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样的行动是最简单的环保运动?丨食话第71位讲者王婧

2016-08-15 Food Talk 食话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321xnz8vq&width=500&height=375&auto=0
音频版:

(看完演讲有任何问题,可以在文章下直接留言提问,我们会邀请王婧回答)


在过去的六十年中,我们其实已经丢失了全球90%的食物多样性,它被粳米白面,还有各种适于运输的蔬菜水果所替代。就更不要说我们自己的国家,中国用了世界上最多的农药和化肥,我们的农药单位面积使用量是世界的2.5倍,杀虫剂是美国的14.7倍。中国也用了世界上1/3的化肥,相当于印度和美国的总量。更不用说各种食源性的疾病、人畜共患的传染病、还有抗生素的滥用。其实这些事实我可以继续说下去,但是我想从我个人的经历说一下,为什么这一切应该停止了,我们为什么需要一场厨房里面的革命,又有哪些人在哪些地方做了些什么,揭示了食物未来可能的样子。


Food Talker:

王婧,环保NGO组织工作人员,爱下厨的资深吃货。活跃在环保圈和生态农业的前线,深入农田、菜地、超市、菜场调研,写报告。工作的缘故加之本身就是一个资深吃货,对食材格外较真的她,发起了厨房里的保卫战。她认为,食物连接的厨房以外是一个更大的生态系统。



(原文有删节,点击视频观看王婧完整演讲内容。)




这是我在家里面做的一次聚会的菜。我觉得最好吃的是初夏的西红柿,汁液很足,里面是有籽的,特别香甜。主菜是我用湖北房县的花菇炖了一只北京周边生态农场养殖的迷你跑步鸡。逢年过节,或者朋友生日、出差归来,都会成为我在家中私房聚会的理由。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厨子,我是一个很挑剔的吃货。我的朋友和同事现在都特别习惯,就是每当我端上一道菜,他们都会被迫了解这个食材背后的故事,他们还显得挺享受的。


就比如这个西红柿吧,它其实只有夏天才可以吃到,需要130天才能够长成。它经过蜜蜂授粉,所以会有籽。等了一个春天的时间,它真的成熟了,你把它摘下来,然后咬一口,汁液会喷出来,特别有小时候吃到的西红柿的味道。那个时候我妈经常在饭前给我一颗,每次还说我为什么把衣服搞得这么脏。因为它很多汁嘛。




我还很爱烤面包,这些都是我的作品。我之前用的是超市里买的雪白的面包粉。后来有媒体报道说,这些面包粉是通过添加一种叫增筋剂的添加剂做出来的。所以我就开始去北京周边的生态农场寻找,他们有少量种植一些生态的麦子,然后磨成全麦粉。我用这种全麦粉做出的面包分享给我的朋友吃,所有人都说,比外面的好吃多了。我自己也在体会,也明白了为什么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面包是食物的代名词,因为它的麦香味本身是非常动人,非常治愈的。


其实像我这样比较讲究,比较挑剔的吃货现在不在少数。去年我们跟随了一个知名的食物摄影师去拍摄了六个在北京和上海的普通人,以及他们一日三餐的故事。



比如说这个大男孩,他就是一个工作室的录音师,平常对健身特别讲究。



她是前时尚媒体杂志的主编,现在是作家。



这是一个要开养生餐馆的北京土著大男孩。



在上海我们拍了一个刚开公司的80后女CEO。



一个中西合璧的家庭。



她叫可乐妈,她特别厉害,当时她带着他们社区的人抵制了一个工厂的入驻。




我就跟着他们去平常买菜的地方,比如超市、商店,看他们怎么烹饪他们的一日三餐,或者是叫外卖。还跟他们聊平常吃什么、怎么吃,以及对于食品安全这个问题怎么看。


然后我发现这六个人只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每个人都在追求健康和美味。但是这种追求有时候挺无力的。比如说可乐妈,她想为家人找到安心的饭菜,所以她会非常注重食材的品质。她会看进口肉的食物标签,然后会打电话给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去问什么样的标签才是真的进口肉。当她听说她常去的菜市场里的菜有很多农残的时候,她能做的事就是去号召社区里的人,众筹做一个食物检测,但是也不能够天天测呀。


话说回来,为什么我会跟六个人去拍他们的一日三餐,为什么我家大大小小的食材通常都购自北京周边的生态农场或者有机农夫市集,我还会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共同购买,这可能跟我的工作有点关系。




我是王婧,我来自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从2011年开始,我就在做食品与农业的工作。我们的使命和目标是希望推动一种对人和环境都更可持续的农业方式,它应该是对消费者和对农民都有利的。我们的愿景就是让世界上的所有人都能够享有充足、健康、安全的食物。如果那是我们的愿景的话,现在我们还处于一个很基本的起点上。


即便从世界上来看,很多地方的食物都不是充足、健康和安全的。从全球来看,大概有六亿人还处在饥饿的边缘,还有大概1/3的世界人口却已经开始过度肥胖。我们浪费了全世界1/3的粮食,这其中又有1/3是还没有被端上餐桌之前就直接烂在田里的。


在过去的六十年中,我们其实已经丢失了全球90%的食物多样性,它被粳米白面,还有各种适于运输的蔬菜水果所替代。就更不要说我们自己的国家,中国用了世界上最多的农药和化肥,我们的农药单位面积使用量是世界的2.5倍,杀虫剂是美国的14.7倍。中国也用了世界上1/3的化肥,相当于印度和美国的总量。更不用说各种食源性的疾病、人畜共患的传染病、还有抗生素的滥用。其实这些事实我可以继续说下去,但是我想从我个人的经历说一下,为什么这一切应该停止了,我们为什么需要一场厨房里面的革命,又有哪些人在哪些地方做了些什么,揭示了食物未来可能的样子。


在我的相册里,除了那些特别美好的食物图片,更多的是我走在一线去做田间调研调查所拍摄的图片。



这张是我在北京秋季的蔬菜供应地,一个莴笋地旁拍摄的。




这是全国最知名的蔬菜产地:山东寿光的大棚外拍到的一张图。全国大部分城市在冬天时,很有可能吃到这边生产的番茄、黄瓜。这个地方的村镇甚至都是用一种作物的名字来命名的,比如说黄瓜村、辣椒村。


一根黄瓜在这边的生产是怎么样的呢?从播种到收获,我们算了一下,大概需要30多种不同的化学药剂来人为地辅助它。




这是农户在蘸一种药水,为了让它的花不落。还有专门的药水让它变得很直。因为市面上非常喜欢见花带刺,特别直的黄瓜。就在这个大棚的旁边,我碰巧看到了一个废弃的大棚。说是废弃,其实也不过就是农民有大概一两个月的时间没有去管它。一两个月不管,不用农药、化肥、除草剂,不用那些化学的药剂,我们的食物会长成什么样?




我掀开那个大棚的一角,看到的景象就好像外星人用细菌战打败了人类。这说明了什么?里面是已经被各种虫、病菌缠绕着的植物,那些植物全都已经死了。


这让我想到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我们都走向高度的单一化的种植,全面地去依靠这些外部的化肥、农药、杀菌剂,我们的食物就好像一个依靠着生命维持机器在活着的人,一旦把这些机器撤掉,它其实是没有办法生活的。最恐怖的是什么你们知道吗?就是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去种植,等七天的时间再采摘,它的检测结果有96%是合格的。于是很多环保机构、食品安全机构在振臂疾呼现在食品有问题,但是我们的法律说,这个不会对人产生可以察觉的影响。这是基于小白鼠的毒性喂养实验、我们的饮食结构还有中国的农业实践,一个综合的算法算出来的结果。所以很多人听到这个结果就觉得,不超标即安全,反正我们也没有什么选择,还是相信这个好了。其实这是2008年之后很多人对于食品安全的心路历程。


2008年发生了三聚氰胺事件,那个时候人们开始对食品安全有了一个认识,所有人都很担心。在之后的四到五年间,我们经历了食品安全事件的井喷式爆发,从牛奶到生鲜蔬果,到地沟油、假肉,所有人都很愤怒。但那之后,大家对于这些事就疲惫了,觉得这好像是我们有充足食物的代价,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那下面我想分享两个稍微有希望一点、积极一点的例子。




一个是我去年到了广西柳州,广西柳州的农村其实不算是一个非常生态的地方,比不上我们浙江很多的地方。那边到处都是农药和化肥公司的广告牌,推荐他们高效药高效肥但是那不是我的目的地在那里见到了迄今为止我见到过最健康最忙碌也最富有生机的生产地和消费地。它叫秋哥农场,在广西柳州的鹿寨,这个农场养猪养鸡,也种菜。




种的菜每期都不太一样,它会不断地轮换。然后走几步,能看到有一个荷塘,当天看到有农户正在那边挖。这些菜和粮食就会用来喂猪,猪的粪便进入沼气池,沼液用作肥料,沼气可以提供能源。秋哥和秋嫂特别忙,一直在喂动物他们完全不用担心生计,只要管好生产就可以了。


我们在那里吃到了我发誓最好吃的素炒莲藕,当天下午采到的莲藕,只加一点盐。早上我们随便逛一圈,摘了红薯叶,还有芋头里的芯炒来吃。头顶上就是百香果,随便走几步,就能看到野草,把野草挖起来一看,原来是咖喱的原料:南方的姜。他们每周会把菜送到一个班车上,每周两次去提供广西柳州的一家餐厅。




这个餐厅是由一个非常低调的社会企业叫做爱农会来运行的。他们就做两件事,一件事是去支持这些良心种植、永续种植的小农;另一件事情就是默默地去做消费者的味觉恢复教育工作。他会告诉你,我们吃惯的猪肉一直都是瘦肉,但实际上土猪肉很肥,所以要小心去点。吃的红米其实是有点粗粗的,但是食物多样性嘛,你应该多吃一些。




这样的形式,在国际上叫做从农场到餐桌,重新去塑造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重建他们的信任。在纽约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农场餐桌的代表,一餐饭要四百多美金,在这边人均50块钱就能吃得很好了。


第二个故事是我最近去了一趟景迈山,它是古树普洱的来源地。这座山上有布朗族,他们的祖先有一个遗训:如果我留给你金银财宝你会用完的;我留给你牲畜牛马,它们会死的;但是如果我留给你的是茶树和茶种,那子孙后代都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整座山上,虽然有一些采摘过于频繁的问题,但是这些子孙都会乖乖地去种上茶树。所以在这个近乎于原始森林的地方,你能够看到从几年到几千年的茶树。




就像这课古树一样,看不到顶。而且整座山上根本没有裸土,全部都是千百年来的落叶覆盖在土壤上,不缺养分,不需要使用化肥。你会问有虫吗?有虫,有非常多的虫子。但是它已经复杂到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蜘蛛会结网,吃掉有害的虫,还有千百种鸟会去吃掉那些虫子,不会有虫害大爆发。


当然我们没办法再找到第二个、第三个景迈山去保护它和利用它,我们也没有办法将所有的食物流通体系都简化为从农场到餐桌。但是这给了我们非常重要的启示,那就是我们是不是还需要单一化的种植,依靠技术,依靠外部的能源制造农药和化肥,去攫取食物和土地?我觉得这种方式非常累,也非常过时了。因为资源已经不堪重负,我们的环境已经到达了那个界限。而且土地这头和餐桌那头的人都不能很体面地生活。


但是你也会问,我们那么多的人口,如果我们都回到很自然地采集狩猎这样的状态,怎么能够喂得饱那么多的人?你有没有看到过烂在田间的白菜一分钱都没有人要?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地铁里慢慢出现的过度肥胖的人群?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超市里面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那些配料表你读都读不懂?我觉得我们需要问的问题是,我们是否还继续需要那么多便宜的但不健康的食品?


你可能还会问,环保主义者很好啊,生态农业很好啊,原始森林太棒了,但是我买不起。我想问的是大家有没有尝试过寻找周边的生态种养殖的农场,然后试图每个月购买一次去支持那些对于环境更友好的,对于小农更公平的食物呢?如果没有的话,我建议大家去吃一下应季成熟的番茄,或者播下一个种子种下来,然后我们再来讨论下一个问题。


我的工作让我有幸去反思和经历这样的食物变迁,以及大家对于食物的看法。所以我现在看到的确实是越来越多的人,他们在改变、在探索,去重新塑造我们和食物、和自然的关系。所以我们绿色和平的工作也从一开始去振臂疾呼,去揭露问题,变成希望把这些新的农人、新的故事、新的行动,带到大家的视野里,让大家一起加入这场食物的革命。


所以现在我再放一段短视频吧。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321ks0w2u&width=500&height=375&auto=0


是不是很意想不到,其实我们有很多种方式去拥抱食物的未来。最后,我还想分享一个美国有机农夫市集的组织者,一个60多岁的老头,他到北京做分享时候说的一句话。他说他很喜欢组织市集,因为他很喜欢看到消费者和这些农户进行沟通的样子,也很喜欢看到消费者挑选和品尝食物时候的样子。而每次我们很负责任地消费食物,其实都是在对一种不可持续的食物体系说“不”,而对食物本身应该有的价值和它应该有的样子去投上一票。




所以,没有任何一个行动是比食物的选择来加入一场环保运动更简单了。这就是我,一个吃货的故事,一个想要拯救世界的吃货的故事,我也希望和各界的吃货一起来加入这场食物的运动。

 

图丨王婧

责任编辑丨菌菌

食话出品,转载请先至后台询问

欢迎转发分享至朋友圈



CONTACT US

hifoodtalk@qq.com

你有任何问题及合作意向,欢迎给我们写邮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