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弘博看展 |“青州龙兴寺古代佛教造像展”——“破碎与聚合”中看艺术史意义

2016-09-21 弘博网


9月20日,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特展“破碎与聚合: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中落下了帷幕。

该特展由中央美术学院和青州市博物馆联合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共同承办。展览共展出古代佛教造像约50件(组),既有较为完好的造像精品,又有部分残破的造像。开展以来,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界人士,展厅内观者如堵,座座佛像前都围绕着“虔诚”的观者,络绎不绝的人群使得这埋藏于地下千年的石块不再冰冷孤寂。

亮点一  难得一见的藏品

此次展览的最大亮点就是“碎片”。该展首次展出了青州龙兴寺窖藏出土的多件残碎的造像,更有一些残留下来的佛和菩萨的身体构件,如半张佛脸、断指的佛手和残损的佛脚等,这些碎片几乎都是从未正式在博物馆或美术馆中展出过的。碎片不同于完整的佛像,它们给人一种残缺的震撼美,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还原了佛像出土时的原貌,加深观众对“什么是一尊佛像”的认识。

最历史

韩小华造弥勒像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
北宋彩绘罗汉坐像

其中有两件佛像是本次青州龙兴寺佛教窖藏展品的时间标尺。一件是窖藏中年代最早的韩小华造弥勒像,基座正立面阴刻的供养题记记载了造像的时间是北魏永安二年(529年),这件造像明确了窖藏出土的这批佛造像的上限。另一件是窖藏中年代晚至北宋的一件代表作——北宋彩绘罗汉坐像,据窖藏坑中有纪年的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的造像来推断,这些北宋的佛像预示着窖藏坑的开挖和埋藏年代约在北宋末年。

最对比

北齐法界人中像
北齐法界人中像残件

这两件展厅中的法界人中像一件完整、一件残碎,但袈裟界格中雕刻出的故事图像都活灵活现。所谓的法界人中像是指在佛(一般是卢舍那佛)身体或袈裟上雕刻出六道轮回或佛传故事等画面的一种造像题材与方式,其主要是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涅槃经》和《法华经》三大佛经内容来表现图像,反映的是佛的住法和传法思想。

最喜爱

贴金彩绘佛立像(局部) 北齐

这件带半边头光的圆雕佛立像在柔和的灯光下显得十分宁静,阴影中微微抿着上扬的嘴角透出丝丝欣喜的神色。这件北齐造像被评为“观众最喜爱的立像“之一,不仅因为其通身贴体的袈裟还保留有较完好的彩绘,还因为其小腹微微隆起的整体造型显得格外婀娜美丽。

最美感

佛头残件

这几件佛脸和佛头从不同摆姿的脸展现着不同的美感。左边上扬的半边佛脸除了眼鼻外还有微笑的嘴角,眼睛似闭合,似在禅思,给人以无限遐想。右边这张斜依的脸堪登朋友圈碎片榜首,它就这样静静地躺着、闭着眼,不言语,却已道尽无数禅机。下面的佛头是典型的北魏风格,高肉髻、方脸形,乳钉状螺发,精美异常。

最珍贵

北朝贴金彩绘汉白玉佛足

这是展厅中唯一一件汉白玉的石雕佛脚,但窖藏坑出土的汉白玉佛像并非只有这一件,在青州博物馆中还收藏着很多完整的汉白玉雕像。从造型上来看,这双佛脚的雕凿比起其他石灰石材质的佛脚更加柔软,像是踩在一个软软的圆台上。因为汉白玉并非青州本地特有的石材,所以其极有可能是当时寺院间交换佛像时从其他地区得来的,所以这也印证了历史上寺院间有频繁交流活动的现象。

亮点二  精心布置的展品

展览以佛像类型为陈展主线,根据佛像的类型及其完残程度的不同,展品既有展柜内展出,也有固定在墙体上进行展出,背屏式造像和圆雕立像等充分表现了展品的特点。其次最大化呈现展品的不同特点,也是本次布展的一大亮点。例如同样是佛脚,采用平放、竖立和侧放的不同方式尽量展现展品的不同特点和最精彩的部位。另外,陈展中也注意展品布局间的节奏,大小、造型、体量错落有致,使得整个展览格调轻松愉悦。

不同展品的展出方式
不同的展品放置方式

刻在美术馆一楼大厅大龛里的策展人手绘图更为展览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大胆裸身躺在地上的佛像与精细柔软的线描线条相互补充,展现的是碎裂的实物与聚合的线图的对比。将这种非实体性的辅助展品放置在展厅前,也为观众参观前带来了知识的先导性传输。

手绘线图

此外,展厅中还为观众提供了青州龙兴寺窖藏出土以来学术界的专著研究和各类展览图录,并展览工作团队的老师同学进行讲解。充分体现了艺术博物馆的长期致力于教育大众的重要使命。

展厅书台

亮点三  引人深思的策展理念

本次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郑岩教授谈到,从古代中国、当代中国中选择了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为内容的原因有二,一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表现的希望,另一方面是青州龙兴寺出土的作品具有比较强的代表性与受欢迎程度。同时他也讲到,把一个文博类的展览展出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这样一个现代美术馆更有助于打破其中固有的古今之间的隔阂,找到一种中国古代艺术与世界当代艺术的关联。
此次展览旨在启发观众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出发,在“破碎与聚合”之中,向观众阐释青州龙兴寺古代佛教造像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希望提示给观众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观看“雕塑”的视角,重新理解“雕塑”的意义,在解构旧有的“雕塑”概念的同时,又为建立现代艺术观念与形式与中国传统的链接提供了可能性。

作为第三十四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的特别项目,此展展现了中国中古艺术令人耳目一新的形象。这些重要的艺术品20年来曾在海内外多次展出,也已经载入各种版本的中国美术史和世界美术史教材。本次展览转换视角,强调立足于佛教造像及其埋藏方式的原初意义,仍可以给予新的启发。同时,这也为艺术博物馆该如何策展,如何服务与公众等艺术实践问题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部分图文来自于中央美术学院
编辑:fly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弘博网手机阅读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