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天】之 企业展览策划人

2015-09-13 北渡难归 弘博网


【一天】
企业展览策划人

导语:这是一位展览咨询公司工作人员的一天。在外行人看来,策划一场展览是一件高大上的事情,而从本文的年轻企业策划人的视角,我们看到了展览不一样的一面:国内展览策划种种弊端吐槽。国内的展览需求很大,但是有影响力的展览却寥寥无几,这是为什么?从作者一天工作的吐槽中,我们或许可以窥得一二,这些问题同样也值得我们去关注的。

上七点,简单洗漱后,伴随满胡同遛狗声和匆匆驶过的自行车铃声,我踏进了上班的人潮。一抬头,湛蓝的天空把我惊呆,毕业来到北京不久,就有幸能够看到70年一遇“阅兵蓝”,第一次看到北京的蓝天。今天是单双号限行的第一天,对我这种连自行车都买不起的北漂狗来说,本来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的,但是突然想到街上的车少了一半,那地铁里的人就会多上一半,我赶紧跑进地铁站,奋力挤上东西横穿北京城的地铁,然后又在人潮汹涌的公交站寻找开往公司的公交。下车后在路边买了一个畅销全国的早餐——手抓饼,因为今天有幸看到“阅兵蓝”,决定奢侈一回,给自己加了块肉。


来到公司,正式开始我一天的工作。背井离乡由西到东、由南向北穿越了大半个中国异地求学考古七年的我,曾以挖坑、刨土、洗陶片为志向探寻历史之谜。但是毕业之后种种压力之下,在田野漂泊之后,选择了北漂。因为不想对不起七年所学,我选择了与专业稍有相关的工作——加入一家博物馆展览咨询公司

那么问题来了,博物展览咨询哪家强?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知道什么是博物馆咨询。套用公司某总的一句话:“因为博物馆和展览设计公司信息、资源的不对等,所以才有了我们公司”。近年国内博物馆行业的急速发展,全国各地都在筹建新博物馆,同时每年有很多老馆需要策划新的展览,博物展览的需求是很大的,这个需求每年还在稳步上升。与此相悖的是,专业的博物馆学人才却很缺乏,尤其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博物馆有展览部却没有可以策划展览的人,或是无法独立完成一个展览;即使自己能够策展,但是因为馆方资源有限,编写的展览大纲和展示语言与设计施工方对接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问题,使得他们无法真正的独立去做好一个展。与之相对的是展览设计公司,因为专于设计,缺乏博物馆专业人才,对博物馆这个算是新领域的展览内容理解是有差异的,导致很多方都无法独立解决馆方的全部问题。于是乎,展览咨询公司就应运而生了。


回到我的工作,我主要是做展览资料的收集、整理、编写展陈大纲等一系列咨询工作。因为需求很大,经常会有好几个项目一起做,按照轻重缓急开展工作。刚来公司,需要从整理资料开始,这也是一个展览的基础,也是耗时耗力的工作,每天在大量的资料信息中来回切换。同时还需要与馆方、设计师进行沟通,做三方意见的汇总人,这也是业务的核心。


上个月整理了某馆的一批资料,准备做展示内容素材,基本展示思路与内容划分基本已成形。上午突然得到消息,因为馆方招标,更换设计公司,新设计公司要自己进行展示内容的整理。一个多月的工作突然间无果而终,心中很是失望,突然想起上周弘博网一篇关于“中西方curator与中方策展人差异”的讨论的文章,西方curator全盘指挥策划一个展览,是不会出现突然换设计公司这样的情况,而我的工作本身就是信息断层的产物,在工作中间再出现断层也是反而可以理解的,也是很无奈的。然而这并不是个例,发生过很多次这样的情况,因为每年博物馆任务的需求大,展览成了一个“快消品”。而博物馆经常审批项目走程序或者资金跟不上,展览只好拖后,等资金下来了,展览设计施工又只剩下几个月时间,展览只能匆匆做成。几个月要出一个展,随时的更改设计方对展览完工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于是乎——赶时间经常成为了展览成为第一要务,展览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近几年博物馆展览的需求一直很旺盛,尤其是临时展览,而展览策划机制不成熟造成的信息断层短期这一主要矛盾将长期存在。几年来不断有新的资本和设计公司进入博物馆行业,公司价的竞争和新设计师的进入并没有像大家想的那样给博物馆行业带来新的生机,反而又一次造成展览行业的大洗牌。这是为什么?因为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和设计师水平的良莠不齐造成了展览质量也参差不齐。在行业体制限制和企业双重挤压之下,造成国内临展大多都成为了技术含量不高的精品展。体制短期不可能改变,那么企业或公司就应该改变,从策展机制上形成一套适应行业现状的操作机制。我们的工作就是扮演这样一个角色,然而这样的企业还很少,毕竟是一个企业,利益第一位的目标将无法真正改变。最好的办法就是需要更多像我们这样的公司,在展览咨询类公司中形成竞争,通过竞争优化策展机制,从而达到提高展览的质量。这也是最快、而效果最好的方式。


下午接手另一个工作,核对设计师做成的展板效果图。这是展览制作施工前的最后校对工作,大纲编写需要无数次的更改与核对,做完大纲编写之后,经过设计师的编排,呈现出最终的效果图。在大纲编写的过程中,要经过几次专家的审查,在碰撞与修改后,大纲才能更严谨。然而,问题又来了:又是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成一个展览大纲,错误是难以避免的,专家审查变成了找茬,挑出的多是言语、格式等技术错误,而花在内容深化与创新的时间却很少。为了避免重大结构错误,又能提高“效率”,模板型的大纲就出现了,很多大纲把主题、展品和图片名称替换之后,又是一个“好展览”。


完成大纲之后,还需要再次对设计师做成展板效果图的文字、结构、内容、格式进行核对。看似简单的活却充满了戏剧性一幕——自己曾经多次核对确认无误的大纲内容,但经过图文版式设计之后,却又出现了很多错误——大纲文字信息与可视化版面效果的不对等。很多展览都国内很多博物馆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在于大纲编写人员与设计师对同一个展览理解的差异,好的展览必须要在一起讨论、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好,否则会像建房一样,设计师只做图纸,而建筑工依据图纸建造,建出来的房子就只会像CAD图纸一样生硬。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反复的改,反复的校对,最后又因为时间关系,匆匆完成了一个展览。


五点半下班,回到家已快七点,买菜做饭吃完已是8点。琐碎的事情一耽误,又该睡觉了,又是时间不足。从头到尾,我在吐槽的时候都把原因归给了“时间”,没错,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博物馆展览,真的需要从“时间”开始改变。大胆推测一下,更多策展公司的成立,才是博物馆展览良性发展的开始,因为企业项目减少,分给每一个展览的时间增多,生存压力增大,才能用心的做好每一个展览。


只是就是如果仔细看的话,应该会发现我学的是考古,却干了博物馆展览的活,还敢放肆对展览工作指手画脚,这是又一个不对等。学博物馆的人进了博物馆却无法做展览,做展览的人却是设计师。我一个不懂博物馆的人,却妄自指点博物馆展览。这是很可笑的,然而一个不懂博物馆的人都能指指点点,那可见博物馆的问题是很多的。据我所知,弘博网的受众主要是文博行业从业者,微信我每天都有关注,却发现网站精心制作推送的“弘博看展”栏目点击量却很惨淡,忽然间又释然了:正因为知道国内展览是怎么做出来的,所以大家都对别人家的展没有兴趣就可以理解了。(啊~原来是这样啊,弘博君受教了...)


虽然一直在吐槽,但这个工作带给我的收获是很多的,因为每次工作接触到的都是不同领域的展览,所以每一次都是一个的挑战,能接触新的材料、学到很多新的东西。就像做考古发掘一样,每次都接触不同的材料,都会充满未知和新鲜感,当然,每天晚上专业知识的充电也是必不可少的。吐槽不是抱怨,也不是表达不满,正是因为了解这个行业,才会有反思,有了反思才能让自己进步,正是希望博物馆行业能越来越好,才会大胆吐槽。


以上看法仅个人意见,如有不赞同,请点击评论按钮,飞脚、板砖、臭鸡蛋尽管扔过来。吐槽了两个小时,脑子需要放松一下,点开音乐播放器,喇叭里传来郝云的《活着》:“不卑不亢,不慌不忙,也许生活应该这样……”





【一天】栏目介绍及征稿启事
是否想过,自己从事的这份工作,在别人眼中是怎样的存在?
你是否觉得,这日复一日的工作,干久了也会有些许倦怠?
你是否好奇,那些圈子里的伙伴,究竟有怎样的工作状态?
你是否困惑,这个行业有许多问题,却总是千头万绪理不清?

现在有一个机会,你是否愿意拿起笔来,记录下你一日人生的生活片段,分享你对这个行业的点滴想法?

我们希望打开圈外人了解文博事业的窗口,
记录下这个时代文博行业的真实情况,
构筑起我们这一代文博人的记忆库……

弘博网推出【一天】栏目,搜集文博圈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的日常,真实呈现问题,记录行业现状。现特向大家征稿:
征稿对象
所有关注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人,包括但不限于:
1、事业单位(博物馆、考古所、文管所等各部门工作人员)
2、行政机关(文物局、文广新局等)
3、相关企业(展览、照明、展柜、运输等)
4、高校师生(考古、文博、文化遗产等专业)
5、关注博物馆事业的亲们(志愿者、博物馆达人、普通观众等)

稿件说明
1、我们希望能了解您的日常工作,来稿可做适当文学处理,例如一定的戏剧冲突、情景设置;
2、希望能感受您的思考与态度,能够呈现问题,分享见解;(看似无解,说不准努力的人多了,也就慢慢改变了,谁知道呢?)
3、可实名可匿名,我们充分尊重您的隐私。

唯一投稿式:news@hongbowang.net,投稿请注明“一天”。



(回复“一天”可查看往期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