澎湃,尤其是思维敏捷,与时俱进。我年轻有冲劲有热情,自告奋勇跑前跑后,采访素材整理资料撰写初稿等等。有时讨论好写作提纲或者修改方向,我很快就能变成文稿,当然比较粗疏,再由延国精雕细刻一番调理,就成了不错的作品。他有一种提炼概括,很快抓住事物本质的才华,且能找到最佳表现形式,特别是“文眼”的地方,对于起题目书名更是令人拍案。前几年,有关部门约我写一部反映枣庄矿业集团改革发展的报告文学。我精心完成了此书,取一个什么书名呢,想来想去不理想,就电话征求延国的意见。他听了介绍思考了一阵,脱口而出:《大地之心》。哈,我茅塞顿开。矿工劳作在地层深处,为世间送来光热和活力。这是对矿工的最高评价和奖赏,且还从未有人这样形容。简洁、新颖、形象,大家一致认可。此作后来获得全国“乌金奖”。

       冬去春来,我在延国兄和许多朋友、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稳步前进着。一边不断有新作问世,一边认真办好《山东文学》,编发了大量优质稿件,培养了许多青年作家,我也由编辑部副主任、主编助理、副主编、当上了执行主编、社长,直到省作协副主席。他看到我每一个进步,都十分高兴,鼓励任何时候都要扎扎实实,勤勤恳恳。我一直有专心搞创作的愿望,时至2011年,机会来了,青岛市需要写作人才,文联创研室有一个名额。我喜欢大海,喜欢青岛,喜欢安静的写作氛围,便想调去。有人不解:多少人想当省级刊物的社长啊,这不是傻了吗?我专门征求延国兄的意见,他毫不犹豫地支持:当官总有退休的一天,而时不我待,创作旺盛期就那么几年,不要错过了。无疑,这坚定了我的信念。

       果然,我辞去《山东文学》社长一职,摆脱了繁杂的行政事务,来到青岛市文联搞创作,心态平和,专心致至,很快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连续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散文《青岛的记忆》、《藏家的国旗》,报告文学《为了人民的嘱托》,出版了报告文学专著《真情大援川》、《再生之门》(此书也是与李延国合作的成果),散文集《琴声如诉》等等,荣获了第五届中国散文学会的“冰心散文奖”,“岱山杯”海洋文学大赛一等奖,第十届、十一届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和“中国梦”征文一等奖等奖项。我没有辜负青岛市领导的期望,第一年就被评为文联优秀工作者,并被推选为青岛市政协委员、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入选文艺代表团赴韩国访问。这些都蕴含着延国兄的心血,我永远不会忘怀。

       2014年,我受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邀请和中国作协、山东省作协和青岛市文联的委派,采访写作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报告文学,并前往太平洋科学考查、现场体验,当即打电话告知李延国。他连声叫好,说你要珍惜这个机会,拿出一部精品来,届时我会帮助你一起讨论修订。不久,他接受菏泽市政协邀请,写作反映革命老区冀鲁豫根据地事迹的作品,希望我能前来参与一下,恰巧我已随“蛟龙”号出海远航了。

       转过年来,正逢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李延国与李庆华合作的《根据地》精彩亮相。其中提练的“人民永远是我党我军的根据地”主题,一语中的,好评不断。我一看书名、目录和序章,就知道是李延国的风格!曾调侃道:这么好的东西,忘了老弟了。他说:你在太平洋呢,上哪儿去找啊!不过,你写得“蛟龙”号突出海洋战略,更有现实意义。多下点功夫,一定是部佳作。

       这话不错。目前我正在中央和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各位专家学者朋友的帮助下,向着这个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不用说,这中间少不了延国老兄的指教和建议。初稿出来后我请他审读,他一字一句推敲,几乎每一章节都留下了评语,还与我详细商讨起了一个叫得响的标题。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部作品中去,为提升全民海洋意识,建设海洋强国出一份气力,也为爱我的和我爱的人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人生苦短,似乎只是一眨眼的功夫,我与李延国交往已经30多年了。如今,他已是年愈古稀,而我亦早过了知天命,曾经起伏回旋的岁月波涛渐行渐远,摆在面前的已是波澜不兴的清水一湾。正所谓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回首来路,无怨无悔;展望前景,尽心尽力。关于李延国的文学成就,自有各位专家和当代文学史去评价,我在这里只是谈了自己的切身感受:一位好老师、好朋友、好兄长!

       简言之一句话:好人李延国。

       不管何时何地,我都会由衷地说:此生认识你,真好!

       2015年盛夏于青岛崂山脚下

      (本文曾刊发于2015年9月《时代文学》“名家侧影”栏目, 原文有删节)

许晨往期文章点击欣赏

作家许晨:你好,中国“蛟龙”!

许晨散文:无胸雕塑

许晨《一个男人的海洋》序言之一

许晨《一个男人的海洋》序言之二

创业创新真男儿《无衔将军》读后感

许晨:千里寻觅 “情人湖”

著名军旅作家李心田纪事

       名誉顾问:杨 炼

       总       编:木 子(相思枫叶丹)

       主       编: 阿 静  

       编       委: 雪 儿   河汉女

       总编微信:tiantian19890902

       1、唯一投稿信箱: 241618280@qq.com 作品+简介+照片+微信号,请在邮件主题处注明:“原创授权文学沙龙”(不同意原创授权,请勿投稿)。一周未刊发,可自行处理。谢绝抄袭、一稿多投、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内容,文责自负,与本平台无关。

        2、“赞赏”金额少于10元不结算含10元);超过10元,2/3为作者稿费,1/3用于平台运转和发展,无赞赏则无稿费,文章发表后第四天晚上结算,第五天起,后续赞赏不再发放,不同意此规则者请勿投稿。稿费红包24小时不领取,视为自愿赞助平台。

        3、编辑部有文稿编排、版面设计权利,不负责校阅修改文稿、不提供制作预览。发表20篇以上的作者,可申请制作个人微刊文集。

         4、以上文图许晨原创授权刊发,版权为许晨所有;转载使用请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