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博说】博物馆行业离我们的日常关注有多远?
继《胤禛美人图》、《紫禁城祥瑞》、《皇帝的一天》后,故宫再推《《韩熙载夜宴图》app,自9号凌晨一上线就在App Store的显眼位置获得推荐。
小编迫不及待地安装体验。一如既往的精美画面,唯美配乐,仿佛一下置身南唐的旖旎氛围中。刚开始就像一个电影的长镜头,由远及近,慢慢推到那个那个历史场景中,豪门夜宴在眼前铺开,历史细节娓娓道来……
场景设计构思非常巧妙,长按屏幕会进入探索模式,营造一种“秉烛夜游”的氛围,点击的地方会比周围的光线亮,就像是在挑灯阅卷,较明亮的部分会出现历史场景、人物背景、文物知识的解读。
挑灯阅卷的神秘感
最让人拍手称妙的地方在于,随着手指点击,当照亮歌舞伎时,就能看到“汉唐乐府”古典乐舞剧团对画中乐舞片段的再现,安静的画中人变得活色生香。
左图为欣赏场景 右图为再现画中乐舞场景
现代演绎
这款app中有不少视频,有专家讲解知识点的视频,也有现代歌舞剧团演绎画中歌舞的视频;这些既可以在“秉烛夜游“的时候欣赏,也可以在总览模式上选择,对于画作的解读非常详实,同时以有趣的形式引导人们欣赏画作。
总览模式上可以选择视频进行播放
据专业人士分析,这款app从技术实现层面来说难度不高,关键的难度在于以下几方面:设计、美工、专家团队支持、素材采集。整体展示分为了总览,鉴赏和细部图三个层次,如何设计展品的重点展示方法,如何设计不同形式的展示方法,是插入影片还是插入文字都需斟酌设计;整体app风格的美术呈现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包括色调风格、文字的美术风格,长按屏幕的明亮部分抖动都模拟了烛光的效果,美术和设计师紧密配合是这类展示app很重要的一环;专家团队支持和素材采集都是很能体现故宫水准的,对作品细节服饰器具等的准确学术注解,对舞蹈的准确还原,符合时代的音乐配曲,以及对整个绘画作品的详细解读都必然是非常精准的;素材采集也是如此,对原件的高清扫描,使得在放大的时候都能清晰的看到作品细部,这也是软件价值所在。
实事求是的说,故宫出品的这几款app,不论从画面、音效、创意方面都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而且引起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关注,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不言而喻,同时也是博物馆界发挥社会公共文化教育功能的典范。但即使是行业内的典范,放到整个社会的大框架下,所起的社会效应还是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身处文博圈的我们可能觉得周围铺天盖地的都是行业内的信息,可是偶尔跳出这个圈子,发现好多时候我们都是自娱自乐,整个社会对行业的关注似乎非常有限,我们因行业发展上社会头条的机会并不多,大多时候是因其他原因而关注到作为载体的博物馆。相信行业内的人可能都碰到过圈外朋友对于文博行业意义的询问以及困惑。
就以行业领先的故宫来说,自8日下午四点故宫官方微博发布《韩熙载夜宴图》App即将上线预告以来到现在,微博转发量1200多,评论不到200,这比起一般的社会热点新闻上万转发与评论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在app store中,14年6月出品的《紫禁城祥瑞》app好评数134,10月发行的《皇帝的一天》好评数1167,尚且不说一些日常生活实用的热门app,跟同期发行的其他行业性app相比,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优势。而且对于故宫的关注度又有多少是博物馆内涵下所赋予的呢?那么其他省级博物馆、地市级博物馆、专题性博物馆、民营博物馆的情况呢,离民众的日常关注就更远了。再说一个例子,当小编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想去知乎、豆瓣、果壳等网站了解人们对于博物馆的看法(因为考虑到这些网站的活跃用户是愿意“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的人),发现关于博物馆的话题相比于其他而言,数量非常有限,讨论也不深入,难得一见精彩的观点,我不禁感慨这个圈子真的很小、很专……
这里也没有能力去探讨为什么中国目前的社会现实下,文博行业普遍离公众的日常关注比较远,只是想表达,很多时候这个现实似乎也不容易看清。但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愿意也努力去拉近与民众的距离,有了宣传的意识,希望得到不仅仅是行业内,而且是全社会的关注。也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人在响应政策号召之外,自发探索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职能,希望去弘扬博物馆,这些都是行业进步的表现。
希望有一天,我们的移动设备中有博物馆的app常驻,它们能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软件,我们都有自发关注、积极探索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