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eChat ID FoodTalk01 Intro 食话是一个独立的媒体平台。关注食物相关的社会学、科技创新、农业未来、城市发展以及人性思考等更多层面,以多元、开放、包容的心态,努力打造一个充满善意、具有分享特质与诸多协作可能的人文生态圈。非周末晚8点准时推送。微博@食话 (看完演讲有任何问题,可以在文章下直接留言提问,我们会邀请老童回答) 老童,"土著农耕"实践者,大地守护者。收集、保存、分享中国农民自留的原生种子。坚持以"不除草,不打药,不施肥"的自然农耕方式耕作,守护大自然最宝贵的遗产——种子。 (原文有删节,观看老童完整演讲内容,戳视频呀!) 我叫童军,来自张家界,之前在电子行业做了将近20年,08年底,09年初回到张家界。 因为从小在农村长大,一直有一个田园梦,觉得都市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就想着回农村去。回家后一是拥有自己的世外桃源,二是想实践现代化农业。当时甚至有一个梦想:坐在家里动动鼠标,就把田给种了。这样的话,可以让我的乡亲父老们减轻劳动压力,让大家很开心、很轻松地生活。 09年我开始做机械化农业,得到当地农业局的支持。当时我种了大概三、四十亩西红柿,到9月份,西红柿成熟可以销售的时候,我觉得很迷茫,也很纠结。我的地当时亩产量差不多2万斤,果实特别漂亮,很诱人,但就是自己不敢吃,这样的东西怎么能拿去销售呢?那时候我很迷茫,虽然内心很纠结,但最终还是卖了。因为当时投入好几十万,也没有完全倒掉的勇气。虽然卖了,但心里一直挺难受的,因为张家界比较小,很多亲戚、朋友、同学,想起来始终觉得寝食难安。 迷茫中我在网上闲逛的时候,看到一本叫《一根稻草的革命》的电子书,日本福冈正信写的。就接触到了自然农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也慢慢地深入了解。我从第二年开始就转行做自然农法。当时我种了很多辣椒,买了很多辣椒种子育苗,为了提早上市,育的苗比较早。有一天出大太阳忘记把棚子揭开,一棚苗子全部烧死了。我就只能去补种,我跑到张家界的种子商店去买辣椒种。结果一整天我跑遍所有的种子商店,居然买不到辣椒种子,我觉得很奇怪。因为过了种植的季节之后,就不会有人买种子了,这些小店就把种子退回种子公司,由种子公司建专业的种子保存库。然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周边的农户告诉我,他家有个亲戚去年种了很多辣椒,自己留有辣椒种子。联系之后,在他家找到了辣椒种子。然后我拿过来自己去育种,也从此结缘自留种,后续我就一直在当地找老种子。后来我发现,很多交通便利地区的农户都不愿意自己留种了,因为留种比较麻烦,还不易保存。他们宁愿花几块钱去购买种子,而且买的种子产量和品相会更好,而且价格便宜又方便,所以原生种越来越难找了。后来我就扩大寻找面积,到一些交通不方便的、很偏僻的地方去找。 现在大家每天都在吃粮食,人一生每天都在吃很多东西,大家有没有仔细地去想想,我们现在每天吃的粮食,它还叫粮食吗?粮食=良人+良田+良种+良法。粮食是有心人种植的好米,当食物成为利益驱动的商品时,粮食就不存在了,健康也就随之而消逝了。 良种存在两个问题,第一现在的种子特别难找,第二就是种子单一化,现在大家都种杂交种子、转基因种子。比如水稻,我收集的水稻中就有20多个品种,其中有红米、黑米、紫米、黄米、绿米还有白米,这是从颜色区分。它还分粳稻和籼稻。糯米中又有红色的糯米、黑色的糯米、紫色的糯米等等其他颜色的糯米,品种很丰富的。水稻在上世纪40年代时,有4万多种,现在据统计,只有1000多个品种,其中我能找到的,只有二三十个品种。当品种越来越少,品种变得单一,种子数量也越来越少。以前70年代,家家户户都种常规稻,家里谷仓打开全是种子,跟现在完全不一样,现在粮仓里的粮食90%都不能留种。 这是我收集的各种颜色的种子,比如玉米种子,有紫色的、红色的、黄色的、白色的等等各种各样的。比如长豆角,按颜色分有白色的、绿色的、紫色的,它还分为不需要插竹子直接长在地上,也有可以插竹子的。在寻找老种子的过程中,我建了一个QQ群,叫原生种子种子库,现在一群有1000人,已经满了,二群有300多人。我们通过这个QQ群在全国范围内寻找老种子,然后把种子分享出去,相互交换,相互赠送。 种子库有两个特点:一是动态的,二是分散的。 为什么叫动态的呢?现在在斯瓦尔巴,有一个全球性的种子库,在地下几百米深。它把全世界各种各样的物种全部收集起来,等到100年、200年之后,或者发生大型自然灾害的时候,这个种子消失了,还可以再把它拿出来用。种子就是动态性的,因为种子都是有记忆力的。种子每一年在种植的时候,它会对当时种植生长过程中的环境、气侯有记忆性。因为环境在不断变化,特别是近几年,自然环境的变化特别激烈,自然灾害也频频发生,大家设想一下,十年前跟十年后的气侯有没有太大的变化?再延伸到二十年、三十年,气候完全不一样。如果把种子一直存在种子库里,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你觉得它还适应吗?如果它每年都在种植,每年都在不断地在延续的话,它就一定会适应的。每年适应当地的气侯跟环境,它就更有活性,而且它的抗病性、抗虫性、抗逆性更强。 第二个就是分散性。为什么我们要分散性地收集呢?因为自然灾害是不可预料的。比如说今天种子库里30个品种的水稻全在张家界种植,如果今年张家界大面积发生旱灾或水灾,几万亩地就绝收了,这样一来,种子就找不到了。所以种子库一定是有分散性的,把种子分散到全国各地,让大家一起来种植,这样可以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同时它也在不同的环境下种植,也会衍生出一系列更丰富、更好的种子。 对于自留种,大家都有一个误区,觉得自留种很简单嘛,我们每年自己留老种子就是了。但如果随机留种的话,种子会慢慢退化。比如你种的是红米,今年第一年产量等各方面都好,第二年就会有很多白米或黑米。它会自然杂交,还有遗留问题。上一年这块地是种的白米,第二年再种红米的话,第一年遗留在地里的白米种子,它可能就会发芽,跟红米混杂在一起;所以第二年再留种,就会有很多白色或黑色的种子;第三年再去种,就越来越杂,越来越影响它的产量跟品状。所以我们需要有提纯跟复壮的动作,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一个事情。每年我们要人工把表现性状不好的挑选出去,留下最纯的种子。经过这样每年提纯,种子就会越来越纯。另外,种子里有一些可能长势不好的,如果长势不好还要继续留下来做种的话,它会越来越退化,我们就需要一个复壮的动作。复壮就是选种的时候,把长势最好的留下来,长势不好的挑出去。这样每年去挑选,然后你会发觉这个种子的性状就会越来越强壮,长势会越来越好,也就不会有产量下降的问题,还有杂交的问题。 这几年我一直都用自然农法这种方式种植,完全不用任何肥料包括有机肥。我们也不杀虫,不杀虫就意味着生物农药等任何药物我们都不用。第三我们也不除草,包括人工都不除草,所以我们的产量现在是400-500斤每亩。我们也在拿一部分田做试验,其它的种植方式一样,但每一亩田用100-200斤菜枯饼或花生枯,这样产量能达到600-800斤左右。当地有一些农户,他们也拿我的种子去种植,他用农药、化肥等按常规的方式种植,亩产能够达到1000-1300斤。网络有报道,云南有一个楚粳28,它的亩产能够达到1700-1800斤,一样的是自留种。所以只要把提纯和复壮做好,原生种对产量的影响不是太大。 讲到耕作方式,有自然农法、朴门、有机、活力农耕。我们想要把一块土地经营好,实际上没有大家想像的那么简单,它牵涉的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必须对土壤学、遗传学、微生物学、气象学、生物学等多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 种子是自然界最珍贵的生命保障。我们现在还不把种子好好地保护下来的话,二十年、三十年后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子孙,他们吃什么?所以我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能够让大家认识到这个种子的重要性,也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来参与,来帮助我们这个种子的保护工作。 图丨老童 责任编辑丨菌菌 食话出品,转载请先至后台询问 欢迎转发分享至朋友圈 【食话】是自媒体组织"文艺连萌"成员 文艺连萌丨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Reward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