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弘博现场|木乃伊与金缕玉衣同台亮相 南博讲述法老与王的故事

2016-08-10 W 弘博网



古埃及的神秘与魅力让人心驰神往,强大而繁盛的汉王朝同样拥有无限吸引力,当古埃及文明和中华汉文明遇到一起时,会讲出什么样的故事呢?


8月9日,南京博物院2016年度大展“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开幕。来自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110件(套)古埃及精品文物,与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馆、扬州博物馆藏的140件(套)中国汉代诸侯王陵文物共同展出。展览至2017年1月9日。



开幕式现场

 

如果说历史是海面上行使的船,那么死后世界就是这艘船的倒影,对于死后生活的追求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物质、文化、精神等方面的理解与阐释。两大文明虽属不同的古代文明系统,地域相隔遥远,在丧葬制度、日常生活、对待生灵等方面的观念也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但追本溯源之下,却也有着众多的相通之处。

 

从2008年南京博物院与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签署了“友好合作备忘录”,到2014年南博参观访问安大略博物馆形成要办“两个王的故事”展览的想法,到如今展览正式呈现在公众面前,成为龚良院长所说“近年来南博规格最高、展品最为精美、办展难度最大、获得各方支持也最多”的展览,其间经历了很多值得回味的过程。

 

在弘博网记者眼中,本次展览及周边呈现诸多亮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精彩的藏品。

本次展出的250件(套)展品都是高规格的文物。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董事会成员石凯表示此次展出的很多古埃及文物都是首次在公开场合展出。据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沈辰副馆长介绍,他们的首位馆长查尔斯•柯雷利(Dr.Charles Trick Currelly)是埃及考古学家,在埃及和中东都参与过田野工作,他亲身参与的田野调查最终使得ROM拥有了全世界质量最高、规模最大的埃及文物收藏之一。展览中的汉代文物出自大云山江都王陵,包括编钟、编磬、玉棺、金缕玉衣等规格很高的汉代诸侯王陵陪葬品。



左: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克里奥帕特拉七世雕像。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是古埃及的一位女法老,她的美丽先后征服了古罗马的凯撒和安东尼。雕像约有真人大小,用黑色花岗岩雕成,人物留着齐刘海,头上戴着层层编成小辫的假发,头顶戴着头冠,但目前只残留底座,但额头上系着一条发带。 

右:古埃及托勒密王朝早期人形石棺头像。

 

·展览独特的对比视角

为观众带来美的享受,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展览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是一种对比的呈现方式。展厅有1000平方米,埃及文物和汉代文物各占500平米;展厅内用两个色调来区分两种文明的展品和展区。埃及部分用蓝色,汉朝部分用红色。



左:展厅入口处  右:展览开端


·展览周边的完备。

配合展览,南博推出系列教育活动,包括专题导览、公众讲座、主题活动、青年沙龙、第二课堂、文化考察等,按照目标人群分为幼儿组、青少年组、成人组,基本覆盖到参观展览所有观众群体。社会服务部也是在展览前期策划阶段就加入策展团队,展品挑选、展陈布置等工作都参与其中,基于对展览的深入了解,设计的教育活动也更加丰富、成系列。同时南博也开发了系列文创产品,有210多种。



 文创商店中有此次特展文创的专柜

 

·自收自支的运营尝试。

本次展览,还是在不用或少用财政专项经费情况下,向公众收取低票价提供高品质展览的一次尝试,展览门票价格为30元,老人、残疾人、军人和儿童享受相应的优惠。南博试图通过门票、出版和文创产品开发等方式实现收支平衡,这是对博物馆运营方式的探索。为此,南博也在展厅内也布置了人数统计及分析的设备,每天进行数据报送,以便及时对展览情况做出调整。

 

这些无疑得益于南博近年来实行的策展人制度,即全院各部门都共同参与到展览过程中的做法;也是新馆开放以来首次收费展的运营尝试。弘博网将用两期内容,解读策展理念和过程,以及南京博物院的策展人制度。本期首先关注展览本身

 

展览


南京博物院陈列艺术研究所所长、也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陈同乐介绍说,本次展览内容和形式,都是一种对比的呈现方式。文物之间是通过不朽、生活、权力、生灵四个部分一一对比,从数量、规格、空间布局及文化内涵,基本都是对称放置。通过文物对比,让观众感受到文化的比较,在对比过程中,拥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事实上古埃及文明所处的时间跨度非常长,但基本上要早于中国的西汉时期,为何将这两个处于不同时间段的文明并列放置进行比较,是很多人看到展览的第一个问题。龚良院长解释说,“虽然两大文明的展示风格、呈现形态不同,但其体现的思想一直有对于死后生活的追求”。


在彼此追求不朽的过程中,汉帝国与古埃及是如何理解人的永生观念的?又是通过哪些步骤、采用哪些物质材料、用哪些仪式与手段进行永生的流程?展览通过金缕玉衣、木乃伊、玉棺、彩绘人形漆木罩等焦点文物,突出阐释古埃及与汉帝国在对待死亡方面为追求身体不朽所表现出最具特征的物体。

 

上:金缕玉衣。追求长生不老、羽化成仙是汉代社会的普遍信仰。在下葬时,中国帝王会用精心制作的金缕玉衣来保佑身体不腐、灵魂不灭。以玉棺、玉衣、玉面罩、玉枕、玉九窍塞、玉组配等为代表的出土文物记录了汉代贵族追求永生过程中的丧葬礼仪。

下:女吟唱者木乃伊。古埃及人相信,保存好人的躯体是其获得再生的根本前提。因此,古埃及人会将死者的躯体用尼罗河的河水清洗干净,然后将死者的内脏掏出,用泡碱等将人制作成不会腐朽的干尸,再用亚麻布层层包裹制作成木乃伊。据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策展人Krzysztof Grzymski介绍,这尊身上紧紧包裹18层麻布的女性木乃伊距今已三千多年,她生前是埃及神庙中的吟唱者,去世时只有20多岁,很可能是死于难产。


左:木乃伊面罩 右:玉覆面


左:沙布提   右:汉代陶俑

  

关于来世的观念以及永生的追求,展览中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对两大文明的生活方式也有展示,有饰品、出土果实、稻谷等。通过生活的现实表现,向公众阐释汉帝国与古埃及为何要追求不朽,即追求不朽的现实生活根源在哪里。生活方面重点从两个“王”的饮食、舞乐、装饰、妆容等主题进行说明。



左:彩釉珠宽领项圈。在整个古代埃及历史中,彩陶器和其衍生产品玻璃被广泛地作为石质珠子和坠饰的代替品。它既可以作为日常的装饰珠宝,也可以为死者佩戴。

右:汉代微雕宝玉石项饰。应为墓主生前配饰之用。



左:水果   右:小麦   均为古埃及展品


两大古文明在对待死亡、追求身体不朽方面都投入了巨大人力与财力。从目前研究结果看,延续在现实世界丰富的物质生活与追求上层的权力是两个“王”追求不朽的原始根本因素,权力主要从行政统治与军事两个主题进行表达。



古埃及的武器


无论是在享受现实生活、还是在追求个体人的不朽,古埃及文明是高度崇拜的动物神灵,而汉代,更多的是将动物用作装饰的主题,将虎、熊、豹、牛等动物形象做成灯具、印章等。

 
左:猫木乃伊。在古埃及神话中,猫是守护女神巴斯彻特的化身。古埃及人不但对活着的猫视若神物,顶礼膜拜,对死去的猫也小心翼翼地加以厚葬。在死后的猫身上涂上香料,掏空内脏,施以各种防腐原料和技术,将猫做成数千年后仍栩栩如生的“猫木乃伊”。

右:神兽纹铜牛灯。上世纪80年代初在邗江发现的广陵王刘荆墓中出土的错银铜牛灯,非常精美,也是南博的镇馆之宝之一,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灯座是一俯首站立、双角上耸的黄牛。当灯火点燃时,所产生的烟尘通过烟管导入灯座腹腔中的清水被溶解,从而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新。



左:鹰木乃伊  右:错金银铜蹲立虎


在知识层面,展览也做了很多解读。此次展览,南博还专门做了两个纪录片,一个介绍木乃伊的制作方式,包括人和动物的木乃伊怎么制作;另一个是介绍汉代王陵考古发掘的片子,以帮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感受两种文明。

 

这次展览对展品的要求很高,据陈同乐所长说,一般温、湿度控制在20%±2、50%±5,这次需要一直保持在24%,南博花了半年多做实验、调制设备,最终达到要求。文物的照度比较低,一般不能超过50勒克斯,超过的话,会对文物有影响;低于50,观众可能会看不清。经过较长时间的纠结,最后基本上妥协在55%-60%勒克斯这个照度上,既考虑了文物保护,也考虑了观众的参观感受。

 


据南京博物院王奇志副院长介绍,策划过程非常艰辛,申报过程中,也有很多挫折。这些展品从国外到国内,特别是木乃伊,其间克服了种种困难,有文物保护方面的限制,有政策、理念的束缚,但两馆共同努力,一起克服困难。

 
左:古埃及展区   右:汉代展区


最后,陈同乐用“四个题”来总结了展览。第一个题是“命题”,他说展览名字做过多次的修改、调整,由“当木乃伊遇到金缕玉衣”到“两个王的故事”,再到现在的“法老·王”是有很多考虑和取舍的;第二个是“主题”,展览主题是两种文化的对比,这种主题展的方式更容易吸引观众;第三是“话题”,用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表现方式展现这两种文明是需要考虑的,展览最终是用最朴实的、观众不看文字都能看懂的对比方式来呈现的;第四个是“问题”,展览中有很多观众想了解的问题,策展时会注意解答,但也考虑到要让观众带着一些问题回家,希望展览能让观众思考。最后这四个题归纳成一个题就是“课题”,整个展览,从开始策展一直到现在开馆是把它当做一个课题来研究的,这是南博做展览的方式。

 

本期我们介绍了展览情况,下期会介绍配合展览的教育活动及文创情况,敬请期待~


撰文及编辑:W

部分图片由南京博物院提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