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弘博聚焦|建立以观众为先的博物馆绩效评估体系

2016-09-05 郑奕 弘博网


思录

时下,博物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典型,如何提升绩效,由“量”的积累过渡到“质”的飞跃;各级政府如何在顶层设计上既加大投入又聚焦投入和产出、效能等,强化绩效管理,并促使博物馆带动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发展,实为眼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要义。在此,呼唤建立我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估体系。


我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普遍偏低

这与未实行绩效管理密切相关


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文化馆、科技馆、纪念馆等)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本世纪以来,国家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截至2015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达到4692家,其中4013家向社会免费开放,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85.5%。2013-2015年,中央财政用于“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资金,高达这三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总投入额的26.25%。但与此同时,我国博物馆公共服务效能偏低。突出表现在:从“投入”角度看,机构服务的民众数量、观众的学习体验质量等“产出”与之不成正比,博物馆资源的利用率普遍偏低,甚至不少馆在免费开放人气爆棚一段时间后依旧门前冷落鞍马稀;观众反映博物馆展览“看不懂、不好看、印象不深刻”;机构存在“一流展品,二流展览,三流服务”的窘境等。


我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普遍偏低,与各级政府未实行绩效管理密切相关。事实上,早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中就提出建立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的绩效考评机制。财政部关于2012年“两会”之“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提案的答复中,核心点便是“不断加强服务能力的问题”与“建立健全博物馆绩效评价管理制度,将评价结果作为博物馆实行动态管理依据的问题”。因此,为了改变我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重投入轻产出、效能偏低的现状,必须构建和实施绩效评估体系,并且,考量的主要标准是民众对博物馆文化服务、活动的现实需求和可及性、参与性。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对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

实行绩效评估


英国作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先行者,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最早出现在1968年,经历了由经济、效率为评估中心到以质量、结果为中心的转变。英国绩效评估对应有法律、政策,因而博物馆、图书馆等都有法可依,有评估办法和指标体系。负责文化机构绩效评估的英国文化传媒及体育部于1999年发布的“政府资助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以及始建于1988年、自2004年起更名的“博物馆认证制度”都在此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此外,英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中的“最有价值绩效指标”和“全面绩效评估”均有对于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活动的评估指标。


相比照英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政府主导式”,美国实行“民间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它主要利用国家资金或私人基金会进行经济资助,同时政府通过各种税收优惠政策间接资助。1993年国会通过了政府绩效与成果法,再度强化了联邦资助机构对责任和结果的重视。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协会、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等纷纷把博物馆等机构的绩效与拨款相关联。例如,“美国博物馆”项目是美国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协会针对博物馆的最大拨款项目,在评估中包含三大板块:观众、节目(包括展览和教育活动)、组织机构能力,也即聚焦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输出以及相应能力的增长。


此外,国外在评估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绩效时,虽不一定使用“公共文化服务”这一名称,但评估体系直指的就是此。绩效评估主体的多元化是英美等国的一大特点,由重视政府行政部门内部评估、国家权力机关评估,发展到同时注重社会评估或外部评估。此外,其绩效评估中的民众导向日益彰显,要求以民众为中心,以民众满意度为终极标准。


我国施行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不针对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估体系需要以“观众为先”


2008年国家文物局启动了国家一级博物馆定级和运行评估,聚焦横向的、博物馆之间的广义比较,但不是针对某座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估。


评价激励机制是指挥棒。要让服务效能实现跨越式提升,就要把体现服务效能的核心指标放在评价激励机制的突出位置,如国际通行的博物馆目标观众覆盖率,到馆率、参与率、展览和教育资源流转率、服务成本、投入产出比、公众满意度等。目前,一个突出问题是,我国政府文化文物管理部门、博物馆等皆在按照自己的善意想法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而非公众意愿,由此造成效益低下。


“以观众为先”将是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体系的重中之重,这也是对“公共,强调的即是文化的普惠性、共享性和基本性”这一核心要义的践行。此外,在评价方式上,还将纳入独立、规范、制度化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加大外部评估力度。


因此,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估体系不同于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定级和运行评估,它是基于某个馆的实际资源所生产和传播的公共文化服务数量、质量、效率、效果、效益的评估,以结果为本。同时,它将凸显直面公众的博物馆展览、教育活动、数字化、文化产业开发、以及其他公共产品与服务等的输出,以观众为先。


综上所述,随着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快速发展,绩效考核对投入和建设起到了保证和引导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并无专门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体系,相关研究也稀缺。因此,应建立我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估体系。可以预见,该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将弥补本领域制度设计的不足,有助于博物馆主管部门、各级政府强化相关绩效考核,促使博物馆提升效能,进一步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并且,对其他公共文化机构(如图书馆等)的绩效评估也有所参考和助益。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6日 05版)

作者:郑奕(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编辑:City


图片可点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