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弘博聚焦】博物馆如何策划“小小讲解员”活动
原因有两点,一是博物馆没有那么强大的师资配套来支撑这样的划分,二是孩子参加社会组织的兴趣活动的意义之一,便是有机会和不是同岁的孩子进行社交尝试和学习,这是所有社会教育活动都具备的作用和意义。
5-8岁(幼儿园大班-小学2年级)8-11岁(小学3-6年级)11-14岁(小学6年级-初二)
第二组年龄的孩子,感知兴趣侧重于逻辑性,行为学习上侧重于整理和归纳,满足于结论认同式的分享。
第三组年龄的孩子,感知兴趣侧重与探索性,行为学习上侧重于收集和推演,满足于自行思考成果的展示。
此处探讨的博物馆所策划的此类活动,其传递分享的知识其实包含了二个维度:一个是博物馆陈列内容所传达的知识与信息,这是纵向的,知识呈现由普及到研究的叠加递进。另一个是博物馆工作、服务人员在活动中的行为本身所传递的知识与信息,这是横向的,行业风貌和职业特点以直面体验的形式同步影响。考虑到这两点,笔者认为,博物馆体验活动做教学规划时就需要同时兼顾两类知识的分享,并设计相应配套的活动环节和评估标准。
在教学内容上,博物馆现有陈列内容所包涵的强大内在学术关系和信息关联,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面前不需要呈现出来。
笔者建议,博物馆活动执行者可以挑选出体量适宜(过小不利于孩子观察,过大不便于孩子靠近)、所含信息具有博物馆代表性(体现博物馆馆藏特点)、展示空间较为宽裕(避免活动实施时对其余观众造成参观不便)的展品,把展品相关资讯整理后形成符合儿童文学表达需要的简短文字内容。
活动形式不妨采用“演-解-仿”的过程,每一位活动执行者面对4-6名儿童以口头表达的形式,把完备的文稿展现给孩子观看,请孩子及时提出疑问并解答。以上过程反复多次后,由孩子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单件展品(可以多选),阅读书面文稿,再由执行者一对一逐个进行辅导。辅导过程中,不需要把职业的讲解形体规范僵化的要求于孩子身上,相反,应该鼓励孩子用其最有自信的肢体语言和谈吐来再现展品文稿的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给这一组孩子提供的不需要是成熟酝酿的文稿,可以是大纲式的知识点条陈。
博物馆活动执行者挑选出多组展品,每一组展品在学术上需要有紧密的信息相关性,展陈位置也基本集中在同一柜组内。提前将展品信息罗列成提纲式清单发给孩子,由执行者在展品前口头陈述讲授,1-2遍。之后将孩子分2-3人一组,同小组商议选择展品,学习提纲内容,并共同探讨后自行组织成文。执行者在这个过程中提供解答和细节演示的协助,并核对孩子所撰写文稿的知识点正确性。此后,执行者以核对后的文稿为依据,逐组指导孩子的讲述表达,并鼓励同组或其他组孩子在讲解中积极参与,形成互动。
这一组笔者觉得其实不需要预先设计固定的教学内容。
由博物馆活动执行者以“通讲”的形式带着孩子们体验一遍博物馆参观的基本流程,再集中在活动教室内,由孩子们分享参观感受,并自行组成合作小队。由小队商讨提出感兴趣的讲解内容核心词,在执行者的辅导下,形成题目。执行者需要针对每个小队的题目,提供在博物馆展陈内对应的可能相关的陈列讯息,并统一演示讯息探索途径及方法(如可能,最好馆方相应研究人员也能提供咨询协同服务)。各小队根据执行者提供的方法和资讯路径完成小队题目的研究和阐释。
博物馆的教育目的需要体现在博物馆的每一项活动中,不能把博物馆教育只是理解和表现为基础信息的简单重复传播。笔者认为博物馆教育活动策划者要有多维度的框架规划意识,时刻保持对未成年人教育需求的服务意识和主动性。让孩子通过参与博物馆一系列岗位技能的体验活动,获得对社会职业及社交行为的初认知,才是博物馆此类教育活动策划的价值所在。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弘博网今日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