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博头条 | 构建西南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长效机制
博物馆肩负着青少年教育的重任,博物馆应研发适合青少年观众的展览和学习项目,深化与教育机构合作,建立长期有效的馆校联系制度,将博物馆教育纳入中小学历史、艺术、科学、自然、思想道德等课程和教学计划,创造与教学内容结合互补的教育活动项目品牌。
为推进西南六省市区博物馆的区域协作,搭建西南六省市区教育资源、课程资源、文物资源共享的平台,进一步促进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6月22日至24日,“中国西南博物馆联盟第四次会议暨‘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研讨会”在四川博物院召开。会议由四川博物院承办,三星堆博物馆协办。
本次会议共有36家单位参加,除西南地区29家博物馆以外,还有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四川省电化教育馆、四川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七中育才学校、草堂小学等高等院校、教育机构与学校参会。参会人数达90余人,是历届联盟会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
会议共有西南地区29家博物馆、纪念馆参加,包含了川、渝、黔、贵等地综合类、艺术类、历史类、自然类的主要博物馆。会上四川博物院院长盛建武、广汉市文物局副局长朱亚蓉、贵州省博物馆副馆长陈维他、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公众教育部主任李诗佳、云南省博物馆馆长戴宗品、教育组组长曹丽芳、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长吴伟峰等就所在博物馆的特色教育案例与代表们进行了分享。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霍巍教授结合博物馆学理论阐述了怎样讲好文物故事。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程武彦在大会上发言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程武彦在当天上午的会议小结中发言,认为这次会议内容充实,是西南博物馆的又一次大聚会。同时,对博物馆教育中遇到的专业人才匮乏、教育空间缺少、资金不足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希望西南博物馆联盟单位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交流与沟通,共同推进西南博物馆教育事业的发展。
盛建武
四川博物院院长
我国的博物馆教育仍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对于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研究多为理论水平,实际应用研究不足,另外对于博物馆所涉及的教育学、心理学研究仍缺位。博物馆教育活动对馆藏品的研究不够深入,藏品的内涵和价值得不到充分的阐释和体现,教育活动的评估更是鲜有提及。这使得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博物馆应该加强博物馆教育人才培养与建设,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博物馆教育活动,利用西南地区特有的区域优势建立多学科,成体系的博物馆教育项目。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博物馆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加强馆校合作,进一步扩大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覆盖面,切实增强博物馆教育在社会中的辐射力。
会议中还设立了沙龙讨论环节,沙龙由四川省博物馆教育研究所所长钟玲主持,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副主任石强帧,广西民族博物馆馆长王頠,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欧阳辉,遵义市博物馆馆长李良福,杜甫草堂博物馆宣传营销部副主任向昕作为嘉宾参加了论坛沙龙,共同探讨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有关问题。
研讨会沙龙嘉宾共同探讨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有关问题
为提高本次“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学术会议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会议邀请了教育学专家、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李松林教授,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艺体教研室主任冯恩旭老师,荣获“全国最美教师”荣誉称号的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历史教师叶德元,草堂小学优秀语文老师梁庆蓉,老师们结合各自学科为博物馆教育资源与中小学学科课程整合研究建言献策。
李松林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
李松林教授主要从语文、历史、政治、地理、艺术、美术等学科,分别介绍了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提出了“博物馆怎么样向青少年开放博物馆的课程资源”、“博物馆如何落实树德立人的德育任务”等主要问题。
叶德元
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历史教师叶德元
叶德元老师提出“上一堂有温度的历史课”,他认为,博物馆要吸引学生首先要培养老师们对博物馆的兴趣,对博物馆有兴趣的老师一方面可以将课堂直接搬到博物馆,这样如此直观的教学形式是学校课堂难以比拟的,另一方面老师们可以将博物馆知识搬进课堂,丰富个人的课堂组织内容与形式。
相关链接
四川博物院与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商讨馆校、课程资源开发等合作事宜
2015年9月,经四川省文化厅、教育厅党组批准,由四川博物院与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合作成立四川省博物馆教育研究所,旨在搭建馆校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促进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及教育科研的深度融合。同时,四川博物院与四川省电化教育馆开展合作,双方将充分利用四川丰富的文博资源,让博物馆资源插上信息化的翅膀,惠及全省1000多万中小学师生。另外,四川博物院与四川教育出版社共同出版主题为“长征途中的红色基因”书籍,将红军文物作为对象,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让藏品真正活起来”。
(本文内容及图片由四川博物院通讯员王瑞昌提供)
编辑:木子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弘博网官网,查看今日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