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弘博说】西藏牦牛博物馆诞生记:传奇、坚守与信仰

2015-03-15 曾瓦 弘博网


上周五晚,小编去北京大学听了一个叫做“牦牛走进博物馆“的讲座,结果到了现场,发现这讲座不一般啊,北大的吴校长、文博学院的杭院长、还有好多位博物馆馆长也来听讲座了。本期弘博网想讲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感恩与坚守的传奇故事……
吴雨初
中国西藏牦牛博物馆创意人,筹办人
原北京出版集团的党委书记兼董事长
与牦牛的缘分

1976年至1988年,吴雨初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那曲地区工作,条件十分艰苦。 “有一次下大雪,我们运送着抗灾物资从那曲地区前往县里,中途被困路上,当时局部积雪有4米多。县里知道后,就烙了饼子送过去,先是用车和马匹运送,但失败了;后来用一群牦牛在雪地里蹚出一条路,当时看着牦牛从雪地里走了过来,好多人一边吃饼一边哭,牦牛救了我们的命!在最艰难的情况下,它们坚韧地完成了使命。”这次与牦牛相关、终生难忘的经历,让吴雨初认为牦牛是通人性的。
“牦牛博物馆”创意的缘起

创建牦牛博物馆的想法始于2010年北京的一个冬夜。那年冬天,他做了一个奇异的梦,梦里的他第一次把牦牛和博物馆联系在一起,正是从那天起,他开始有了建设牦牛博物馆的想法。在他看来,这与其说是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不如说这是多年来对牦牛的深沉感情。
北京方面的支持

2011年,吴雨初开始筹划建立牦牛博物馆。为了纪念2011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当时市委市政府决定划拨5亿元(实际为7.35亿元)为西藏拉萨市建一个文化体育中心。(时任书记)刘淇和(现任书记)郭金龙在听到牦牛博物馆这一创意后,决定把它放在文化体育中心这个大项目里。得到北京市的同意后,他辞去当时北京出版集团的党委书记兼董事长职务,一心投入牦牛博物馆的筹建工作,随即踏上援藏之路,并担任北京市对口支援拉萨指挥部副总指挥。
追寻牦牛的万里旅程

有了援藏资金和项目的支持,吴雨初踏上“寻牛”之路。1年多时间里,他行程2万公里,几乎走遍藏区,收集2000多件藏品。他讲了几件藏族同胞支持的事儿:“特别令人欣慰的是,得到了藏族群众高度认可。一个藏北的牧民听说我要做牦牛博物馆,就发动家人几个月编制藏族帐篷,并开了三天的车把帐篷送到了拉萨。还有一个牧民,特别了解建牦牛博物馆需要什么资料,他就开着自己的皮卡车,花了两天的时间,从那曲拉来了一车东西,什么牦牛皮艇、酥油桶啊。我当时想给他们钱,但是他们说不要,后来说付他们的来往油钱,也说不要。”他还讲到,甘肃省博物馆有一个青铜牦牛,是国宝级文物,基本上是没有可能做复制品的,也是在种种机缘巧合下有了一件复制品。餐馆老板捐赠了一个野牦牛头骨架,本来以为只有几千年,后来北大用最先进的仪器测,发现是距今4万5千年的化石,成为最早的牦牛实物资料。
藏品,博物馆的灵魂

西藏牦牛博物馆的藏品有40%是捐赠所得,捐赠者有藏民、有汉族同胞,也有尼泊尔籍等海外朋友,专家和企业也都是尽心提供帮助, 吴馆长自己也说,要感谢的人太多了。
“高原之舟”
牦牛

牦牛主要产于中国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有着“高原之舟”之称。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他们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烧牦牛粪,用牦牛皮做衣服或帐篷。牦牛对于藏族人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而长期生活和工作在青藏高原北部高寒的那曲地区的经历,让吴雨初对牦牛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精神层面上的理解。他自称老牦牛,藏语就是“亚格博”,其微博账号“亚格博”在新浪微博上拥有近90万的关注量。在他看来,牦牛的品性可以用“憨厚、忠诚、悲悯、坚韧、勇悍、尽命”十二个字来形容。他说牦牛是通人性的。


西藏牦牛博物馆
2014年5月18日开始试运行
拉萨市柳梧新区
展厅布置
牦牛馆展厅分别从感恩牦牛、探秘牦牛、相伴牦牛、灵美牦牛等四个方面来展示牦牛文化的深刻内涵,并讲述为何“藏族驯化了牦牛,牦牛养育了藏族”以及为何“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族”。
西藏牦牛博物馆
展厅掠影

博物馆筹办人吴雨初
理念
“保存牦牛文化物证,展示其千百年来所承载的民族历史文化。”
“一般人认为西藏文化就是宗教文化,宗教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远远不是全部。畜牧文化和游牧文化是西藏文化中非常有特点的一部分,而做牦牛博物馆其实就在保存畜牧文化。”
“牦牛博物馆不单纯是动物博物馆,而是一座以牦牛为载体的藏文化博物馆。”
西藏牦牛博物馆
期望
希望能把牦牛博物馆打造成让世界了解西藏的平台和窗口。“第一要立足西藏,让西藏人民把这个博物馆当成自己的博物馆,经常来看看,作为他们的学习和交流的场所。第二,我希望国内的人民更多地了解西藏。第三,要走向国际,正确地告诉世界西藏是怎样的西藏,西藏人民是怎样的人民。希望他们通过牦牛来了解西藏,了解西藏人民。”
西藏牦牛博物馆
地位
作为北京市对口支援拉萨市的一项重要文化创意,世界第一座以牦牛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建成,成为藏文化保护地的标志性工程
西藏牦牛博物馆
社会评论
媒体:牦牛在藏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为牦牛建造一座博物馆是从来没有过的。对某些人而言,援藏也许就是给藏区同胞修建漂亮的房子,提供更多的物质便利,但在关注他们的物质需求的同时,提炼出一种能共同守望的精神符号,不仅能够很好地继承和发扬藏族文化,也能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
学者:

“这让我们思考建博物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怎样对待地球生一起生存的同伴?还应该有其他动物的博物馆。马、猪等都对人类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的坚守令人感动。”


“支援,更是对西藏文化保护的支持。”
弘博评
小编一直觉得“感动”这种情感经历很奇妙,它所带来的情感体验特别值得反复回味,但是越长大越觉得难以充分享受“感动”的滋味,倒不是变冷漠了,似乎是看得多了,见识广了,少了一份赤诚之心,反而难以纯粹的看一件事儿,这点让我很忧桑,好担心会失去“感动”的能力。但很庆幸,这个故事感动了我,每个人可能感动的点不太一样,我最感动的地方在于藏民们对于博物馆朴实虔诚的支持,以及在整个筹建过程中人们自发的善意与热情,我相信每个人心底美好的东西是可以被激发的。讲台上一个多小时的讲述,怎么可能道清四年多的艰苦与纠结,当曾经的痛苦云淡风轻的讲出来的时候,是最能打动我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筹建过程中一次次不可能的事儿变为可能,吴馆长说了一句话,原话我忘了,大意是做好事儿,天亦助之。
文章图片和部分资料来源于新华网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西藏牦牛博物馆吴雨初馆长的微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