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Live Shot丨滕军康:慢时光里的慢滋味

2015-07-06 食话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t0158r2r0yn&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传统酱油的酿制过程。绍兴有一句老话说“无绍不成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意思是说哪个酱园要是没有我们绍兴的师傅,就生产不出好酱油。我们绍兴人一直引以为傲的三口缸是酱缸、酒缸、染缸,其中酱缸是历史最为久远的,绍兴是如何成就了这一口缸?还得先从历史讲起。


酱油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先有酱,之后才有油。在酱油的发展历史上,春秋《周礼》中记载:“百酱八珍”。后来在《论语》当中,孔子曰“不得其酱不食”,也提到“酱”。早期史料中记载的“酱”多是“肉酱”,不是我们现在说的用黄豆和小麦做的酱。用黄豆跟小麦做的“酱”最早出现在西汉,这时文字记载的就是用黄豆跟小麦做的“酱”。到了这个时候,“酱”的分类就比较多了,制作工艺也更发达、更讲究。“酱”在生产或储存过程当中,时间久了,上层会有清汁,人们去品尝的时候,发现这个味道挺好。久而久之,就有人刻意去制造这种用“酱”制成的“酱”,这就是酱油的开始。


当时只有中国有酱油,其他国家都没有。因为唐朝的对外交流很发达,就把酱油的工艺流传到印度、日本和东南亚。要说发挥得最好的还是日本,日本对酱油的研究贡献很大,日本酱油的品种繁多,哪种食材用哪种酱油,分得很细,那个时期日本的刺身必备酱油,酱油就是这样发展的。




绍兴有句老话是“绍兴三缸”,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叫“三缸”。“三缸”就是酱缸、酒缸、染缸。酱缸也是酱园的代名词,因为一个酱油厂有成百上千只缸放在空地上,让伏天的太阳晒,外面用一个围墙把这些酱缸围起来,就成为一个圃或者一个园,所以叫酱园。酱园在清代时也叫“官酱园”,为什么叫“官酱园”呢?因为酱油不光要用到黄豆跟小麦,还有一个主要原料就是食盐,食盐以前是由官方控制的,叫做官盐。官方要求开酱油厂,必须要用官方的盐,不能用私盐,所以那个时候酱油厂也叫做“官酱油”。


其实酱油的工艺相当复杂,因为它的发酵时间很长。这就是传统的晒露发酵,它的工艺繁多。今天我就讲讲怎么用传统工艺把酱油酿制出来。


酱油要精选原料,一般我们就是用黄豆、小麦,小麦也可以叫麦粉、小麦粉。挑黄豆有一个规矩,一般挑东北大豆较好,因为蛋白质含量比较高。日本人经常到我们企业来参观,但是我不跟日本人多说话,因为有的工艺我们是不能透露的。他们很精明,说要到这个厂那个厂去看,我说不准他们去看。日本人最欣赏的就是东北大豆,他们专门采购东北大豆回到日本去酿制酱油。




酿制酱油前,首先要对黄豆和小麦进行处理,先把黄豆浸泡,让黄豆吸水,再进行蒸煮,适度地变性。小麦用炒盘炒熟,和蒸熟的黄豆盘和。我们绍兴酿酱油时有句古语叫“重麦制酱”。酿制酱油时黄豆跟小麦是有一定比例的,常规是七分大豆三分小麦,我们绍兴说的“重麦”就是麦的比例大一点,我们可能是五五开,或者四六开,大豆是六,小麦是四或者是大豆是五,小麦是五。这就是我们绍兴人制酱的道理,酱油香味浓郁,风味更好,因为甜度比较高,更适合长江以南地区人们食用。


酿制酱油时,如果用现代工艺,我们就要用到菌种,主要用3042的米曲霉。但是我们古法酱油不用菌种,用的是自然界的野生米曲霉、黑曲霉、红曲霉,这些东西的生长,我们称之为发花。8到30天以后,将温度控制在30度到35度或36度之间,不要很高,温度很高原料就要坏了。所以这个时候要经常翻弄,让它的温度保持在这个区间里。到了五六天以后,曲子变黄了,就说明曲子比较成熟了。酱油晒场是非常重要的,晒场证明了酱油是用传统工艺酿造的。如果用现代工艺的话,就要加温、保温,把温度保持在40度到50度之间,发酵时间只要20到30天。这样时间短,风味相对来说不太好。而酿制传统酱油的话,是每年的4到6月份开始投料,到下半年的11月或者12月时开始出油,这就是我们说的晒足180天。180天,这是很累很累的活。




我学校毕业国家就分配进厂了,年纪很小。去的时候我一看,不仅是体力劳动,还要技术。第一天回到家里我就哭了:哎呀,这个地方太累了,不是我要做的。我跟我妈说,我学校刚毕业就到这里来,可能受不了。那时候我幼稚地想,这种地方呆起来,都是老头子,年纪轻的人都没有,我以后是娶不到老婆了。进厂时必须先当满三年学徒,不管是哪个学校出来的,三年学徒要跟师傅走,师傅怎么说你就怎么做,没办法。进厂第二年,正是晒酱的时候,真苦。因为我们绍兴有一句古话,叫“伏酱秋油”,就是说伏天晒酱,秋天出油。我去的时候正是7、8月份,一天下来,脸也红了,皮也脱了,还出了很多汗,长了痱子。晒酱时还要调缸、倒缸,手泡都出来了。这个时候我心里有点委屈,有点熬不住,心里非常纠结。我跟我妈说:“妈,这个东西我真的是干不了,太累了!”当时真的是晚上也睡不好觉,晒脱皮很疼。我妈和我说,年轻人到吃苦的时候还是要吃苦,你这个关过去了你以后肯定会好的,要多学习。当然我很听我妈的话,咬着牙还是挺过去了。现在想来,我妈的话真对。


绍兴有一种最传统的酱油,叫做母子酱油。做法是这样的:去年6月份开始投料,用黄豆跟小麦做成曲子,放到盐糖水里晒,晒足日子以后,经过压榨将渣跟液体分开,液体就是酱油,渣就是酱渣,我们把这个酱油称为“母”。今年我们用小麦粉加水做成一块一块的面糕,蒸熟后放到自然界,让微生物生长,就是米曲霉跟黑曲霉,制成酱饼,我们称为“子”。用去年做的酱油“母”跟今年做的酱饼“子”,放在缸里,酿出的酱油就叫做“母子酱油”。因为用了去年的“母”和今年的“子”,按照发酵周期来算计话,去年180天,今年又是180天,整整要360天,你说这个酱油晒制工艺繁琐吧,真的是太繁琐了!




酱油其实说是一个微生物发酵过程,是一个生化工程。为什么我们说绍兴能够产好酱油,有好几个原因。


首先,绍兴是鱼米之乡,这里物产丰富,气候适宜,还有绍兴制酱人的那种勤劳、勇敢、智慧。最重要的一点是,绍兴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北纬30度。北纬30度这个地方很微妙,例如,贵州茅台酒产于北纬30度左右,四川的宜宾的五粮液也在北纬30度左右,还有就是剑南春也在北纬30度左右。这里有适当的水份、温度、湿度、空气、微量元素及微生物群候。所以说绍兴它的地理位置好,有适宜的水土及微生物群,天时地利。


到秋天时,酱油晒足180天就成熟了,这个时候就要开始压榨。压榨就是把酱缸里的固体跟液体分开,液体下来就是酱油,固体就是酱渣。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灭菌。灭菌对酱油的储存期有影响,以前我们的传统灭菌方法是加热,升温至80度到82度灭菌。这样的灭菌过程有一个弊端,灭菌之后颜色也深了,因为酱油的氨基酸跟糖分发生迈拉德反应,发生了恶变。




最后还要说到我们酿造的传统晒露酱油,这个酱油风味香浓,加热以后,香的成分很容易挥发,所以香气就降下来了。我们根据这个原理,把工序修改了一下。我们受到了生啤的启发,以前大桶的生啤是用冰保存起来的,因为生啤里有大量的酵母菌。珠江啤酒第一个生产出来的是纯生啤酒,它是从国外进口了高分子膜,把高分子膜的孔径控制在0.256微米,最小的细菌也大于这个体积。所以我们也用这个低温物理方法,让酱油过滤,过滤出来的酱油没有细菌符合国家生产要求。我们的传承跟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传承最经典的工艺,把它保持下来,然后我们要发展现代高科技,把最经典的东西、最好的香味保存下来。


酱油说到这里就是罐装了。酱油是个生化工程,是学到老做到老。像我,到现在还会碰到具体的问题,因为我们是跟微生物打交道,有的东西是看不着摸不着的,各种问题都不一样,所以说这个东西又是个体力劳动又是个技术活。




我们绍兴有句古话,叫“饭焐萝卜靠酱油”,就是绍兴最土的土菜了。我们把萝卜切成长条,煮饭的时候放到饭里煮,煮饭煮好了,这个萝卜也熟了,再把萝卜拿出来,放进酱油吃,这是最原生态的味道。你们现在到绍兴去旅游,农庄里还有饭焐萝卜这道菜。


还有一句老话叫“湖羊尾巴太油蘸”,这是我爷爷跟我说的。他说:小鬼你有没有吃过“湖羊尾巴太油蘸”。湖羊的尾巴很肥,烧好以后,羊的膻味很重,但是酱油一蘸,这个味道确实很好,所以说也是个名菜。这个太油,也是一个酱油的品种。但是它的发酵周期没有像母子酱油360天,它的发酵周期只有180天差不多,它也是用黄豆做好以后出油的。


在绍兴我们还有一个是最经典的小吃——香肠,可能你们到过绍兴,我是在安昌镇,是个旅游小镇,这里有一个腊肠叫安昌的香肠,这个香肠是小有名气的,到这里来旅游的话,要尝一尝。腊肠用高压锅蒸一下,然后切成一片一片的,这个吃起来真的是很香。还有一个绍兴的土菜,也是很早就有的,叫“酱爆螺丝”。“酱爆螺丝”也是一个家常菜,有好的酱油去做“酱爆螺丝”,这个味道是太好了。绍兴有句土话,叫“剁螺丝过酒,强盗吃了不肯走”,就是说,剁掉屁股的螺丝,酱爆爆得好,有黄酒一喝,强盗他都不肯走了。所以说绍兴的菜已经成了一系列的酱油菜。




绍兴人用酱缸形成了绍兴的“三风”。“三风”中第一个就是“酱品的风味”,就是刚才我们说的腊肠、酱鸡、酱鸭、酱瓜等等,这个叫酱品的风味,什么都是酱一酱再吃。第二个就是“酱园风流”,为什么说“酱园风流”呢?因为“无绍不成酱”,所有在外边的酱油厂差不多都有我们绍兴的师傅,所以说绍兴的酱油对全国的影响巨大,所以形成了酱园的风流。第三个就是“酱业人的风格”,吃苦、耐劳、勤劳、勇敢。


今天我还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食品安全的事情,刚才几位都说了食品安全的问题。酱油是千家万户每天都在吃的东西,你们说食品安全是至关重要,我说的是传统酱油风味相当好。如果你们想知道酱油是不是传统的,你就掀开盖子闻一闻,有酱香味很浓的话,差不多就是传统酱油。你们不要被误导,有的人讲零添加,你们一看零添加,好啊,绿色,什么绿色,你要去看一看标签。标签里根据国家的GB7718食品标签,配料当中必须真实反映你这里所有的原料跟食品添加剂,所以说东西好不好你看标签就知道了。产品里面凡是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标签里都写清用了什么食品添加剂。这些食品添加剂都是国家允许使用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产品。我在这里提醒大家一下:不要被零添加迷惑住,要自己看看配料表,这才能真实地反映里边的有效成分的生产原料。


我是浙江省绍兴酱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绍兴的餐桌上,每天都能用到我们生产的酱油,我感到非常荣幸。很高兴今天能与在座各位分享酱油的制作过程和一些小知识,谢谢大家倾听我的分享。


图/食话君的照相机、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