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平平在马场 ‖ 唐俊杰 宋文秀

2017-12-21 唐俊杰 宋文秀 文学沙龙


作 者 简 介


        唐俊杰,山东滨州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网络作家。历任党委秘书、办公室主任、教研室主任、校长等职。所教学科曾获山东省东营市高考第一名。

       宋文秀,山东滨州人,大专学历,中学教师,网络作家。

       唐俊杰、宋文秀老师是一对酷爱文学的伉俪。几十年来,他们笔耕不辍,创作了一百七十多万字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报告文学、论文、杂文、小品、相声等。

       政治论文、教育论文、艺术论文、奥运征文均获全国一等奖。

      《尊严》等三十多篇中短篇小说获不同奖项。散文《一石激起千层浪》、《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体育直播间》,获全国一等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长篇文艺通讯《土气营长朝气旺》,《解放军报》发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全国八家报纸转载。报告文学《雷锋的户口——共产党员黄茂才的初心》,在党建网发表。中国网、新华网、新闻环球网、凤凰资讯网、中国新知网等十多家网站转发。报告文学《心系家国天下 身传道德文章——记著名作家李延国老师》,《深圳商报》发表。党建网、新华网、作家网、北京文艺网、山东文艺网等十多家网站转发。报告文学《终生难忘的友情》、《无悔的选择》、《刘平平在马场》等在《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发表。《黄河口抒怀》等十八首诗歌在大型文献《中华颂》发表。《爱心》、《走进中央台》等文章在文学杂志《诗意人生》发表。话剧《我爱脚下这片热土》、相声《学骑马》,在济南军区文艺汇演中荣获演出和创作一等奖。

       在“中国新原创”发表散文《全国选四人 怎么会有我》、《我与体育广播的故事》。   《大鹏之志 赤子之心》——读延国老师的《大鹏歌》,在著名诗人木子为总编的“文学沙龙”中发表。十三场大型现代京剧文学剧本《马背青春》(6万字)、“俊杰 文秀伉俪文集(2)”《生命中的桥梁》(35万字)、50集大型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军马情》(65万字)已经出版。“俊杰 文秀伉俪文集(3)”《仰望星空》(40万字)即将出版。长篇小说《马鸣黄河口》(50万字)正在创作中。



刘平平在马场

文图 / 唐俊杰   宋文秀


       伟大的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一九六九年九月十六日,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德志上将,亲自派一辆小车,将一位北京女知青送到了济南军区军马场。并指示军马场党委主要领导:“要把这位北京女知青的生活和工作安排好,要保证她的安全,可分配到总场机关下属工厂工作,不要分配到连队去。”

       济南军区军马场主要领导认真执行了军区首长杨司令员的指示,把在机要室工作的梁森同志叫到总场办公室,指着北京来的女知青说:“她是北京新来的知青,叫刘平平,经场党委研究,安排在总场机关直属的酿造厂劳动锻炼,和你住一个宿舍,你要尽快帮助小刘熟悉马场情况,在生活上要好好帮助她、照顾她。”

       “是!”我一定遵照首长的指示,好好照顾刘平平同志,向刘平平同志学文化、学知识。”

       小梁高兴地帮着刘平平提着行李来到了宿舍。刘平平给小梁的第一印象是,端庄大方,气质优雅,扎两条短辮,美丽的脸型,浓浓的眉毛,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身材修长,穿一身褪了色的蓝学生制服,浑身上下充溢着东方女性的美。

       平平没有带多少行李,除济南军区配发的被褥和棉大衣以外,只有一只皮箱。内有衣服、日用品和不同门类的书籍,有大学课本,还有不少中外文学名著。这位北京刚来的女知青,就是刘少奇和王光美的大女儿刘平平。

       当时,小梁并不知道刘平平的真实身份,因为中国人口众多,重名重姓的太多了,后来,小梁知道了平平的身份以后,非常震惊。共和国主席的女儿,怎么会到这山东“北大荒”的大孤岛来劳动锻炼呢?她能吃得消吗?在封建社会,刘平平就是“公主”呀!一种怜惜之情,油然在小梁心头升起。



       从此,小梁对刘平平特别关照,刘平平也对这位梁大姐特别感激和敬重。随着感情的日益加深,她们成了无话不谈亲密无间的好姐妹。

       平平劳动锻炼的单位,是济南军区军马场机关直属的酿造厂,主要生产醬油、醋、面酱、腌制咸菜等各种产品。工人们干的是又脏又累的体力活,这对从小在城市长大,没有参加过重体力劳动的平平来说,无疑是新生活的一道难题。她不仅不会干,甚至过去连见也没有见过这种场面。她要从学徒开始,干起来显得特别吃力。但是,平平意志坚强,从不服输,什么脏活累活都抢着干。

       特别是到了夏天,平平工作的酱油发酵车间,闷热难耐,高温常常达到四十度左右,有一种特殊的霉味,几乎让人透不过气来。按管理条理,工作时必须穿上工作服和长筒雨鞋,汗水湿透了衣服。

       200斤重的麻袋有时自已扛,有时两人抬,发酵好的豆坯要一车一车地倒入搅拌池,用力搅拌,必须保质保量。一天下来,平平累得腰酸背痛,精疲力尽,浑身都是霉酸味。

       小梁看到平平那疲惫的样子,非常同情。每天都给她打好热水,让平平痛痛快快地洗个澡,还给她搓腰捶背,让平平缓解一下难以忍受的酸痛。

       秋冬季节,酿造厂不仅生产酱油,还要生产食醋,腌制咸菜、面酱等。平平的手脚经常被盐水渍出道道裂口,疼痛难忍。小梁买来了紫药水、药膏、绷带、止痛药等,轻轻地为平平涂抹、包扎。平平非常感激地对小梁说:“梁大姐,你不嫌弃我这个“中国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女儿,还像亲姐姐一样,无微不至的关心我、疼爱我,我不知道该怎样感谢你?知恩图报,将来我一定会报答你的!”

       “我们相识、相知、这是缘分,不要说客气话,患难之交见真情。我不计较别人怎样评价,我们就是好朋友、好姐妹,互相帮助是天经地义的。”

       1970年5月,国家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正英、山东省主要领导白如冰、苏毅然等来到黄河下游的黄河口考察。黄河尾闾的济南军区军马场,是唯一有接待能力的单位,他们就入住在济南军区军马场招待所,商讨黄河人工改道的相关事宜,因为这是关系到黄河下游几百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危的大问题。

       1972年,国家决定黄河在入海口的地方进行人工改道。在计划新改的河道内,有济南军区军马场所属的万亩树林。上级决定,改道前先进行清除障碍,而伐掉全部上万亩大树林的艰巨任务,就有军马场的全体官兵、职工、家属承担,刘平平也参加了这支伐树大军。

       在还没有电锯的七十年代初,伐树全靠人工去干。这活儿不仅要靠体力,而且还是个技术活,这对从没有见过更没有干过的刘平平来说,摆在面前的又是一道难题。

       从未见过拉大锯的刘平平,根本不知道怎样拉锯伐树。首长指示:“总场机关各处室的工作人员,除实在不能脱离工作岗位的人员以外,一律走出办公室,奔赴第一线,参加伐树劳动。时间急,任务重,必须全力以赴,分秒必争,保质保量地完成军区首长和省委领导交给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机关伐树队的队长是总场办公室的夏秘书,他要求大家自由结合,两人一组。一台大锯,一副垫肩,一张麻袋片。垫肩是扛木头时用的,麻袋片是伐大树时铺在地上坐的。大家都是强强联合,自由结合,只有平平没有人和她结合。大家都知道刘平平从来没有干过这种重体力劳动的活,肯定不会干,生怕她拖了后腿,进度上不去,质量保不住,是要受到通报批评的,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还是伐树队队长夏安民主动和平平结合成一组。开始拉大锯伐大树,怎么也配合不好,尽管使出浑身的力气,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胳膊疼,还是难以驾驭这不听话的大锯。不是拉歪了,就是拉邪了,要不就夹锯了,锯条扭断了。平平铺一张麻袋片,平坐在地上的乱草中,腿要直、手要平、大臂带动小臂,你来我往,配合默契走直线是第一要素。开始前两天,平平怎么也难以掌控拉大锯的要领,使能干会干的夏队长,也感到特别累。但他还是耐心地鼓励平平:“不要着急,万事开头难,常言说‘头三脚难踢’。凭你的聪明才智,只要用心学,不怕苦和累,慢慢就会掌握的,没有什么‘三篇文章’。”一个星期之后,聪明的平平终于适应了,两人配合默契了,进度也上去了。

       黄河人工改道伐树清障,正值隆冬季节,冷风刺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平平和广大官兵、工人、家属同呼吸、共命运,吃在一起,干在一起。晚上,就和姐妹们一起住在临时搭建的地屋子里,又冷又潮湿,脸盆里常常结冰。她胖乎乎的手冻成了“发面馒头”,双脚冻得走路蹒跚,那种艰苦的岁月,现在的年轻人是无法想象的。共和国主席的女儿刘平平,她这种吃苦耐劳、勇于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了首长和群众的好评。

       很多团、厂、营、连队的工人、家属、干部,特别是东营市、沾化县、利津县、垦利县等地方上的老百姓,都千方百计想见见共和国的“公主”刘平平。他们纷纷从远处赶来,想在伐树大军的现场或下班路上等着刘平平,一睹平平不同寻常的风采。但是,他们谁也没有认出哪一个人是刘平平,因为大家整天在荆棘丛生、杂草没人、树渣遍地的树林里干活,身上穿的都是旧黄棉袄、黄棉裤、头上戴的都是旧黄棉帽,脚上穿的都是军用大头鞋。棉袄、棉裤都被树枝杂草撕挂的褴缕不堪、棉絮外露。一个农村的老大爷说:“太失望了,奔波几百里,只想看一眼刘少奇女儿刘平平的音容笑貌,想不到看见的都是一模一样的从‘深山老林’里钻出来的‘乞丐’……”



       平平在劳动锻炼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生活上勇于进取,艰苦朴素。在马场劳动锻炼的四年中,她从没有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她尊敬首长,团结群众,服从分配、努力工作。虽屡受挫折,身处逆境,却没有泯灭刻苦学习的精神和自信心。

       自信是人生的一道重要命题,是人的一种毅志力和品格的体现,也是人生中的自我行为艺术。一位伟大的哲人说过:“谁拥有自信心,谁就成功了一半。”

       刘平平拥有强烈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她不惧怕任何困难,也不害怕任何挫折,她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努力拼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争取实现自已光辉的人生目标和美丽的梦想而不懈努力。

       平平来马场时,还没有读完高中,从走进马场的第一天起,就给自己定下了学习和奋斗的目标。四年之内,通过业余时间的刻苦自学,学完大学本科的全部课程,达到大学本科水平。

       在那艰苦的环境里,自学的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没有老师辅导,没有参考资料,更没有音像资料。平平白天积极参加艰苦的劳动,晚上便成了她艰苦学习的唯一时间。

       军马场实行军事化管理,纪律严明,晚上吹熄灯号以后,平平就在被窝里用手灯照明进行苦读。四年如一日,每天晚上都是坚持学习到深夜。第二天早上,又准时起床,有时,连早饭也顾不得吃,又去上班了。在学习大学文化课的同时,她还买来了许多业务书籍,刻苦钻研酿造技术,积极改进酿造工艺,很快成了厂里的业务骨干。

       除此之外,她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英语和日语。总场买来一辆日本生产的汽车,可是,场里尽管有上万名职工、干部、家属,却没有一个人能看懂日文说明书的,就连那些大学毕业后分配来的在职人员,因为在学校里学的大都是英语和俄语,也看不懂日文说明书,更不用说翻译成中文了。

       平平便主动承担了日文汽车说明书的翻译工作,这在当时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她一连几天几夜不休息,硬是把一本厚厚的日文汽车说明书翻译成了中文。

       场首长表扬了平平自强不息、刻苦学习、勇于攀登的精神,广大群众更是刮目相看。特别是那位开日本汽车的王师傅更是感激不尽,当面向平平道谢:“谢谢平平姑娘,谢谢你辛苦的劳动和付出,把‘天书’翻译成了中文,真是帮了我的大忙了!”

       “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创造需要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这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演奏家贝多芬说的。这是他自身的心路历程和心得体会,用在此时此地的刘平平身上,也恰如其分。

       在军马场艰苦劳动的四年里,她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完了大学的全部课程。而且英语、日语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每逢佳节倍思亲,身处逆境的平平,时常难以抑制思念亲人的感情。

       同居一室的小梁回忆说:“那是一九六九年腊月三十的傍晚,周围的人已经点燃了欢送除夕的鞭炮,万家灯火,亲人们欢聚一堂,包饺子吃团圆饭。

       我回到宿舍,只见平平倚在门框前,一双泪眼凝视着远方。看到平平难过无助的样子,我也禁不住潸然泪下。我强忍泪水把平平劝回宿舍,安慰她‘不要难过,姐姐会陪在你身边,与你一起过年。’我跑到食堂买了几样菜,又跑到场部商店买了几个鱼、肉罐头和一瓶甜酒,我也带来了在家中早就包好的水饺。我们姐俩边吃边喝,谈过去、谈未来、谈理想、谈人生,度过了一个终生难忘的除夕之夜……”

       笔者和平平也有一些交往,因为我们都是业余文学爱好者。文革期间,几乎所有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全被查封和禁读。我是个“不信邪不听话”的人,我把用血汗钱购买的上百本中外名著,用防潮纸包扎好,偷偷藏在了自家的炕洞里。

       有一次,平平问我:“有没有《红楼梦》和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我说:“有。”

       她说:“如果你不怕担‘风险’,就借给我看看。”

       “好书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藏书本来不应当有风险,我也不怕风险。”

       我就毫不犹豫地借给了她,平平非常感激。

       平平在济南军区军马场劳动锻炼四年,在酿造厂扛过200斤重的麻袋,在寒冷的冬天伐过大树,在炎热的夏天割过马草……有成就感,有获得感,也有遗憾和不开心的日子。

       最精美的宝石,受匠人琢磨的时间最长,最贵重的雕刻,受凿的打击最多。“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

       刘平平是个勇敢无畏的人,她用感人的实际行动,博得了马场人的尊重和信任,她的心情大部分时间是乐观和向上的。她不止一次地说过:“感谢勤劳、勇敢、朴实的马场人,给了我关心、给了我爱,给了我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力量……”

       然而,平平也有很多的不爽和不如意。

       地处“山东北大荒”的济南军区军马场,生活环境、生活条件很差。无风三尺土,张嘴一口泥,人来不留步,鸟来又飞去。冬天寒风刺骨,夏天蚊蝇铺天盖地。平平离开了亲人,离开了北京林立的高楼大厦和宽广的马路,只身一人来到孤岛草原,与亲人天各一方,甚至连春节都不能回家和亲人团聚,当时,她的那种悲凉的心情是难以形容的。

       随着岁月地推移,平平在工作和劳动中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特别是艰苦的自学收获很大,自己成熟了很多。在她即将离开马场时,平平把《红楼梦》和《安娜•卡列尼娜》还给了我,并表示感谢。我问她:“马场艰苦的四年劳动锻炼,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平平回答非常简单:“上了‘两所大学’,一所是‘劳动大学’,一所是‘知识大学’。感谢勤劳、厚道的马场人,感谢‘雪中送炭’的朋友们……”

       得知父亲离世和母亲得病的消息之后,平平请假回到北京,她只和母亲相聚了短短三天,便带着极度悲伤的心情赶回军马场。因回马场没有路费,只好到小学时期的好同学春木家里借了十五元钱,才乘车回到了马场。



       一位共和国主席的女儿,连乘车的路费十五元钱都拿不出来,你相信吗?然而,这又是历史留下的真实写照。

       1973年的夏天,刘平平的大弟弟刘源、妹妹刘婷婷、刘潇潇三人一同来马场看望姐姐。场首长特批多发给他们30斤饭票、20元菜票,姐、弟、妹四人团聚,特别高兴。他们每次吃饭都围坐在大食堂前树下的水泥台上,手足之情,特别亲热。刘源、刘婷婷、刘潇潇整整住了一个星期,和姐姐长叙离别之后,家中所遭遇的一切……

       1973年秋天,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平平结束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济南军区军马场劳动锻炼的生活,回到北京,安排在北京食品研究所工作。后又赴美留学,天道酬勤,学成博士,拿到4个学位,成为著名的食品研究营养专家。

       毕业以后,平平又以非凡的才华,考上了联合国的官员,待遇丰厚,月薪8万美元。但为了报效祖国和照顾有病的母亲,毅然谢绝高薪和联合国官员的职位,回到母亲身边,彰显了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美德。

       在北京食品研究所期间,她全心致力于研究推动中国食品的创新发展,创立了全国第一条工业化豆浆生产线,并晋升为副研究员。

       刘平平用自己的专长和所学知识,无私奉献,报效祖国。曾任北京食品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贸易部科技司司长等职。每到一个岗位,都是尽心尽责、兢兢业业、勇于担当、改革创新、坚持原则、清政廉洁。身为单位主要领导,却两次谢绝单位分房,依然和母亲、儿子,住在复兴门外80年代的两套单元房里,常常忙到深夜。

       由于平平业绩突出,曾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和“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和全国妇联副主席。

       刘平平去美国留学时,改名王晴,因为她不愿意背着父辈的光环去留学,就连她获得博士学位的著名导师,美国国会议员卡索教授都不知道她的家庭背景。卡索教授这样评价她:“王晴是我最优秀的学生,她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并且肯定她也有一个伟大的前途。”

       后来,卡索教授看到了《纽约时报》对王晴的专访报道之后,才知道她的父亲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同时,也知道她的母亲当年读大学时,是著名的“数学之王”,毕业后,考上了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原子物理系全奖学金博士,后因参加革命而放弃留学。   得知真相后,卡索教授在打给王晴的电话中说道:“你的学习成绩优异,你是我最优秀的学生之一,我现在知道你学习的动力来自哪里了……”

       为了表彰王晴在食品研究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1999年11月25日,国际星座局将一颗新发现的小星星以“王晴”的名字命名,2000年1月4日,向王晴颁发了证书和星座手册。母亲王光美和弟弟妹妹们,以及平平的同事、同学和亲朋好友,都为刘平平获得这一世界级的殊荣感到自豪和骄傲。

       刘平平虽然历经风雨、铸就彩虹、梦想成真、功成名就,地位和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她从来没有忘记文革时期的1969年到1973年的军马场生活,更忘不了在她人生最困难时期的那些厚道、勤劳、善良的马场人,她对那些‘雪中送炭’的好朋友更是念念不忘。平平用不同的方式来报答这些生命中的挚友,给他们写信、给他们寄书、寄生活日用品、寄电视机、寄电冰箱,还邀请他们到北京做客……大家都深受感动,称赞平平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大才女,而且是一位人格高尚有情有义的人。



       历经六年的艰苦努力,我们创作了五十集六十九万字的大型长篇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军马情》。剧本中很多情节,都生动地展现了刘平平在济南军区军马场劳动锻炼四年不寻常的经历和精神风貌。剧本写成以后,笔者曾专程到北京拜访刘平平老师,请她对剧本中展现的关于她的一些故事情节提出宝贵意见,这也是作者应有的情怀和责任,同时也是对平平老师的景仰和尊重。然而,却根本不知道,也万万想不到,刘平平老师已于2009年英年早逝。笔者万分悲痛,夜不能寐,含着泪水写了一首诗词,真诚表达对刘平平老师的缅怀和思念。


       沁园春·刘平平

       志存高远,

       漫道雄关,

       马场四年,

       真金火来炼。

       放飞梦想

       意志如磐

       奋斗历程,

       崎路悲愿。

       断肠孤灯,

       奋笔疾书破万卷。

       坎坷人生路,

       何处家园?


       常流的是热泪,

       坚守的是不变信念。

       恰青春年华,

       拼搏登攀,

       学成博士,

       为国奉献。

       “王晴之星”,

       光照人间,

       英雄终有用武地。

       恶噩传,

       才女飞九天,

       泪洒如泉。


       (本文曾发表在《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17年6月号,本次刊发《文学沙龙》有修改。)


在《诗意人生》杂志发表作品多篇

唐俊杰 宋文秀往期作品导读

大鹏之志   赤子之心

大师笔下的“千古智圣”

真正的朋友是永藏心底的牵挂

       名誉顾问:杨 炼

       总       编:木 子(相思枫叶丹)

       主       编: 阿 静  

       编       委: 雪 儿   河汉女

       总编微信:tiantian19890902

       1、唯一投稿信箱: 241618280@qq.com 作品+简介+照片+微信号,所有投稿均视为“原创独家授权文学沙龙”(不同意原创授权,请勿投稿)。一周未刊发,可自行处理。谢绝抄袭、一稿多投、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内容,文责自负,与本平台无关。

        2、“赞赏”金额少于10元不结算含10元);超过10元,2/3为作者稿费,1/3用于平台运转和发展,无赞赏则无稿费,文章发表后第四天晚上结算,第五天起,后续赞赏不再发放,不同意此规则者请勿投稿。稿费红包24小时不领取,视为自愿赞助平台。

        3、编辑部有文稿编排、版面设计权利,不负责校阅修改文稿、不提供制作预览。发表20篇以上的作者,可申请制作个人微刊文集。

         4、以上文图唐俊杰 宋文秀原创授权刊发,版权为唐俊杰 宋文秀所有;转载使用请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