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弘博头条 | 考古大会也能“玩音乐”

2016-10-26 弘博网



2016年10月22日第十届国际音乐考古大会在湖北省博物馆编钟馆举行,  此次会议主题为“人类学视野下的音乐考古”,来自中国、美国、韩国、日本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考古学家、音乐学家,紧紧围绕“音乐文物研究”、“声学与声景”、“音乐人类学”等话题展开研讨。

本届国际音乐考古大会由湖北省博物馆、德国考古研究院、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CCMI)、国际音乐考古学会联合主办。国际音乐考古大会,是国际音乐考古学会在全球范围内举办的学术会议,成员均为来自世界各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和音乐学家。该会议每两年举行一次,截止目前已成功举办九届,在国际上享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音乐考古,是音乐学、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研究音乐文化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所谓“音乐文物”,既有一般文物的科学与文化属性,同时又具有艺术或民族的鲜明特色,深深吸引了大批学者;其丰富的内涵,也让众多的艺术家痴迷不已。早期的西方音乐考古研究对象主要是音乐图像我们的海外同行对那些来自中国田野考古发现的早期音乐文物,有着强烈的探知欲。

近几年,湖北叶家山、郭家庙、文峰塔等曾国墓地的发现为学界瞩目,连续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使曾国面貌日渐清晰,将曾国历史上溯到西周早期,对于认识曾国的族属、礼制以及两周时期江汉地区政治结构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对曾侯乙编钟文化内涵更为全面地揭示。
曾侯乙编钟
中国青铜时代的巅峰之作、战国早期的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曾入选85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居古代工程类之首。曾侯乙编钟的研究一直是不同门类多样性地系统协作,它使音乐考古在中国得以迅速发展。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表示, 第十届国际音乐考古大会的召开,是湖北省文物考古事业发展的一件盛事。湖北省具备音乐考古的先天优势,曾侯乙编钟所代表的中国先秦音乐文化,是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近几年,田野考古中出土了一大批音乐文物,包括迄今所见最早的琴、瑟以及乐器附件、西周早期的编钟等,提升了中国在国际音乐考古界地位。同时,编钟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邀请海外相关领域的学者共同参与研究,对于揭开古代音乐“面纱”具有积极意义。

韩国汉阳大学教授、东亚音乐考古学会会长权五圣认为,曾侯乙编钟是当时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巅峰,它的成就属于全人类,作为曾侯乙编钟的收藏地、湖北省的省会武汉,也是全世界音乐家的“圣地”。武汉作为国际音乐考古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
西方音乐考古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国际音乐考古学会专员、德国考古研究院院长里卡多·艾希曼表示,中国音乐考古界与国际音乐考古界有过多次编钟的合作研究,音乐考古中发现的每一件乐器(音乐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决定了音乐考古跨国合作是必然趋势。

不久前,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三家联合组建的“编钟研究院”落户湖北省博物馆。这一机构将以曾侯乙编钟研究为基础,邀请世界各相关领域的学者加入,从多角度对世界钟铃类乐器及其它音乐文化遗产展开综合研究。
文末彩蛋~有关音乐考古文物!
贾湖骨笛 8700年 鹤骨制造 先人的智慧

蟠螭纹铜甬钟

錞(chun)于是古代一种铜制乐器(前476年——221年)四川出土,不定音高乐器。

轧(ya四声)筝清代(1644年——1911年)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湖北省博物馆及网络

编辑:阿X-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