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到这样的宣传语或新闻稿,我心里都在想,你怎么就确定我愿意被教育、被提高呢?
博物馆的活动既是博物馆宣传的主要对象,同时又是提高博物馆的知晓率、宣传博物馆本身的一种重要方式。博物馆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展览,每次展览都是很好的宣传机会。在馆内的宣传包括印发宣传册、宣传单,这些可以放在展厅供参观者自行取用。讲解员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是沟通观众与藏品的直接渠道。目前博物馆的布展工作尚不足以让大多数观众真正看懂展览,这就需要讲解员的引导。我觉得讲解员是博物馆“口碑营销”的一种重要方式,讲解工作水平的高低会作为观众评价一座博物馆的一项指标,经常会听到一种口耳相传“xx博物馆的xx讲解员讲得很好,听着特别有趣”。馆内开展的讲座活动也会吸引讲座爱好者,相关领域感兴趣的人会因讲座而来到馆内。
博物馆对外进行推广工作,包括深入到学校、社区等主动上门宣传推广。大多数博物馆都有自己的网站,近年来也都开始新媒体运营。这种宣传有的馆做得很好,与粉丝充分互动,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而也有不少网站基本处于死亡或停滞的状态,有很多会发布一些与馆无关的廉价鸡汤,实在是浪费了大好的宣传资源。
宣传是讲究策略的,把握宣传规律才能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宣传是有针对性的,所以应当划分宣传对象,针对不同群体不同特点,采用不同方法和风格。针对孩子和针对成人的宣传方式肯定不相同。国外儿童友好型博物馆的宣传册是为孩子量身打造的,但是也有针对家长的,只不过他设计的角度是引导家长如何教授孩子相关方面的知识。媒体会研究什么时段发布什么新闻最合适,新闻如何制作标题最容易引起关注,内容撰写方面有什么策略,博物馆的宣传完全可以借鉴这些成果。掌握了传播规律,才能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比如一个新展的宣传,在开展之前就已经开始造势,可以推送展览主题相关知识,先让观众对这个主题要一定了解兴趣;随着展期的临近,就应当推送一些展览讯息、包括布展幕后花絮之类的,其实观众也会好奇一个展览是如何诞生的;等展览开始后,再做言之有物又富有煽动性的报道,深入、详细但有策略性的展示给观众看,展览里面都有什么,但要卖关子,最有趣的要提到又不能全说,否则观众也会觉得,“哦,不过如此,不用去现场看了”;展览快结束的时候,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多点互动,最后吸引人们去现场看展;而展览结束了,宣传工作并没有结束,这个时候要照顾到那些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来到现场,但却一直很关注展览的人们,这时候应该有一个系统、全面的展览解读或者专题报道。以后如果有同类展览,还可以再做一些对比或报道。宣传推广其实是一个不断跟进的过程,是一件持久的事儿。
目前博物馆的宣传互动很少,除了现场的观众留言簿外,还应该多提供一些可以得到反馈的方式,比如利用新媒体开展调查、投票、征集意见等等。传播不是一次性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让受众有参与感的传播一定是效果最好的。而且互动可以作为一种不断的检测手段,成为以后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线上与线下活动的结合,也是符合整个互联网发展趋势的方法。比如在网络上开展一些活动,其中设置要到博物馆实地的环节,这也是一种有效宣传。
宣传方式有很多种,但据我观察,博物馆的宣传方式大同小异。主要有通过电视、报纸、电台、网络等媒体或载体开展的直接宣传。有一两次偶然在地铁、公交的灯箱上见到过博物馆新展的宣传,觉得有点小激动呢。电影市场很活跃,博物馆与电影的结合,往往会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实现双赢。在卢浮宫拍摄过《达芬奇密码》《卢浮魅影》,在圣彼得堡冬宫拍摄的《俄罗斯方舟》,台北故宫博物院作为电影《经过》的出品方也有不少实地拍摄。当年在馆址拍摄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国际电影节上的获奖,就使得祁县民俗博物馆从此名声大振。当然,让电影市场注意到博物馆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儿。我想说的是,博物馆虽然很难有电影那样的宣传经费和资本,但是可以借鉴电影的宣传的方式,与热点、流行文化接触,生发出更多精彩。这不会拉低博物馆的“身段”,时间线拉长,你怎知今天的流行文化、通俗文化不会变成“经典”呢?前不久,好莱坞电影《博物馆奇妙3》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开新闻发布会,上千人夜游自然博物馆,这对博物馆而言,是绝佳的宣传。与电影、文学,甚至娱乐业的接触,甚至利用明星效应都是博物馆可以适当采用的宣传方式。当然,这些都需要上级主管单位的批准允许,是在确保文物安全、博物馆正常秩序的情况下才能开展的。此外博物馆要借助媒体,与媒体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甚至合作关系,与媒体共同开展活动,利用媒体的特点和优势(比如对传播效果规律的掌握等等)宣传博物馆。我不觉得这些宣传都是大馆才能做得,小馆也可以找准自己的特色,精心打造,结合社会热点宣传自己。没有经费和机缘与电影、娱乐接触,可以与网络文学、动漫等通俗、热门的文化元素结合。许可范围内,创新的方式是可以非常多样的。
总之,小编觉得博物馆的宣传推广还是应该更“实”一些,一些不痛不痒、不能打动人的宣传报道并不是真正的宣传,而模式化的活动和宣传只会让博物馆显得缺少“势能”,不断出新招,让人眼前一亮,才符合“眼球经济”时代的趣旨追求。从事博物馆宣传工作的人,不妨研究研究传播学,琢磨琢磨不同行业领域的成功营销案例。同时转变观念,立意更高一点,博物馆不仅仅是发布消息,让人知道博物馆要做什么、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去“营销”博物馆,塑造一种社会形象,让更多的人真正喜欢上博物馆,这样才能帮助博物馆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回复“弘博说”,查看往期精彩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