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弘博推荐】大学博物馆(美术馆)的素养

2015-01-06 顾铮 弘博网


高校博物馆(美术馆),顾名思义就是坐落在高校里的博物馆或美术馆。高校博物馆的定位是服务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但目前在众多高校博物馆中,除了极少数几家在社会上略有名气外,绝大多数不仅公众对它们不了解,甚至连本校学生也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


然而,当我们还在纠结高校博物馆在校内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时,却已经有人在思考“社区教育”这种先进理念了。下面赶紧来听听复旦大学教授、著名艺术评论家——顾铮老师对高校博物馆(美术馆)社区教育的认识吧。


顾铮教授近照


“作为社区公民的大学”在今天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仍然应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作为教育机构的大学,具有社会公共资源的性质,有公开性与开放性的属性。其存在既代表自身的学术追求与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其所在社区的文化与价值观。大学如何具体发挥其对于社区文化的影响,其所拥有的博物馆(美术馆)可以成为一个既特殊又相对有效的途径。


可惜的是,现在的中国大学对于自己所持资源所作的得失判断,只是从自己付出了什么这个角度看,却没有考虑到向社区开放甚至介入社区生活之后,大学自身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办学所需要的智慧、激励与活力。而这种智慧、激励和活力,反过来一定会促进大学本身的积极变化,激活大学文化的多元发展。这是一个共生然后共荣的相互关系。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大学,包括其拥有的重要学术机构,如博物馆(美术馆)等,也已经意识到自身的真正价值所系不仅在于学校、学术本身,也在于其所存身的社区,并且已经展开某种形式的互动。今天的大学如何与所在社区展开互动?这方面我们的经验并不充足。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大学可根据自身条件以及不同地区情况作出不同对应。尤其是大学的博物馆与美术馆,更可为优化大学形象做各种努力。作为大学学术研究与教育之一环的博物馆(美术馆),在按照本校的学科特色、历史传统展开收藏、研究与展示活动的同时,把所在社区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也纳入到工作的视野中来,通过各种方式有计划地开辟展示社区文化与历史的空间,吸引社区公民的到访,共同塑造社区记忆,不失为一个大学反哺所在社区、进而回馈社会的良策。更进一步来说,大学博物馆(美术馆)可以将大学周边的一些老旧建筑转化为展示、保存社区记忆的空间。如此考量,是因为大学肩负有活化社区的责任。博物馆(美术馆)可能以较灵活的方式深入到社区中,把展览、工作坊、讲座等开设到社区建筑中,激活社区对于美术馆以及艺术的认知,同时也激活社区对于自身的认知。同时,这种活化活动,可以在一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区将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与空间活化成结合文物(历史建筑)、艺术与休闲的有机的社区中心,将博物馆(美术馆)的影响发挥到更大、更深远,提升博物馆(美术馆)与社区的粘连度。


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记忆,不能只由空洞的辞藻与干燥的条文所勾勒,而应是由具体而微的记忆所构成。个别的、不同的社区记忆,通过各种方式聚集起来,才能够构成民族的、国家的记忆整体。而这种记忆的收集与积累,包括作为记忆的视觉素材的保存与展示,这就与如何促成社区记忆的生成有关。这种社区记忆的积累、采集、发现与保存,其实同时就与“社区艺术”的发展有关。


大学与所在社区的互动,也是推动大学学术研究发展的一种可能。如果大学所在社区是产业发达地区,大学可以用学术的方式将这些产业、行业的历史记忆作为一种保存与研究的对象。既可以以博物馆学、考古学、人类学的研究方式加以保存与研究,也可以及时跟进博物馆学的处理方式,由此从多方面来促进学术的发展。产业史、产业文化研究、物质文化研究等的兴盛,也许就因为某个社区的历史由存身于这个地区的大学博物馆(美术馆)善加保存了这部分材料而得以展开与延续。


社区记忆的采集、保存与展现,同时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区艺术的发展。从根本意义上说,则促进了社区公民意识的养成。当大学不仅通过学校的课程教学来培养公民,为国养士,而且还能够通过对所在社区历史的活化与现实的介入,来培养学生与社区公民的公民意识,相信这样对于国家与社会的进步会变得更具有现实意义。大学与所在社区通过这种互动方式,相互成为镜鉴,于大学与社区,有百利而决无一害。


北京建国门社区博物馆


公民养成的责任,不仅体现于学科内容、课目编制方面,也体现于大学的师资配置与质量,更进一步则体现为大学用其文化资源而主动积极地与社区分享、努力向社会扩散其影响力,体现大学以何种意愿与能力辐射其“正能量”于社区、于公民身上。比如,如果各大学所在社区的儿童与老人,能够视进入大学拥有的博物馆与美术馆为稀松平常之事,那么,我们可以想见这个大学的形象与口碑该有多么好。而能够享用本社区大学资源的此社区,其社会风气与社区氛围想必也应会具有某种特殊气息。


国际博物馆界已经有“博物馆(美术馆)素养”之说,说的是如何培养市民修得、习得一种利用博物馆(美术馆)设施、判别各种展览的意图与意味,并且最终参与到博物馆(美术馆)的开放性事务中来的能力。如果大学博物馆与美术馆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用力,使得大学与社区的互动更为积极,那么就能够进一步促进大学与社区的发展。在提升学生与市民的“博物馆(美术馆)素养”方面,大学的博物馆(美术馆)大有可为之处。


此外,为推动、促进大学的博物馆(美术馆)的社区责任意识,建议可以由权威机构尝试发布“中国大学博物馆(美术馆)社会责任年度报告”,以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指标进行评分,促成它们的社区意识,提升它们的社区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再扩大到发布“中国博物馆(美术馆)社会责任年度报告”,以此全面推动、促进包括大学博物馆(美术馆)在内的中国博物馆与美术馆与所在社区的良性互动。这个评价对象,首先且当然是以公立大学的美术馆与博物馆为对象,在取得了初步的经验与影响后,逐步扩展到民营大学的博物馆与美术馆。


大学应该在社会公共事务中扮演一个正面的角色。但是,借助什么样的手段、媒介与渠道,如何发出以及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却值得细想。我们需要的是音量正好、而其传播的内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声音,这能够使得大学的价值观因打动人心而无远弗届。如此,大学所拥有的无价、无形的精神财富,有可能及时地成为社区的财富。而大学所拥有的无形财产的增量,也会成为社区、社会与国家的文化增量。


(本文来源于新浪收藏,图片来源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