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弘博名家】“权力与信仰”良渚遗址群北大特展策展人专访——学术性展览也可以很热闹

2015-04-18 弘博网


日,江湖传闻有一个让“五大文明扫地僧都来看得牛展”,你听说了吗?没错,是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权力与信仰”良渚遗址群考古特展,但你可知它究竟有何说道呢?

本期弘博网邀请到布展方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秦岭老师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方向明老师为我们深入解读这个展览,看看展览是如何通过情景复原实现墓葬下葬与发掘过程的时空转化,整墓展出有何用意,学术展、考古展是如何变出花儿的,一起来感受热闹之外有门道的展陈设计,同时也引起我们思考高校博物馆的定位和发展之道。

秦岭老师

方向明老师

一个有学术成果展示的展览
记者:想请问两位老师在开始做展览的时候是有怎样的考虑和打算?
方向明:关于良渚,已经做过很多展览,包括国家博物馆也曾举办过“良渚文化精品展”。我们也在考虑这次在北大展出要做成什么形式,用什么视角来表达。排除了已经做过的“精品展”的形式,这次展览我们想要做一些尝试。
就遗址群本身而言,通过之前和近几年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我们对良渚文化社会组织的基本结构有了大体的了解。基于06-07年良渚古城的新发现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注意到了一些现象,即在整个环太湖地区,在将近一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组织结构相当的稳定,没有波澜起伏的变化。
进一步探究原因,发现有序的稳定等级决定了稳定的社会,等级背后是某种意识形态或者说信仰在支撑。文明兴起,表象上是权力的形成和凝聚,但凝聚的背后肯定是有一个统一的或者说是大家都认同的意识形态或信仰在支撑着的。如果把整个良渚古城当做一种表象或现象的话,那么"玉"就是这样一个内在的支撑因素。良渚这样的文明模式,它没有被后世所继承,它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这跟它为什么在那个地方兴起的动因有关,也为什么会在那个地方兴起有关。
秦岭:良渚展在全世界很多国家都举办过。这批玉器,特别是反山、瑶山这批精美玉器,在大英博物馆、美国的几家重要博物馆都展过,10年前,良渚文化发现70周年时国家博物馆也做过精品展。那我们在策展的时候就会考虑,如何办出特色?—— 一般博物馆的展览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挑出精品,做精品展;一种是把整个考古学文化作成一个整体的展。如果我们做精品展,各方面都没法与国博等大博物馆比。如果不是精品展,另外一种展法,就是方方面面都说到,吃什么、用什么,一步一步说,我们也做不过借展给我们的良渚博物院、杭州余杭博物馆,如果大家想对这个文化、重要遗址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最合适的是去看当地的遗址博物馆。遗址博物馆的展陈方式是会把整个遗址的发掘经过、学术研究史、整个考古的背景都说得很清楚,他们会从生业经济、手工业经济一步步说起,最后说到精品。而如果我们再这样展的话就变成他们的缩小版了,就成了把人家一个馆的内容的一块块缩在北大的博物馆了。所以这两种方案都不行。
另一个考虑,这次展览的合作单位不仅是博物馆,主要还是两家研究机构,我们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当然在展品的选择上,我们考虑到要有精品有亮点,也借助了良渚博物院、杭州市余杭博物馆的资源和力量。刚才方老师也讲到了,我们在学术上对良渚是有一些认识的,那我们就考虑着把这些研究成果展示出来
我赞同现在我们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杭侃院长所讲的关于高校博物馆展览的尝试,他原来在上海博物馆工作了十几年,他提倡在高校博物馆里,学生的一篇论文可以办成一个展,老师一个研究项目也可以办一个展览,展览应该是有学术目标和学术成果在其中的。我们就是尝试做一个这样的展览。虽然还是围绕着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文物,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也被反复讨论过,但我们的视角是把它们当成一个个研究问题来展示。做的小,可以是学生的一篇好文章;做得大,就是一个课题。我们原来的“秦与戎:秦文化与西戎文化十年考古成果展”也是这样,是由一个课题做出来的展览。高校的博物馆不光是有外来观众看,北大的学生上课也是可以直接来展厅,它本身也是课堂教学的现场,有教室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布展上也会考虑到教学科研的需求。
门道——以考古的思路和视角来展示
:想请两位老师谈谈设计展览的思路和理念。
:展览的开始是“王的葬礼”,展示了反山M20,这其实是一个引子。通过对一座王墓的展示,我们把权力的展现,权力与性别的关系,权力与资源的关系以及整个信仰习惯做了些阐释,阐释的最大意义在于展示良渚在当时文明起源过程当中的独特性。
:考古的展览就是要做到内行看热闹,外行看门道。光热闹,有专业背景的人来看就觉得没有意义,也学不到东西。我们是从考古的角度做展陈设计的。展览开头展示的反山M20,方老师说第一部分“王的葬礼”只是个引子,其实这是谦虚。实际上之前从来没有这么展览过,这次是把墓里所有的文物,不管多破的器物、多腐朽的东西,包括保存状况不好的,或者一般认为够不上精品的,也包括没有级别的文物,全部都做一个展示。以完全平等的态度来看所有的这些文物,这是考古人看随葬品的态度。对我们来说,所有发掘品提供的信息是一样的,保存完好的提供了信息,保存不够好的也同样包含了很多信息,所以对反山M20的展示就是以一个考古的视角。
反山M20墓坑展示

相应位置的随葬品全部展示

还是在这个展厅,器物摆放位置上也有很多设计在里面。观众可能会注意到,墓坑的位置上面贴了正北的方向,因为墓坑是有方向的,但我们展厅没法摆放正南北方向,所以我们标出来了,希望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墓坑背后通柜里的随葬品是完全对应其在墓坑里的位置的。墓坑里靠近脚端的是璧、钺等器物叠着杂在一起,展柜里在相同位置把它们都展示出来了;墓坑头端位置,虽然看到的东西不多,但每一件都是身份标志物,对应位置的展柜里看到的也是这几件。这样的设计,可以给不同的人看不同层次信息。
遗址分布

后面“权力”部分的展示也是这样,有很多精心设计的点。展示等级,基本上是挑了遗址群里每个能采集到这种高等级墓葬线索的地方,内行人一看这几件东西,就能明白其中意图。看热闹的观众朋友也会发现这几件东西跟前面厅里展得东西很像,能意识到这几件东西都是王才能有的。但是考古人会看这几件东西是哪里出得,旁边就有个地图,他就可以从这里做聚落方面的研究。第二等级的墓葬也展示了一堆石钺,但跟前面的石钺摆法不一样,是按材质摆的。一个墓里有三十多件石钺,但石材是不一样的,出土时是按顺序编号,这是发掘过程的编号系统;展厅里把它们重新摆放,观众就能清晰的看出来有几类,这对于研究石材、产地的研究者以及研究专业化生产相关的研究者而言,这就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和研究机会。

热闹——精美的器物,精心的布置
记者:请问在展陈方式上,是怎么考虑的?
:在展陈方式上,我们是有特点的。我们做出来的喷绘图片都很大,馆里的很多同事也开玩笑说“这是个喷绘图片展啊”,他们会担心我把很多图片做得很大,是否会喧宾夺主。其实如果展品的体量很大,是不会用这种方式的,因为玉器很小,我们博物馆也不具备专业展示玉器的条件,打光等方面也都不是很完美,所以有一些应该看到的细节看不到。我们想要通过照片把其中的一些细部放大,但这只是其中一个很基本的方面,我们还想在视觉上有一个冲击感,这样观众不仅能看到玉器,也能看到其中很多小的纹饰、细部的特征。图片上的纹饰非常好看,但是一看展柜才发现,原来那个器物这么小啊。图片中还有一部分是关于制作方式的。后面我们也展示了方老师等人发掘的塘山制玉作坊,观众有了之前、直观的视觉冲击以后,可以到这一部分找答案。
反山M20墓坑展示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想给人一个视觉冲击。这个墓坑是按1:1的尺寸来做的,就是当时发掘的四米长、两米宽的尺寸。
图片配合器物展示

图板展示

这种设计其实也对观者提出较高诉求,在博物馆看到的文物与下葬时的器物虽然是同一个事物,但你看到的和古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古人有他的背景来看这些东西,把器物都扔在墓葬中,当时的人也不想看清每一件,只要扔进去就好;我们看到的是展柜里一件件摆着的,像超市的货架,每件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种观感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尝试用这种展陈方式把不同时空下对古物的认识传达给观众。


还有比如说其中一个展柜,全都是精美的玉器,但是旁边摆了两件破陶器,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整墓展出,没有少一件文物。到了“权力与空间”这部分,展出了非常漂亮的刻纹陶片,非常精致,如果是做相关方面研究的人,就会觉察到讨论生和死的空间是不一样的:死者的空间强调的是什么,是方老师说得那套玉器,是权力;生者的空间,不管什么等级的人,他的生活都是非常精致的,我们是有这个设计在里面的。
刻纹陶片

方老师:学术性的展览,就相当于一篇文章或一个课题。第一展厅“王的葬礼”就是情景再现,后面的几个展厅都是在讲故事,这也是不同于精品展的地方。精品展具有金石学风格,我们是有很多设计在其中的,需要通过我们的解说词或者说明牌,慢慢去体会。
说明牌上蕴含丰富的信息

时间:2015年4月5日—6月20日
地点: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浙江省文物局、余杭区人民政府、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承办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博物院、杭州市余杭博物馆、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承办
最大亮点:
良渚贵族墓葬首次整墓展出,塘山制玉作坊遗址也是首次公开展览。共展出良渚文化精品文物近500件,半数展品是首次公开展出。结合此次展览,北京大学还举办了“早期文明的对话:世界主要文明起源中心的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对两河流域、古埃及、印度河流域、中国、玛雅5个早期文明有深入研究的顶级考古学家参加。
背景资料:

良渚文明:距今约5300-4300年,大体与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处于同一时代。良渚文化所创造的玉礼器系统可以成为中国5000年文明形象的代表。


良渚文化发现于1936年,先后发现多处遗址,2006年以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余杭良渚遗址群内发现发掘出面积巨大的良渚古城,研究发现良渚古城由内而外有宫殿区、城墙、外郭,是中国以及世界同时期最大的古城遗址之一。除了城之外还有大型水利系统、祭坛和权贵墓地等,遗址群总面积达110平方公里。
在瑶山、反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玉器,研究发现良渚人创造了一套以琮、璧、钺、冠状饰、三叉形器、璜、锥形器为代表的玉礼器系统,同时在许多礼器上雕刻有神徽图案。良渚玉器数量非常丰富,但是上面的图形题材却非常少,仅有神人、神兽、神人兽面等几种形象,其中神人和兽面纹最常见,许多玉器上,神人兽面纹神合为一体。从玉器纹饰题材的种类和使用频率、纹饰与器类关系,以及纹饰组合等多方面考察结果发现,神人和兽面纹是良渚人信仰系统中的主体,也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膜拜对象。
展品欣赏:
玉龟
锥形器
玉琮
展厅掠影:
本文内容为弘博网独家报道,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或者回复“弘博名家”,查看往期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