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弘博推荐】陕西文博事业驶入智慧信息化“高速路”

2015-01-21 弘博网

对话,是我们和祖先一种穿越历史的交流。当古人用钟鼎的铭文记录下国家的沧桑,用精美的壁画描画时代的霓裳,用惟妙惟肖的雕塑传递生活的态度,那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与我们对话。


对话,是一种需要解码的心灵仪式。当我们走进博物馆试图完成一次与历史的对话。那么寻找最完美的对话方式理应是博物馆的命题,而现代的科技给了博物馆寻找新对话方式的可能。


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在全省宣传部长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曾这样说道:“没有文化馆、体育馆、博物馆的城市只能是半个城市概念,不能算完整城市。”那么一个智慧的博物馆,是博物馆的创造性进步,也是智慧城市的象征。

“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这是2013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陕西的智慧博物馆计划正是通过创造性的实践,运用科技力量寻找一种与历史最活色生香的对话形式。这种对话没有障碍,充满时代新意,又无时不在,历史和科技就在这样的对话中完美结合。


不困惑的博物馆


你是不是曾经在偌大的博物馆晕了方向?是不是曾经对着精美文物下一个小纸条的说明困惑不已?是不是对导游的解说还不够心满意足,脑子里十万个为什么始终盘旋?从公元前5世纪,放置着珍贵雕塑作品和战利品的希腊特尔费奥林帕斯神殿,到今天博物馆成为城市文明的象征,它与人们的对话方式几乎没有太多改变。这样的表达在带给人们震撼的同时,也由于信息接收的被动性带着小小的遗憾。


随着RFID技术、云计算、互联网和3G等信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各种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更习惯通过网络获取资讯,这一趋势给信息和数据的管理及传播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同时也为公众和博物馆管理者利用互联网平台,完成与历史新型对话的可能。


国际博物馆协会这样描述现代博物馆界的鲜明特征和最主要的优势:博物馆陈列和保护的人类丰富的遗产与人类的创造力和活力密切相关。


“让科技创造力赋予博物馆全新的表达形式,这是文物大省陕西理应思考的范畴。”陕西文物局局长赵荣用精确的语言定义着智慧博物馆的思路。


于是以信息化为核心,提升博物馆服务能力的智慧行动在陕西悄然开始实施。


不困惑,是智慧博物馆的特点。


走进博物馆,WIFI全覆盖,让你的手机上网流畅快速。通过网络,你的手机、IPAD、上网本等等一切现代化终端可以获得博物馆的全部基本信息。不用东问西问,不用晕头转向。卫生间在哪里?展馆在哪里?解说在哪里?最佳参观路线是什么?一切的一切变得简单而从容。

参观过程更是像游历大百科全书。扫一扫文物旁边的二维码,关于文化遗产海量的信息将在你的手机中出现,哪里挖掘?什么朝代?背后故事?价值几何?一切困惑都会在这里有完美解答。未来你甚至可以通过短信或者微信,现场与专家沟通与业界粉丝聊天,同时发表参观感受……这一切都将逐渐成为参观博物馆的现实。


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罗文利介绍:“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相关技术,观众能够利用自有移动终端或专用导览设备通过发送短信、RFID标签触发、二维码读娶图像检索等方式,主动获取相关文化遗产丰富媒体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访问WAP网站,获得更为深入、广泛的文化遗产信息。这些新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博物馆更好地传播人类优秀文化,深化教育功能,用最现代的方式开启人们对世界的了解。”


不困惑的博物馆,让管理博物馆也变得轻松。通过手机导览服务平台一方面观众可以获得信息,另一方面也为管理者提供游客的各种信息报告:人们喜欢走哪条线路?在哪个展品前停留的时间更长?更需要什么样的服务?等等。这些信息为场馆安排、参观线路优化等决策提供支持,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这样的管理和决策是一个互动、理性和亲和的方式,让智慧博物馆不断提档升级成为可能,让观众更能感受博物馆的人性化服务。


不落幕的博物馆


你会不会在看完博物馆后还意犹未尽?会不会因为错过了某个经典展览而遗憾?会不会对一个博物馆神往已久却总是失之交臂?“以现代方式展示文化遗产:借助新媒体,博物馆很快驶入公众交流与互动的轨道,摆脱了以往古板守旧的形象。”这是国际博物馆协会为博物提出的思路。陕西的智慧博物馆通过虚拟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给予观众一个全新的展示方式。


不落幕,是智慧博物馆的承诺。

在百度输入“数字博物馆”这个词条,除第一个百度百科的名词解释,紧接着的就是陕西数字博物馆。点击进入“WWW.0110M.COM”你会惊叹这个博物馆所能提供给你的一切。进入“虚拟现实馆”,陕西远至绥德县博物馆、安康的红军乡纪念馆,近达陕西历史博物馆、兵马俑博物馆,大小博物馆几乎全在这里。点击心仪的博物馆,你可以看到一个立体的博物馆在这里呈现,博物馆的每个角落,可以随着你鼠标的移动全部呈现,你可以足不出户完成一次博物馆的完美旅程。“数字专题展”,则选择不同专题,提供最多的藏品展示。例如,在蛇年的数字专题展上,你可以看到陕西所有和蛇有关的文物。从唐朝的彩绘蛇陶俑,到汉朝的蛇形带钩,乃至西周的蛇纹短剑,历史上和蛇有关的一切会让你眼花缭乱,许多珍品就是专家也难得一见。“临展与交流展”,则让这些有着时间限定的展览不会再闭幕。来到陕西的展览,你可以在这里看了又看,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相关展览你也可以通过它一览风采。此外精品文物鉴赏,讲坛与讲解,更是将你对祖国文化遗产的喜爱带入一个更专业的领域。这里不论国之重器,还是稀世珍宝,你都可以全方位立体欣赏,也可以了解它背后的故事,更有国内外顶尖专家给你讲授文物知识。


截至2013年底,陕西数字博物馆将实现所有实体博物馆的网上虚拟馆。此外,临时展览和到外省外国的巡展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在数字博物馆进行欣赏游览。一份统计报告这样显示,陕西数字博物馆自2012年8月开馆至今流量已达23.7万人次,浏览比例占到全国同类博物馆的42.11%,是第二名北京数字博物馆的七倍。


当然数字博物馆只是智慧博物馆的一个部分。陕西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贾强处长介绍:“针对我省博物馆事业现状,在已有的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射频标签技术、图像检索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云计算、增强现实等技术,全面整合、有机组织,集成开发博物馆智能管理及应用系统。这个系统将扩展博物馆的外延,公众可以通过它实现泛在化的信息服务。”根据贾处长的描述,智慧博物馆的服务包括文博信息检索,行程规划、实用信息服务以及文博互动社区等内容。


文博信息检索基于垂直搜索技术,打通馆际信息壁垒,实现文博信息互通,使观众自由检索文物的关联信息。实用信息服务,可以面向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的食、注行、游、购、娱需求:怎么去博物馆?周围有什么好吃的?当天天气如何?有什么特别展览?还可以顺便去哪里转转?卖什么样的纪念品?通过它,你可以舒服的安排你的行程。文博互动社区,满足现场观众、在线观众分享知识,交流心得的需求,方便公众交流探讨,促进文博信息在公众之间的相互传播。


国际博协总干事朱利安安弗伦斯曾说:“博物馆坚信自己的存在与行动可以以建设性的方式改变社会,因此,将‘保护’这一传统使命与培育创造力相结合以实现博物馆的更新和观众数量的增长,是博物馆正在追求的变化。”


陕西正在用智慧的博物馆吸引着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


高智商的博物馆


“博物馆是彰显人类历史积淀与深厚文化底蕴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现人文与环境发展物证的重要任务。对藏品科学的管护,保存环境的调控,管理的科学规范,多层次广泛全面的服务整合是智慧博物馆更深层的要求。”赵荣局长对陕西的博物馆科学管理有着更高的要求。

兵马俑脚上戴着利用RFID技术制作的标签

在兵马俑博物馆我们看到,那些千年前的兵俑的管理极为高科技。利用RFID技术,每个兵俑都有自己的标签,这是他们身份的凭证。每一个文物存放位置和状态都能通过它进行实时监测。“事实上我们现在就是在努力实现物联网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通过利用物联网及相关技术提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及科学管理工作水平,目前已完成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了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功能,库房、遗址现场文物的高清图像采集功能,资产及人员行为管理功能,基于多种无线传输技术的观众导览等功能。这也是目前国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物联网两个示范应用之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总工程师周铁说。


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展了专门针对博物馆保存环境的“智能文物微环境实时监测系统”科研课题研究,首次在我省实现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文保领域的应用。该项目成果通过了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

汉阳陵博物馆开发了遗址博物馆“文物保护环境实时监测系统”,这是国内首个针对大遗址建立的实时环境监测网络。实现这些功能首先要为陕西馆藏文物建立庞大的数字库,陕西文物数据库是国家数据库建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6年3月全面启动建设,现已初具规模,目前已完成了全省11万余件馆藏等级文物和36万余件一般文物的数据录入、数据整合。


不难看出,陕西文物的管理已经开始进入全面智能化的时代。


“为更好地保护藏品开展的创新实践:藏品保护设备在不断改进,工作技能在不断提高,博物馆逐渐变为真正的实验室。”这是2013年博物馆日的分主题。


历史厚待于陕西,当陕西的文物人将这些历史记忆放置于博物馆,他们就不断用创新性的努力完成着对文化遗产的承诺。这样的承诺包含着科技的含量,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博物馆不应该是严肃的陈列室,而应该努力通过最新技术的运用成为不受束缚、富有创造力的大讲堂,让历史和现代的人们实现最生动的对话。”赵荣局长的使命感让我们感到了一个个越来越智慧的博物馆向我们打开了感受历史文明的方便之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