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弘博来稿 | 拜拜与拍照:博物馆里的佛

2016-07-09 女人茶 弘博网


编者按

在允许拍照的博物馆展厅内,面对佛造像,举起的相机的你会不会突然犹豫:博物馆里的佛像能拍照吗?拍照是否是对佛的亵渎?博物馆里的佛造像是不是也像寺庙里一样该拜一拜?博物馆对于佛造像的展示目的是什么?......文博爱好者@女人茶(文中称“茶”)将在这篇文章中解答关于“博物馆的佛造像拜拜与拍照”的相关疑虑。


这一堆字的出现,是因为有的人只拜拜不拍照,而有的人只拍照不拜拜。

1

初始问题:博物馆能拍照吗?


经历这么多多多多次的博物馆偷拍事件和各路新旧摄影达人大V@动脉影、@柳叶氘、@鞋楦儿、@溪畔鹤迹、@勇汽水.etc.的常年美图洗眼睛,大家都知道答案。


只要展厅门口没有标示“禁止拍照”并且你保证不开闪光灯,很多博物馆的展品是可以拍摄的。


2

衍生问题:什么情况下博物馆会禁止拍摄?


>>>>

展览方对展品保留完全的版权保护


注意,这里说的是展览方,对,不一定是你看到的展览所在的那个博物馆。这是为什么呢?如今博物馆里有很多优秀的引入展,或者策划的展览主题太过庞杂,需要借助别家馆的重要藏品出展,这其中,只要有一家展品保有方坚持自己的完全版权,展览很有可能就会在门口放出“禁止摄影”的标识。当然,这中间也有折中的处理方法,曾有一个联合办展,展览的前半部分是允许拍摄的,到了某个展览单元开始,展品就不允许拍照了。可以说,这样的展览,主策方“真心是尽力为大家谋福利了”。


>>>>

展品本身娇贵,丝毫闪光灯风险都不能有


有时,一个重要的展览,因为社会知名度实在太高,类似前两年的跑步入场的盛况;或者是吸引得日韩学者打着飞的来看展的展品,管理方吃不消拿脆弱的展品开玩笑,出于现场管理的压力,不得不“禁止拍摄”。这类展品往往是纸寿千年的书画类藏品,以及壁画或纺织物展览。其实,还有一个很接地气的理由,对茶而言,就算让茶在展厅拍也不会拍的 ,因为这类展品在展厅的展示氛围里,真的很难拍出好片子。So,跪求藏品保有方慷慨放高清图做网络共享,像故宫的千里江山图卷那样。




接下来,回到@陕西历史博物馆 的这条微博,这是茶写这篇啰嗦回答的起因:



 围绕这条微博有一些讨论,有网友提出了后续的问题。

3

第三个问题:在可以拍摄的博物馆佛造像展厅里可以拍照吗?


这个问题本身相当没逻辑,但的确很多虔诚的观众进到佛造像展厅里会心生此惑,尤其是在放眼闹市中手腕尽菩提的概率下。


茶就回答一下:可以


引用一下@叶知秋- 的一段转评作为茶的解答:


像佛教这种流布广泛分支众多的宗教,发展到后来自身内部的理论都已相互龃龉,要知道早期佛教是排斥偶像崇拜的,更不要提雕凿佛像,佛教造像的兴起都是后来的事情,到了临济宗甚至还提倡“呵佛骂祖、非经毁行”,如果有佛教徒觉得对博物馆里的佛像拍照是不尊重佛像的话,也应该在自身内部先统一口径。




4

第四个问题:博物馆在展示承载宗教主题的藏品时,“如何才能同时迎合普通观众和信徒的需求”?

这倒是一个博物馆学可以商榷的问题。博物馆既然是公共的,是由所有纳税人出资建造运营的,那么宗教文物如何陈列才能同时迎合普通观众与信徒的需求?    ——网友提问


当时茶就直接回答了结果:

博物馆不需要“迎合”不恰当的参观需要。


因为信徒个人的信仰行为不能对博物馆的其他观众产生“参观扰动”。这里还暂且不论信徒的行为是否就真的符合该宗教的真实含义。单从信众作为博物馆观众的角度看,观众个人的信仰,其约束只能对己,不能强诸他人:最自由的自由,也必然是以不妨碍他人自由为前提的自由。而且,说回来,真正的出家人在展厅里反而没那么仪式感,显得更放松自若。




5

第五个问题出:造像是不是只要换了一个环境,宗教价值就没有了?


佛教不懂,看到部分寺庙确实有请游客不拍照的规定。应该是觉得拍照对佛不敬吧。如果前面的猜测没有错,那么博物馆内的佛教造像只是一件造像艺术品,还是保留有宗教性?这些造像原来无疑都是放在宗教场所里供人膜拜的,是不是只要换了一个环境,他的宗教价值就没有了,就只剩艺术和历史价值了?——网友提问


现代博物馆是以“信息原真”为存立宗旨的,在博物馆的展示功能里,所有的宣传、美学、教育的需求,都必须在“真实”的展品信息基础上。

介于这个要旨普及得比较久,所以观众们也都道儿比较老,会念叨“这个是真的吗这个是真的吗?”。有时候以讹传讹,传播漏斗效应下,“藏品信息原真”被直接缩略解读为“藏品原真”,以至于看到复制品和模型甚至数字展,会表现出“被博物馆糊弄”的不快。总之,一言以蔽之:


博物馆力图确保的“真”是真实传递再现表达藏品所蕴含的信息资料的“真”,不单单只是一件原物而言。


说回来,佛造像,作为博物馆藏品,在其艺术造诣、宗教含义的已有信息基础之上,还多了一重身份信息:博物馆藏品。作为藏品的身份,一尊造像还赋有了类似“自然材质,造像工艺,相较对比”等一系列超脱于使用状态下的研究信息。


同时,物品一旦被赋予博物馆藏品身份,其原有的使用功能的实用意义就彻底终止了。


举例说明一下:一件何家村出土的日用金器,今天如果还被博物馆的观众伸手拿来放点朱砂硫磺之类的丹药,或者,博物馆把一排青铜器重新斟酒装肉摆着看,这样的假设,是不是你想都不敢想?


可是,为什么会有人觉得佛造像进了博物馆就该还是佛像呢?就还可以继续满足人拜拜的冲动呢?


诸如佛造像这类的文物,一旦成为博物馆的藏品,其自然含有的宗教含义功能等信息还是在的,而且博物馆还会努力去核对厘清并完善这个信息的保存与再现,但佛像本身作为器物使用时所肩负的宗教义务已经完全结束,不再有了。


信或不信,彼此不要妨碍和干涉。有妨碍才会有干涉。毕竟博物馆不是宗教场所,信众认定的对博物馆而言不是必然成立的。事实上,博物馆接纳类似合十鞠躬的举止,并不是因为认同法界一说(或其他宗教解释),而是出于对观众表达自己参观意图的尊重和包容。


如果第五个问题中的“宗教价值”指的是法器在宗教中的“灵应”作用,那么,这个价值肯定是不存在了。因为:


博物馆的存在,就是为了更好的厘清神秘主义,而不是给神秘主义提供一个现代语境里的庙堂。




番外】关于上博的《醍醐展》

情况简介:宗教主题、不让拍照、开幕式上馆内有小范围可围观的大坛法事再现环节。


茶觉得这三点拿来抬杠反驳前面的问题回答是很不错的混沌题材。


个么,茶就提前围堵一下吧:


不让拍照是因为霓虹的版权要求,而且这个展在奈良馆初展时霓虹对自己的国民也是“不许摄录”,自律得令人发指。


这个展览自上博开幕,展厅里便有各种拜拜的,还有站在那里嘴里念念叨叨背经文半天不挪步的,要不是上博都是封闭展柜,估计肯定可以收一堆毛票钢镚。


当然,这些都算不上什么。最有迷惑性的是“为什么博物馆里办这个展览要办法事?是因为菩萨挪了地方要告罪安顿么?”




其实,这个环节,倒是可以套用一个新词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展示


什么意思呢?密宗,其苛刻严谨且繁琐复杂的仪轨是一大特点,这也是器物类藏品本身的外观所无法直接呈现的“内置的真实信息”。


前面茶就啰嗦过,博物馆是一直为信息原真再现做努力的。所以,霓虹的策展方特意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真实且了解该仪轨的僧侣(这点的确得庆幸他们还有传承)为受众再现了这个过程。


从博物馆学角度讲,这恰恰是非常严谨的一种策展态度。


简单总结一下,方便大家复制后做点评转发:



博物馆允许拍摄的展厅里,只要不开闪光灯不触碰藏品不妨碍其他人参观(三不),你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所以茶对汉服cos的展厅自拍一直是你们高兴就好要是能更专业一点就更好的态度)以及,不要一言不合就向博物馆的佛造像/地宫还原场景投掷毛票和钢镚。



答5赠一,就先到这里吧~




作者:@女人茶

编辑:木子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弘博网投稿的大门一直敞开着,来稿请发到邮箱news@hongbowang.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