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摘编 | 参与式治理:治道变革的新趋向
参与式治理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并于90年代末期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这一新型治理方式强调公民参与公共事务以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倡导政府与公民社会通过沟通、协商的方式解决公共问题。
PX项目选址、城市垃圾处理、公共设施兴建……传统的治理模式在一些处境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而公民意识的成长也激发出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因此,兼顾民主与治理的参与式治理不失为政府治理创新的一种新尝试。本期推送小编梳理了张紧跟教授关于参与式治理主题的部分学术成果,供读者阅读和思考,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见解或疑问~
作者简介
张紧跟,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港澳与内地合作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1
地方政府创新中的参与式治理趋向:以广州为例(2013)
作者观察到,广州市近年来的地方政府创新呈现出了参与式治理的发展趋向,并归纳出“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的弊端”和“本地公民社会不断发育与成长”这两个方面的动因。体现这一发展趋向的两个较为典型的案例分别是“垃圾处理事件”和“同德围整治”,这两个案例中,问题的解决贯穿着公民社会与政府的沟通、协商与合作。作者认为,参与式治理具有“重塑政府与公众关系”、“改善治理绩效”、“增进彼此的信任与理解”,“公民社会的成长成为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等积极意义。尽管广州市参与式的治理趋向创新初现端倪,但作者指出这样的创新更多地体现为应对风险的“选择性反应”,远未成为“制度化的惯习”,这一创新的发展还有赖于公民社会成长、国家积极回应以及国家与公民的良性互动。
2
从抗争性冲突到参与式治理:广州市垃圾处理的新趋向(2014)作者以“番禺垃圾门”的发展为线索,详细梳理了该事件从“官民对抗”到“官民互动”,最终走向“参与式治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由最初的排斥公民参与,转向主动吸纳公民参与并积极回应公民的诉求,而公民也由最初的抗争性维权斗争,转向协作性政策倡导,这种持续的官民互动最终达成了“双赢的结果”。但作者也看到目前这一创新的治理趋向依旧存在“诸多问题”且“任重道远”,要使参与式治理成为惯习,还需政府彻底打开“对话与协商之门”,“建章立制吸纳有序参与”。
3
参与式治理:地方政府治理体系创新的趋向(2014)作者介绍了参与式治理的缘起、内涵、条件及挑战,最后进行了总结。参与式治理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其背景是“发展中国家分权化与选举民主化治理改革的失败”。总体而言,“参与式治理,是指由地方政府培育的旨在向普通公民开放公共政策过程以解决实际公共管理问题的制度与过程的总和”;作者从“民主化分权”、“商议民主”、“赋权于穷人”和“自治”四个方面具体阐释了参与式治理的内涵。作者认为,要使参与式治理有效运行,必须具备“公民社会要件”和“政治经济要件”两个基本条件;公民社会要件包括“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组织资源”三个方面,政治经济要件就是要“建立充分的激励机制以使地方政府愿意与民众共享公共政策过程”。然而,在发展中国家,参与式治理面临“公民社会要件不足和政治经济要件缺乏”的挑战,在实际运作中也产生了“加剧已有的不平等、导致邻避现象等具体问题”。最后,作者分析了参与式治理的积极意义,对公民而言,参与式治理为普通公众参与政治提供了渠道;对地方政府而言,参与式治理也提高了地方治理的合法性与有效性。
4
从反应式治理到参与式治理:地方政府危机治理转型的趋向(2016)作者主张,地方政府危机治理应从以往的“反应式治理”转向“参与式治理”。作者认为,反应式治理是地方政府在“矛盾与冲突高发的风险社会发展阶段”,由于缺乏“消解不稳定因素的资源和能力”但又必须“直面辖区治理风险”而采取的一种“短期的、权宜的、变通的”治理方式。这种“反应式治理”,虽然能控制事态,达到“灭火”目的,但却具有“反应滞后”、“策略性治理”、“治标而非治本”、“行政资源与政府公信力损耗”等局限性。作者指出,破解反应式治理困局,必须“敬畏民意”,“走向参与式治理”,并进一步从政府和公民社会两个方面提出了推进参与式治理的路径选择。
5
从行政赋权到法律赋权:参与式治理创新及其调适(2016)作者提出,当前参与式的治理创新应作出调适,即从行政赋权转向法律赋权,使之“于法有据”。作者分析了“危机倒逼和主动求变”导致的地方政府参与式治理创新的产生过程,列举了“参与式公共决策”、“参与式预算”、“参与式环境治理”、“参与式政府绩效评估”四种参与式治理创新实践。作者认为,既有的治理创新实践尚属于“行政赋权”的范畴,存在“选择性运用”、“叫好不叫座”、“形式化”和“既难以持续又难以扩散”等方面的问题。作者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内在机理,并进一步认为,要将赋权方式由“行政赋权转向法律赋权”,对“赋权主体”和“赋权内容”进行调适,使参与式治理走向“规范化、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显示,关于参与式治理的文献数量大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1年的1篇增加到2017年的45篇,不过研究的绝对数量不多,而且,从研究内容来看,具有开创性的理论建构不多。这些,都说明参与式治理的研究依旧是一个有待挖掘的领域。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公民社会的成长,参与式的治理方式必将见诸于越来越多的公共管理场景之中。
参考文献
[1]张紧跟.从行政赋权到法律赋权:参与式治理创新及其调适[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6):20-29.
[2]张紧跟.从反应式治理到参与式治理:地方政府危机治理转型的趋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30(05):86-94.
[3]张紧跟.参与式治理:地方政府治理体系创新的趋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28(06):113-123.
[4]张紧跟.从抗争性冲突到参与式治理:广州垃圾处理的新趋向[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04):160-168.
[5]张紧跟.地方政府创新中的参与式治理趋向:以广州为例[J].人文杂志,2013(10):103-112.
本期编辑 / 青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