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弘博推荐】如何让博物馆商店成为博物馆里“最后一个展厅”?

2015-02-10 朱凯 弘博网


近日,历时5个多月的南京博物院文化创意衍生产品创意设计大赛落下帷幕,《富春大岭图——画意倒流香炉》、《牛角耳勺》、《十二生肖挂历表》等获奖作品凭借新颖的设计和巧妙的构思迅速走红,引发众多网友追捧。


观众在南博商店内选购商品。记者 崔晓摄

在欧美国家,博物馆商店被称作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在这里,观众对展品的兴趣和认同可以通过文创产品实物化,进而转化为文化消费。过去,国内的博物馆商店由于产品种类单一、功能设计缺少新意,常常是观众“过而不入”的参观盲区。近两年,随着运营理念的转变,博物馆领域的竞争逐渐从比拼文物、展览的“硬实力”,转移到较量文创产品开发的“软实力”。文创产品哪家强,不仅决定着“最后一个展厅”的人气与销量,也为人们了解博物馆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起跑落后 产品单调乏味缺新意—— 个别博物馆商店变“小卖部”

去过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游客,几乎都要逛一逛拥有5000余种文创产品的博物馆商店:翠玉白菜造型的艺术U盘、以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作图案的隔热桌垫、印有《兰亭序》的手机壳……时尚又实用的文物衍生品,几乎成了台北故宫的一块“金字招牌”。

在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方面,北京故宫博物院与上海博物馆起步较早。截至去年8月,故宫博物院研发的文创产品已有6746种,而上博独立设计开发的艺术衍生品更是超过1万种,年销售额近3000万元。相比之下,南京的博物馆商店“起跑”有些落后,除了南博和几家新建博物馆,多数博物馆的商店只能靠文物复仿品和传统纪念品“撑场面”,由于缺少原创产品,一些博物馆商店甚至改头换面成了“小卖部”,只出售旅游纪念品和点心饮料。即便是身为江苏博物馆“龙头老大”的南博,在2013年重新开放前,其博物馆商店的年销售额也仅有一两百万元,不及上博的十分之一,在国内同行里只能排在中游。

如果把标尺投向全球范围,落差会变得更大。2013年,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近2亿元人民币,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更是高达7亿元人民币。2007年9月,伦敦大英博物馆推出“秦始皇·中国兵马俑特展”,当时的借展费用高达30万英镑,外界一度担心这会是桩“亏本买卖”。然而,大英博物馆配合展览推出的兵马俑纪念品大受欢迎,仅此一项收入就轻松赚回了借展费用。

“过去说到博物馆商店无人问津,常常把原因归结为国内观众没有形成参观消费习惯。其实,最大的问题还是博物馆缺少文化产品开发能力,产品缺乏特色,品类单调,观众自然不会买账。”南博副院长王奇志对记者说,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不仅仅是为了追求销售额,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拉近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加深公众对博物馆的文化认同感,“观众带走一件文创产品,就是博物馆文化价值和影响力的一次成功输出。”

南博商店推出的竹林七贤玩偶。记者 冯芃摄

金兽橡皮擦、六朝魔方走红网络—— “呆萌创意”激活库房里的宝贝 发力追赶

文化部发布的《2013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艺术授权品、复制品及衍生品的交易总额超过200亿元。对于拥有馆藏文物这一先天优势的博物馆而言,艺术衍生品开发大有可为。面对这块“大蛋糕”,处在后发位置的南京各博物馆也在奋起直追,用创意设计激活各自库房里的宝贝。

在南博文创衍生产品创意设计大赛中,以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富春大岭图》为原型设计的《画意倒流香炉》获得了二等奖。这件香炉把平面的山水画变成了立体造型,山体平台上可以燃香,香气倒流环绕于山间,营造出山间瀑布一般的空灵意境,把静态的图画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富春山水。

在南博特展馆的博物馆商店内,平时深藏库房、存于展柜的国宝文物,化身为一件件呆萌可爱的创意产品,让人爱不释手。南博“镇院之宝”西汉金兽变身小小橡皮擦,让网友惊呼“原来学习用品也可以这么高大上”;以清宫御制金牌为原型设计的“微服私访”行李牌同样霸气十足,在箱包上挂一块“康熙同款”金牌,绝对能赚足回头率……

在南京,不少博物馆都有了自己的“网红产品”。科举博物馆推出的“盐水鸭别针”,造型是一只刚从卤菜店拎出来的盐水鸭,光是“写实的长相”就足以让观众们会心一笑;六朝博物馆的“六朝魔方”也有着不俗的人气,魔方正方体的6面方格分别印有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要把相同朝代的方格转到同一面,还真要花上不少心思。

记者走访了南京几家博物馆商店后发现,各家销售的文创产品价格都很亲民,多数都在百元以下,而销量最好的产品大多是生活实用品,比如书签、钥匙链、人偶、冰箱贴、开瓶器等。南京一家博物馆负责人告诉记者,文物衍生品的设计开发要注重创意与实用性的结合,向社会生活领域渗透,融入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过去的博物馆商店之所以门庭冷落,问题就在于很多产品都是中看不中用的观赏摆设。如今的文创产品走起了呆萌路线,品类也很实用,很贴合时下年轻人的口味。”

研发生产全靠“外包代工”—— “文物监护人”要有自己的创意力量 发展思考

随着文创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南京一些博物馆商店渐渐有了人气。然而放眼全球,国内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模式还比较单一,从创意设计到制作生产的全过程几乎都要依靠“外包代工”来完成。

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博物馆自主研发,完成创意设计后再授权给厂家制造;另一种是创意招标,由获得授权的设计厂商负责研发、生产的全过程,最后由博物馆贴牌销售,销售收入按约定分成。国外一些运作成熟的博物馆,大都采用“自主+招标”的混合模式,而国内博物馆由于缺少资金和创意设计人才,多是以艺术授权的形式“外包”给设计厂商来研发生产,只有北京故宫、上博等少数几家博物馆拥有自己的创意设计团队。

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博物馆普遍缺少专业的创意设计人才,通过“外包”形式开发文创产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博物馆还是应该学会“两条腿走路”,因为博物馆是文物艺术品的“监护人”,要比专业设计人员更能完整准确地诠释文物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他建议,国内博物馆要调整发展战略,把创意产业作为自身运营的重要支撑,在起步阶段,可以先借助外部力量,比如与知名设计公司合作共同开发,培养设计人才。等到时机成熟,再建立自主研发团队,开发多层次的博物馆文创产品。

作为“最后一个展厅”,博物馆的文创产品还应该注重与展览的结合。比如策划一个大型展览时,可以同步启动配套展品的文创设计开发。这样一来,当观众对某一件展品产生兴趣时,就能在博物馆商店里找到对应的文创产品,从而更好地打通兴趣与消费的转化通道。

(本文内容来自于南京日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弘博网今日资讯:

金沙遗址博物馆首次引进非洲文化专题展

辽宁省博物馆筹备搬迁 新馆面积是现在3倍

为保展品安全 美多家博物馆禁止游客使用自拍棒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