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弘博头条】盗墓笔记VS真实考古 网剧里都是骗人的?
何佳介绍,到目前为止,全国的考古工作发掘过的墓葬里面,还没有发现有不明生物的,也没有发现过影视剧里经常出现的墓室机关。但有一种流沙墓是存在的,其目的是用来防盗。不过考古和盗墓不同,不是挖洞下去,而是从顶部把墓室全部揭开,以便看清墓葬的全貌,所以即使是某些墓葬内部有一些防盗的设计,也不会对考古人员造成伤害。
其实,在遗址或墓葬的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遇到的最危险的事情是垮塌。通常,比较深的遗址距离地表大概有七八米,墓葬还要更深一些,能达到十几二十米,所以当遇到长期干旱或者下雨的天气,坑洞两边的土就会发生松动,造成垮塌。其次就是有害气体对考古人员身体的侵害,尤其是在发掘古代墓葬的时候,因为墓葬是长期密闭的空间,会形成沼气、甲烷之类的有害气体,造成呼吸困难,严重一点的还会发生中毒现象。不过,何佳介绍说,由于现代考古发掘工作主要采取的是把墓葬从顶部完全揭开的方式,有害气体很容易散开,所以这种危险发生的几率很小。
小编在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的宁乡罗家冲遗址公众考古活动现场,看到了传说中的洛阳铲,它是一把半圆柱形的铁铲,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可打入地下十几米,提起时可将地下的泥土带出,考古人员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就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
在考古调查过程中,洛阳铲不仅能探测出墓葬的所在,还能确定其他类型遗址,如建筑遗址、聚落遗址等,并通过密集打探,大致确定遗迹的分布范围和深度。众所周知的秦始皇陵园范围就是利用洛阳铲探测出来的。
不过,洛阳铲的发明者还真是盗墓贼。相传,民国时期,洛阳邙山马坡村有个盗墓贼叫李鸭子。一次,李鸭子去临近的孟津县赶集时看到路边的人用一种头部为筒状的短柄铁铲挖洞。铁铲插入土中,一下便可深入其中,拔出来时,铲头中带上不少泥土。这个场景给李鸭子以极大触动。作为一个盗墓者,如何寻找墓葬地的难题一直困扰着他,而这把简单的铁铲却将这个难题迎刃而解:通过观察铲头带出的土质土色,就能判断该处是否有墓葬。于是,李鸭子便打造了一把筒状铁铲,运用在盗墓过程中,从此盗墓成功率大增,洛阳地区的盗墓活动自此便更加猖獗,这种新兴的盗墓利器也被称作“洛阳铲”。
何佳介绍,考古工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调查、勘探和发掘。调查主要是确认古代遗址的存在;勘探主要是为了掌握遗址的基本情况,包括遗址范围、具体分布、埋藏深度、功能分区(哪里是房子,哪里是墓葬,哪里是作坊)等;但并不是所有经过调查勘探之后确认了的遗址都会进行发掘。
每年全国近千项考古发掘,大约只有不到十分之一为学术性的主动发掘,其他均为被动的抢救性发掘。抢救性发掘一般是由于城市建设的原因,不得不对遗址进行清理,目前长沙的考古发掘工作,绝大部分都是属于此类,前期工程建设发现冰山一角,考古部门再及时介入全面发掘。
“考古界一般是主张‘遗址不挖’。”何佳说,“古代的东西埋在地下,是最好的保护方法。任何一次考古发掘都是对文物的一次破坏,哪怕你做得再好。”
在他们看来,考古其实也是很普通的工作,之所以让大家产生“神秘感”,除了影视文学作品的渲染之外,考古界专注于“埋头做事”的风格在某种意义上是“自己做自己的”,与公众之间缺乏交流。因此,近年来考古界提出“公众考古”,在不影响正常考古发掘的前提下,邀请公众走进考古工地,亲身体验一把发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