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博会专题 | 9月16日你不可错过的会议精彩

2016-09-17 弘博网


9月16日,“博博会"开幕了,除了逛展厅,你是否也奔波于会议中心呢?来看小编为你整理的会议纪要↓↓↓


  ◆  ◆  ◆  


中国博物馆协会流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


中国博物馆协会流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举行。会上中国博物馆协会流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宣布正式成立,这也是中国博协成立的第36个专业委员会。




流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由四川博物院牵头,13家博物馆单位共同发起,委员会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党中央提出的文化“三贴近”重要原则,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组织广大博物馆界的工作者,对流动博物馆事业的各项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功能,满足广大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普及文物知识,弘扬中国文化,提高博物馆为公众服务的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建立宗旨。



与博物馆馆馆舍内展览不同的是,流动博物馆改变了博物馆长期以来注重以物说话的模式,围绕展览主题,以实物陈列为基础,结合多媒体、展板、讲座、互动活动等多种形式诠释展览,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观感体验。




流动博物馆委员会挂靠单位为四川博物院,据了解,2009年11月,四川博物院结合院藏文物资源,创建了以流动展览为手段,以传播文化知识为目的的社会教育专门机构,开创性地创建了国内首个“大篷车流动博物馆”把展览与知识送到四川各地区,创建至今共展览78次,接待观众近百万人,累积行程达13万公里。


大会审议通过《中国博物馆协会流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章程》(草案)和《中国博物馆协会流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草案)以及组织机构设置方案。


大会审议通过四川博物院院长盛建武担任主任委员,吉林省博物院院长李刚、云南省博物馆党总支书记马云川等17人为副主任委员;审议通过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志成担任秘书长;四川博物院为主任委员单位;审议批准广东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17家文博单位副主任委员单位以及若干会员单位。


《中国博物馆协会流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草案)指出,流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在2016年至2020年目标为构建和完善新形式下博物馆走向基层,服务大众的全新模式,进一步实现博物馆与群众的互动交流,提升博物馆在群众中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贡献力量。


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

“博物馆与民族地区文化景观”高层论坛召开



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博物馆与民族地区文化景观”高层论坛上有来自全国各民族地区博物馆的三十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本次高峰论坛主题为“博物馆与民族地区文化景观”。


2016年是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10周年。值此专委会成立十周年之际,来自全国十余个地区的博物馆相关代表汇聚成都,共同探讨我国民族博物馆的发展与未来。


会议首先由云南省红河州博物馆代表发言,他首先介绍了红河州拥有的丰富的文化景观资源,随后对红河州博物馆近年来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与汇报;上海纺织博物馆馆长在会上发言提出了博物馆在建筑外观设计上与展览功能要相融合不能脱节,为其他博物馆在建筑设计上开拓了新的思路;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馆长则针对文物活化方面提出“要想让文物活起来,人先要活起来”的思路,重视民族博物馆工作人员发挥作用。包头市博物馆代表着重提出了有关博物馆管理与运营方面的新的思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代表提出博物馆需要开展跨界合作的思路,也为其他民族博物馆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丽江市博物馆代表的发言围绕“民族博物馆‘特色’化”开展,他提出民族博物馆,尤其是中小地方博物馆在面临生存发展问题时必须走“特色化”道路。中国民族博物馆代表发言时提到:中国民族博物馆作为一座“无馆之馆”——至今没有自己的馆舍。但是仍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举办各类交流展览,弘扬民族博物馆文化。最后一位发言嘉宾是来自辽宁民族出版社的代表,对《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典》的出版情况进行了介绍。


会议最后由学界代表,也是本次高峰论坛的评议人,中央民族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博士生导师肖小勇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他在对每一位发言嘉宾的发言内容进行概括总结之后提出,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事业、民族博物馆的发展还要面临如何发掘民族特色、如何将文化景观纳入到博物馆领域之中等问题,民族博物馆与普通博物馆的区别就在于民族博物馆肩负着国家认同、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的问题。民族博物馆在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各个民族博物馆共同努力。


中国博物馆协会藏品保护专业委员会2016年会召开



中国博物馆协会藏品保护专业委员会2016年年会有来自全国博物馆行业的五十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展开,由嘉宾发言和学术研讨两部分组成。学界代表针对藏品预防性保护的技术措施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部分博物馆代表还分享了各自在探索馆藏文物保护所面临的问题、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面的实践经验等。


年会开幕式由博物馆协会藏品与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潘路主持,随后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罗静司长在大会上发言。他指出:当前我国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方式应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从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博物馆内的环境监测、文物的包装运输、文物保护经费投入比例等方面进行新的尝试与探索。这也为接下来学术研讨环节做了理论铺垫。


在随后举行的学术研讨会议上,与会代表就“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主题展开交流研讨,共有8位代表作了专题发言,来自学界的代表报告内容包括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温湿度评估、低氧控湿环境中的铁腐蚀实验研究、纸质藏品预防性保护等多个领域。来自各个博物馆的发言代表从博物馆自身角度出发,共同分享了实践经验,如: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做了有关“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相关探索;中国国家博物馆就其环境监测的现状进行了汇报;湖北省博物馆也针对其馆藏环境质量监控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开展了相关研究;而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在介绍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现状后还提出了具有其特点的文物保护的解决方案。研讨会最后还有代表针对5.12汶川地震中可移动文物受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在文物面临地震时的预防性保护的相关启示。


“科技创新视角——历史文化活化主题论坛”



“科技创新视角——历史文化活化主题论坛”上有来自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等不同行业的七位嘉宾围绕“历史文化活化”这一主旨分别进行主题演讲,并讨论了目前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美国科幻电影《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正在中国影院热映,从侧面反映出国人对于西方文化产品的热情不断高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相当一部分民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腐朽落后,甚至其思维模式完全被西方文化占领。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西沐指出,文化消费产业与文化新经济的发展,对历史文化的“活化”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和支撑。


“历史文化活化”的目的是保护和传承,它由三部分构成:首先“历史文化资源化”“资源系统化”是“基础;“体验”是核心;而体验的具体实现路径则是关键。西沐认为,“历史文化活化”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需要打破静态和固化,因为目前对科技融合与现代商业推动历史文化的价值发现及影响能力的提升研究不够,实践不足。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骆玲在发言中提到,目前文化产业创新过程中市场参与服务不够,“同质化”产品泛滥,部分城市打造“形象名片”同自身定位不符,博物馆的静态开发与演示,缺乏原真性、活态性、体验性和互动性。


进行发言的嘉宾也结合自身行业情况提出了针对“活化”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建议。金刚科技集团董事长王鹏勃提出转变“进入博物馆了解文化”为“互动体验学习”的方式,利用3D冲屏、全息投影等技术制作“虚拟场景”供观众体验,并针对不同年龄的观众开发有可持续生命力的产品,如面向青少年观众开发“自然行走仿生机器人”恐龙文化系列体验产品等;而水晶石数字科技公司利用数字技术制作动态“复原古画”《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达到“复原历史、激活文化”的目的,最终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进行互动体验、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西沐认为,实现“活化”应将“保护抢救”同“科技、经济、社会”相结合,探索多元化的互动体验模式,变被动的知识学习为主动的精神参与,从而让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潜移默化参与到民众价值观与精神的塑造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并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各项会议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