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博名家】科技助力文博系列访谈(行业内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最新研发成果展示)
(一)
访谈对象: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 董亚波
背景介绍:
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区域创新联盟(浙江省)(以下简称“区域创新联盟”)是在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政府的领导下,由浙江省文物博物馆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共同建立的区域性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创新战略合作组织。“区域创新联盟”,以浙江大学为牵引并且作为秘书单位提供核心技术支持,有三个技术中心并联合了很多企业做相关产品的研发和生产。2014“博博会”上做了相应展示。
记者:想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区域创新联盟”在2014届“博博会“上的展示。
董教授:我们展示了很多跟博物馆相关的传感器设备。珍贵文物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我们首先做了很多馆藏文物环境监测工作,包括对空气中的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微量污染气体、光照、紫外线等方面。监测之后我们有一个调节工作,比如说通过高显色性光源,可以调节光谱,对文物产生不好影响的光谱可以滤掉,虽然去掉一些光,但还能保持光线照射在文物上,文物看起来跟正常颜色效果几乎是一样的。
高显色性LED光源
采样分析设备
我们和敦煌研究院合作在敦煌莫高窟建立了预防性保护监测预警平台,可以对莫高窟的大环境,以及全部60个开放洞窟进行实时 的环境监测,并对监测结果实时预警。监测预警平台的大屏幕上显示的小绿点表示现在对应洞窟的环境良好。如果洞窟环境质量发生异常变化,就会亮红点,并提示保护人员及时采取措施,例如封闭洞窟、停止游客进入等,来主动调节洞窟环境,防止对壁画和游客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博博会上展示的就是莫高窟的实时数据。整个平台已在莫高窟运行数年。维护成本也不是很高,只需要定时维护传感器、更换电池之类的工作。
莫高窟的监测平台
在浙江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区域创新联盟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建立了浙江省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研究试验基地。基地开展了多源遗址信息感知与耦合实验平台、文物现场抢救性保护与实时信息采集实验平台、多尺度考古发掘信息全方位记录与再现实验平台、复杂文化遗产高保真采集与重建实验平台、预防性保护信息感知实验平台与基于云平台的文物考古保护综合信息资源管理处理分析平台六大研究实验平台的建设。这里展示的是浙江省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研究试验基地的沙盘模型。
多源遗址信息感知与耦合实验平台在地下埋放了金属、玉石等不同类型的文物遗存,开展了一系列的考古物探实验,来研究快速准确的地下文物考古探测方法。在多尺度考古发掘信息全方位记录与再现实验平台中,建立了室外模拟考古探井,开展了潮湿土遗址考古探井的排水保护、实时监测、修复加固研究工作。同时还建立了用于室内考古三维建模的“天眼”系统,在考古套箱清理发掘过程中可以高精度地建立全过程实时的三维模型。在复杂文化遗产高保真采集与重建实验平台中,基于敦煌莫高窟高保真壁画采集的超高分辨率图像数据,建设了一个莫高窟220窟的1:1模拟洞窟,几乎可以让人误以为置身于莫高窟真实的洞窟之中。此外还建设了一个64平米的高分辨率三维巨幕显示系统,具有相当震撼的表现力,未来可以为博物馆提供环幕、球幕等展陈手段的解决方案。
浙江省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研究试验基地沙盘模型
记:这个系统一般是什么规格的博物馆可以承受的呢?
董:现在这个系统的成本比较高,但是可以根据博物馆不同的规模裁剪缩小,成本也就降下来了。之前提到的各种传感器和预防性保护监测系统,可以根据博物馆的规模设计合理的方案。
(二)
访谈对象:
西安元智系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邓宏
相关介绍: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文物局围绕文物保护与利用的重大需求,组织实施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专项行动。西安元智系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评估系统”已通过工信部、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示范项目评审;同时也是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领域物联网建设技术创新联盟”理事单位。
记者:请为我们介绍一下贵公司在工信部、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示范项目“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评估系统”的内容吧。
文物本体的实时监测
实时数据的监测与评估
邓总:我们现在做得这些是文物本体和保存环境实时监测系统,能够自动进行数据采集,实现远程传输,人们不用到现场去取数据,数据可以实时传回,包括文物保存环境、文物本体数据都可以看到。而且这些在户外使用的设备都是防雨、防尘的,日晒雨淋都不怕。
记:成本方便透露一下,大概投入多少呢?
邓:这跟监测量有关系。每种文物需要监测的量是不同的,石刻、壁画等不同文物类型关心的都不同。
记:跟博物馆已有的合作有哪些?
邓:很多了,现有客户5、60家,包括博物馆、遗址区、文化遗产地、发掘现场等等。
记:请问在智慧博物馆方面的工作,目前开展了哪些呢?
邓:我们在室内导览服务,智慧管理及保护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我们自己就有一个数据库,在进行大数据的分析处理。
记:想请您介绍一下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方面的相关工作。
邓: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物联网产生的就是大数据,大数据继而产生了所谓的云平台,就是把数据放到了一个公共托管的 存储空间,这样大家可以进行数据的共享。我们也是构架在一个云平台上,各地的数据都可以看到。比如这是全国馆藏环境监控数据,可以以省为单位对博物馆的监测进行评估,这些实时数据也是实时评估的。
记:想请问一下,在做这些数据采集的时候,是否需要什么资质呢?
邓:国家现在并无资质要求,但我们作为国家文物局和工信部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项目示范企业,已经过专家项目评审。现在国家文物局也是在各馆逐步推行标准化、产业化,这也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在这个行业已经七年了,是最早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之一,七年前这个行业还在形成中。
记:您有没有一个预估,就目前情况看来,全国博物馆的基础数据建设的基本完成大概需要多久?
邓:这跟投入有关。有四千多家博物馆,还有七十多万处遗址点,这个时间真是估不出来。像一些重点文物的监测,比如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只是唐代石刻文物最顶尖的。而光是陕西唐代帝王陵有十八座,这些帝王陵的文物都还没有做完,更不用说其他的了。
记:如果数据建设没有基本完成,那分析和处理是怎样开展的呢?
邓:我举个文物修复的例子。针对个案来讲,一般至少有一年的数据做依据才比较好。文保专家在修复文物的时候,希望有一年以上的各类数据才能制定一个比较理想的修复方案。所以这些分析处理也是逐步进行的。
(三)
访谈对象:
北京天下图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 向宇
相关介绍:
北京天下图数据技术有限公司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共同投资成立的高科技企业,是国内唯一在港股上市的地理信息产业企业。在2014“博博会”上,天下图与中国博物馆协会市场推广与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签订了“永不落幕博博会”项目合作,与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签订了合作协议,希望将专业的测绘技术应用于文物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
弘博网采访天下图向总的情景
记者:2014“博博会”期间天下图有两个签约项目,想请您介绍一下公司打算怎样进军文博领域?
向总:北京天下图数据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基于地理信息、大数据的服务提供商,公司于2013年在香港成功上市。这几年基于三维扫描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我们发现可以把我们很多成功的技术应用在博物馆方面:一是数字文物普查方面。珍贵的文物可以建立它的数据库,对文物资料的存档、修复,都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第二个是在智慧城市、智慧博物馆方面。天下图作为一个搞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公司,希望我们一些先进的技术能在智慧博物馆建设中得到应用和体现。第三是关于中小型的博物馆发展方面。综合性大型博物馆,比如故宫、国博、首博之类,它们的藏品很多,每年参观的观众也很多,经费投入、科技力量支持、从群众到领导的关注度也都很多。但是为数众多的中小型的博物馆要怎么发展?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天下图公司想利用企业的技术力量来扶持、帮助它们,充分发掘利用馆内优秀文化资源,展示给公众,让我们的中小型博物馆也能实现博物馆从收藏、展示到宣传教育再到社会服务的职能。大馆有大馆的风采,小馆有小馆的特色,这就能真正实现“百花齐放”。虽然小馆可能会存在资金不足、地域偏远、藏品少、关注度低等不利条件,但是通过企业把中小型博物馆聚集在一个平台上,给它们做包装、宣传、策划,让中小型馆同样有生命力、有特色、有价值。这就是我们天下图公司试图在博物馆行业做的几件事情。当然,发展中小博物馆的这个平台,是我们近段时期内更希望做得事儿,我觉得这是一件能把我们科技企业跟博物馆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有意义的事情。
天下图在“博博会”上的两项签约
记:您刚才提到了地理信息行业,能不能就您所在的这个行业,谈谈您对地理信息产业和博物馆这两个行业的看法?
向:相比来说,地理信息行业规模比博物馆行业还小,从从业人员、行业规模来说都是如此。但是地理信息行业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它伴随着科技发展,进步非常快,它的技术、装备发展都非常快。随着现在的GPS、信息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地理信息行业的技术往往是紧随着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在发展。但是在博物馆行业,我倒觉得恰好相反,科技在其中的应用并不是日新月异的,也并非应用得非常快、非常广。这是我对两个行业的一个简单的认识。所以说,我也希望把我 们这个行业(地理信息行业)里的一些新的技术跟博物馆行业深厚的文化、内涵、历史积淀,包括挖掘出来的文化价值、历史传承的东西结合起来。希望把地理信息 行业优势的资源跟文博行业比较欠缺的资源,以及文博行业优势的和我们行业不具优势的结合,共同发展的更好。
记:天下图是第几次参加“博博会”呢?本次大会上,您对哪个馆或者说哪个企业的什么展示印象最深刻?
向:我们这是第二次参加“博博会”,上一次是在北京。我觉得这次“博博会”的规模要比以往大,而且还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更加国际化。以往参加的多是国内的博物馆,而本次国外的一些博物馆、参展商,包括一些国际组织、协会,它们也来参加“博博会”了,这是本届的一大亮点。第二个特点就是,本届的论坛、会议搞得非常充实,丰富而且开放,这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思考,对我们的冲击很大。
我个人对国外的一些博物馆和企业印象比较深刻。比如说,加拿大洛德文化资源公司的展区,他们的展示跟我们的就完全不一样,是开放式的,没有像我们这样有隔断、围墙之类的,这跟他们开放的文化是有关系的。通过展会,我们可以看到跟我们不一样的文化,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有一点联想,也许不太恰当,就是觉得我们大家都是修了很多隔断、围墙,是封闭的,就像我们的行业一样;而国外的情况不是这样的。希望我们博物馆行业之间没有围墙,跟别的行业之间也没有围墙。
(四)
访谈对象:
重庆声光电智联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军
背景介绍: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文物局围绕文物保护与利用的重大需求,组织实施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专项行动。重庆声光电智联电子有限公司的可移动文物微环境监测、调控技术已通过工信部、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示范项目评审。
记者:请为我们介绍一下贵公司在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专项行动中的示范项目“博物馆文物展陈防震装置”的情况吧。
李总:我们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文物局共推的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的中标单位,在此背景下,我们承担一些文物预防性保护装备的研发和制作。我们是一个团队,团队里有文物部门的单位,本着制造商加用户的精神,跟用户进行紧密的沟通,按用法的实际需求更好定义产品,比如各种满足文物监测需求的传感器、免补水调湿净化机、防震平台以及系统等。整体上我们体现的是一种产品+服务的精神,这也是现在应对大数据时代的需求,更好的为博物馆服务的需要。我简单介绍几件在2014“博博会”上展示的产品。
在监测单元展示了手持监测器,它可以把空气中的有机挥发物、温湿度、含硫化合物等对文物有损害的气体进行实时分析,分析数据直接进入监测平台,使用简单、智能。关键技术和芯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空气质量传感器的使用非常简易,它能把空气质量分成四级,让博物馆人知道现在文物 保存环境是否安全,其实这样就可以了,操作简易能让博物馆使用得更好。
手持监测器
还有应对我们国家地震高发情况的解决方案,可以保证地震时展出文物的安全性。实际上,地震来了,是下面动、上面不动,这种防震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保证文物不会倒。
防震台
保护文物有一个重要的装备,囊匣,它可以保持文物的环境稳定性。“博博会”上展示的是我们第三代的囊匣,第一代是用马粪纸;第二代是无酸纸,对文物保护有利,而且有吸附作用;第三代是用碳纤维,里面是用无酸纸填充的。除了密封性好、质量轻的特点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里面有传感器,能够感受到温湿度,能开盖、移动报警,未来还会有位置报警,就是说放到哪个位置就固化了,移开位置就会报警。
囊匣
记:李总为我们介绍一下与博物馆联合开发的情况吧。
李:与博物馆的合作非常重要,因为他们既是用户,又是研究机构,合作研发的产品更能适应博物馆的需求。我们和上海博物馆联合开发的产品已经出来了,即将开始运用。目前还有一些工作要做,不同文物的保护机理、保护模型还没有做完。联合开发一般有两种:一是博物馆已有技术的产业化转化,二是联合开发新的产品。博物馆有解决问题的机理、方法和需求,我们有核心的自有技术,包括军用技术、工业技术的转化。
记:想请问随着开发出的产品和技术不断成熟,贵公司主要的用户是什么类型的博物馆呢?
李:我们想利用示范项目,把所有的博物馆以及社会文物保护单位纳入我们的客户范围,对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做出我们的贡献。其实不仅仅是博物馆,而且包括社会文物、家里的收藏都可以运用到。价钱也都不是特别高,是进口的1/3—1/2的价钱。
记:请李总再介绍一下贵公司在大数据建设、分析方面的工作吧。
李: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数据是宝贵的资源,接下来要把文物保护的数据集中起来,主要有两个用处:一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要对博物馆文物保护方面的机理研究提供支撑;二是企业从文物保护的实物提供支撑。比如说一个陶瓷文物的保存环境在厦门这个温湿度可能是最佳,但这个文物到了西北地区,它的保护环境要怎样达到最佳,这些要靠大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大数据是未来“产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重要。这些产品都是基于智能化、傻瓜化还有数据共享来实现。
记:目前数据建设主要是从一个比较高的层面跟文物局合作,想请问具体到某个馆的话,这种合作情况如何呢?是否有阻力?
李:还是会有一些阻力的。不同博物馆的认识程度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大一点的馆认识会清楚一点,会比较愿意合作。小馆对这些不清楚,甚至一些基本概念都不具备。比如对这种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很多馆认识还不足,其实这就像车子一样,平时调整好了、监测好了,寿命就会增加。加强理念的培训是很必要的,原来那种坏了再去修复的理念应当转变为平常注意保养、注意预防的理念。这种理念具备了,再辅助以囊匣、恒温恒湿等技术手段就会在文物保护方面有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