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弘博推荐 | 来了!六件文创精品问鼎2016首届云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全球文创设计大赛
记者了解到,大赛自征稿以来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1474份稿件,经过评委们认真初评,最终106份作品入围决赛。8月1日,大赛组委会一共收到95件参与决赛的打样制品。鸡形陶壶橡皮糖、立牛铜葫芦笙氛围灯、连年吉祥台灯……让人不得不感慨参赛者脑洞之大。作为本次大赛成果之一,获奖作品及入围作品的样品和部分优秀设计样稿将于8月11—15日在云南文博会首设的博物文创馆进行专馆展示。
在评委之一北京茶马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EO苏建益看来,作为首届馆藏文物设计大赛,这批作品有不少都有市场价值,部分产品更是已具备成熟的市场条件。“这95件创意产品中,约有1/4的作品有市场潜力。”
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兴盛的文化文物文创产品开发的热潮中,中国各家博物馆以华夏文明为元素开发的系列产品备受市场追捧,今年国家出台的《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成为更加利好这一行业的助推器。而云南则是此次《意见》下发后,国内首个推动文创产品开发活动的省份。“这次设计大赛2015年11月就开始策划,今年4月正式启动。由于是第一次尝试举办文创大赛,我们在比赛方案的设计上就做了20多次策划修改。”云南报业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大观周刊》主编段毅告诉记者,在此期间,《大观周刊》团队同省文产办、省文化厅和省博物馆进行了多次对接,得到了各指导单位和主办伙伴的给力支持。省文产办、省文化厅专门组织召开会议协调相关事宜。
在段毅看来,博物馆文创产品的魅力在于让老祖先的文化之美与我们当代人的生活对接,让普通人可以真实感受中华文化的瑰丽。“ 以往博物馆会出售一些文物仿制品,因为其并非生活必需品,大部分人不容易有购买冲动,而博物馆文创产品解决了文物接地气的问题,从大赛评委的打分倾向看,大家都很重视设计作品的创意和实用,能从作品中感受到生活美学。”
云南本地文创土壤和氛围与台湾、北京等文创产业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但从此次活动云南11所高校的12个设计院系一同与我们协办,大赛作品超一半来自高校学生的设计可以看出,各高校近年来对文创产业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在不断发力。希望云南本土的设计人才通过不断举办类似赛事活动得到成长,也希望高校能成为未来我们省文创产业发展的人才源动力。”段毅说。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李异文肯定了此次文创产品大赛对地方文化与经济的贡献,他指出,文创是经济增长催化剂,文创产品必须基于地域特征,量身定制,这样才能使产品有差异性。对文创产品应保持乐观的态度与客观的理解,从包容到关注,是推进文创产业一步步向前的铺路石。另一方面,文创产品设计者应深入思考艺术设计的初衷,文创产品不仅要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更要解决社会审美问题。“若只是简单地植入文物图案,而不注重产品识别度是否足够,设计自然缺乏创新,同时也违背了文创的内核。”
云南财经大学民族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赵晓红同样对大赛给予了高度评价。“以前文物只是一种审美价值,尽管传统文化和历史本身能涵养当代社会,但鲜少有人关注。通过此次比赛,文物向人们灌输了集文化元素综合应用、工艺独特和实用性为一体的理念,实现双向沟通。文创产品设计大赛唤起人们了解文物文化含义及背后故事的意识,设计者们在理解文物故事的基础上找出与公共需求适应的结合点,深入考虑大众消费需求,从而使文创产品与市场对接,又能体现出云南文化底蕴。”
“这批作品中我最关注的就是由云南青铜器衍生出的文创作品,因为古滇国青铜器是云南省博物馆最有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藏品。”而从此次评选出的作品来看,在对云南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阐发并进行创造性转化方面,这批文创产品无疑是一个鲜活的案例和具体的注脚。在云南省博物馆的馆长戴宗品看来,文创产品是博物馆展览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延伸,能够将文化遗存与当代人的生活、审美、需求对接起来,可以让观众们“把博物馆带回家”,而且在使用中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
“文创作品不是简单的商品,它要对人的价值审美取向有引导作用,并传递正确的价值观。”除此以外,以戴宗品为首的评委们也很看重市场价值,“这个创意要能代表云南,使其能作为礼品方式传播,所以在之后文博会的展览中我们还将收集多方意见,使这些作品更加更加成熟。”
本文及图片来自云南大观周刊
编辑:阿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