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弘博聚焦】博物馆如何策划“小小讲解员”活动

2015-08-07 女人茶 弘博网


编者按
前一段时间,博物馆“小小讲解员”活动相关话题在文博圈中引发了不小的争论。最近,知名博主@女人茶发表文章《博物馆如何策划“小小讲解员”活动》,该文从小小讲解员活动具体策划思路着眼,为该活动提供了具体实践建议。


“博物馆教育——博物馆致力于与公众分享知识。”——美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管理丛书之《博物馆教育与学习》

1
“小小讲解员”的定位——博物馆向公众有针对性提供的一个体验项目
教育,是博物馆职能的重要组成之一。“从幼儿园教育到中学教育再到成人教育,博物馆能为各个年龄段的人提供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同前)。虽然随着博物馆业的发展,目前认为,在表现形式上未必需要呈现“教学”这样鲜明的行为模式,但在涉及未成年人的博物馆活动时,教育功能仍是活动不可忽略的核心价值。无论活动本身是体验式、传授式、启发式,其或多或少都希冀活动能对未成年人产生一定价值的认知影响,所以小小讲解员这样的活动,笔者以为从对外形象而言,是博物馆提供的一个服务项目,目的是体验博物馆的某一工种的职业技能,实质是具有教育内涵的体验项目。
2
“小小讲解员”的对象分析
活动对象的年龄一般为5-14周岁。但不能简单的把这些孩子笼统放在一起组织活动,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能力特点和需求。另一方面,博物馆也不必再严格按照学校教育的模式,逐级区分,分别活动。
原因有两点,一是博物馆没有那么强大的师资配套来支撑这样的划分,二是孩子参加社会组织的兴趣活动的意义之一,便是有机会和不是同岁的孩子进行社交尝试和学习,这是所有社会教育活动都具备的作用和意义。
结合未成年人的心智发育及心理阶段,笔者大致分为这样3个年龄层:

5-8岁(幼儿园大班-小学2年级)8-11岁(小学3-6年级11-14岁(小学6年级-初二)
第一组年龄的孩子,感知兴趣侧重于故事性,行为学习上侧重于模仿和重复,满足于情景再现式表达。

第二组年龄的孩子,感知兴趣侧重于逻辑性,行为学习上侧重于整理和归纳,满足于结论认同式的分享。

第三组年龄的孩子,感知兴趣侧重与探索性,行为学习上侧重于收集和推演,满足于自行思考成果的展示。
3
博物馆教育活动策划对不同年龄组对象的意义与目标设定

此处探讨的博物馆所策划的此类活动,其传递分享的知识其实包含了二个维度一个是博物馆陈列内容所传达的知识与信息,这是纵向的,知识呈现由普及到研究的叠加递进。另一个是博物馆工作、服务人员在活动中的行为本身所传递的知识与信息,这是横向的,行业风貌和职业特点以直面体验的形式同步影响。考虑到这两点,笔者认为,博物馆体验活动做教学规划时就需要同时兼顾两类知识的分享,并设计相应配套的活动环节和评估标准。

01针对第一组年龄的孩子,活动目标在于通过体验,认识到博物馆知识的趣味性和丰富度,培养恰当的博物馆参观礼仪和行为约定认知。
02针对第二组年龄的孩子,活动目标在于使之体验到博物馆知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引导其学习信息梳理重组能力及个人信息框架搭建的能力,并学习社交沟通中的互动艺术。
03针对第三组年龄的孩子,活动本身是为其提供一个定向协同探索的环境,以单次任务为导向,引导其摸索体会个人知识丰富渠道及“自主学习”的方法,并锻炼其协同操作的情商运用能力。
4
针对不同心智发育需求提出的活动设计建议——以体验“讲解员”职业感受兼顾获取课外知识为主要目的
针对第一组年龄的孩子
教学内容上,博物馆现有陈列内容所包涵的强大内在学术关系和信息关联,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面前不需要呈现出来。
笔者建议,博物馆活动执行者可以挑选出体量适宜(过小不利于孩子观察,过大不便于孩子靠近)、所含信息具有博物馆代表性(体现博物馆馆藏特点)、展示空间较为宽裕(避免活动实施时对其余观众造成参观不便)的展品,把展品相关资讯整理后形成符合儿童文学表达需要的简短文字内容。
活动形式不妨采用“演-解-仿”的过程,每一位活动执行者面对4-6名儿童以口头表达的形式,把完备的文稿展现给孩子观看,请孩子及时提出疑问并解答。以上过程反复多次后,由孩子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单件展品(可以多选),阅读书面文稿,再由执行者一对一逐个进行辅导。辅导过程中,不需要把职业的讲解形体规范僵化的要求于孩子身上,相反,应该鼓励孩子用其最有自信的肢体语言和谈吐来再现展品文稿的内容。
针对第二组年龄的孩子
教学内容上,给这一组孩子提供的不需要是成熟酝酿的文稿,可以是大纲式的知识点条陈。
博物馆活动执行者挑选出多组展品,每一组展品在学术上需要有紧密的信息相关性,展陈位置也基本集中在同一柜组内。提前将展品信息罗列成提纲式清单发给孩子,由执行者在展品前口头陈述讲授,1-2遍。之后将孩子分2-3人一组,同小组商议选择展品,学习提纲内容,并共同探讨后自行组织成文。执行者在这个过程中提供解答和细节演示的协助,并核对孩子所撰写文稿的知识点正确性。此后,执行者以核对后的文稿为依据,逐组指导孩子的讲述表达,并鼓励同组或其他组孩子在讲解中积极参与,形成互动。
针对第三组年龄的孩子
这一组笔者觉得其实不需要预先设计固定的教学内容。
博物馆活动执行者以“通讲”的形式带着孩子们体验一遍博物馆参观的基本流程,再集中在活动教室内,由孩子们分享参观感受,并自行组成合作小队。由小队商讨提出感兴趣的讲解内容核心词,在执行者的辅导下,形成题目。执行者需要针对每个小队的题目,提供在博物馆展陈内对应的可能相关的陈列讯息,并统一演示讯息探索途径及方法(如可能,最好馆方相应研究人员也能提供咨询协同服务)。各小队根据执行者提供的方法和资讯路径完成小队题目的研究和阐释。
5
活动效果的考量和展现
参加博物馆“小小讲解员”体验项目的孩子,本身已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再加之年龄因素等考虑,孩子在完成体验后,茶认为不需要也不必再为博物馆的其他观众提供“讲解服务”。但,体验项目的教学设计是否实施到位,活动效果如何,都是博物馆和孩子及其家长双方都希望了解掌握的。对此,仅就评估手段做一些个人建议。
01第一年龄组的孩子,在完成其讲解体验和知识学习后,可以提供一次局限于亲友伙伴内的模拟讲解展示,鼓励彰显个人表达风格。不建议对这一组孩子提出类似每人在展厅里给叔叔阿姨讲几场并填感想卡的考核要求。
02第二年龄组的孩子,在完成其讲解体验和知识学习后,组织一次不同讲解内容的组间互讲,考量知识点再现的完整度和呈现的语言美感,小组撰写的文稿同步分享给全体成员。另,可以考虑小组推选一名,在博物馆专职讲解员提供定时定点讲解服务时,以“插播”的形式,为普通观众做对应展品的讲解(专职讲解员需要在观众召集后告知公众有此项安排,并在孩子完成讲解后,做适当的讲解补充)。
03第三年龄组的孩子,在其小队讲稿及讲解得到活动执行者认可后,有两种方式可以供参考。一种是纳入志愿者特色讲解服务范畴内,指定只限于为儿童观众提供讲解。另一种是提供一次小讲座分享会,由博物馆组织展厅内观众,在活动教室接受各小队的依次分享(学习成果展示)。具体操作视乎博物馆的志愿者管理模式和观众量的情况。
结语

博物馆的教育目的需要体现在博物馆的每一项活动中,不能把博物馆教育只是理解和表现为基础信息的简单重复传播。笔者认为博物馆教育活动策划要有多维度的框架规划意识,时刻保持对未成年人教育需求的服务意识和主动性。让孩子通过参与博物馆一系列岗位技能的体验活动,获得对社会职业及社交行为的初认知,才是博物馆此类教育活动策划的价值所在。


作者声明该文只是从活动具体策划思路着眼,并未完全展开论述相关教育理论和心理学论点,也没有涉及可以用来配合小小讲解员的其他教育活动项目当如何整合。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弘博网今日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