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毅:从一座馆、看一座城

2016-12-07 弘博网



王毅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任成都博物馆馆长,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津贴获得者。
 手记2016年秋 成都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而博物馆则是能够感知城市灵魂的窗户。博物馆不仅讲述着城市的过去,也连接着今天和未来。透过博物馆,我们能清晰地触摸这座城市的脉搏,感受到它的心跳与情感。
成都是座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市内大大小小的博物馆超过100家,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种类来看,都位居全国前列。这些博物馆从不同角度努力把成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位于天府广场西侧的成博新馆无疑最引人关注。
站在天府广场远眺成博新馆,独特的建筑造型取意于古蜀文明对西山的崇拜,简洁大气;清真寺在博物馆建筑立面形成美丽框景,两者融为一体。对新馆的外观设计,王毅馆长说它更像拉开帷幕的舞台,展现的是成都漫长而瑰丽的历史文化。
谈起新馆的藏品与展陈,王毅馆长颇自豪:“20余万件藏品中,展出品多达5000余件,每件文物,都是由众多专家精心挑选而出。丰富的展示手段,将成都4500年的城市文明串联起来,描绘出一幅五彩斑斓的城市画卷。”

如果你还没有来过成都博物馆,那就先让视频带你来感受下吧!!!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334fng88v&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一位亲自主持发掘成都博物馆新馆中许多精品文物的考古学家、见证成都博物馆六年建设历程的博物馆馆长王毅,他为大家讲述成博背后的故事——从一座馆、看一座城。
成都史诗 

历时六年修建,成都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不仅展出了与李冰治水相关的石犀、刻有“巍巍大汉”“列备五都”字样的汉碑、改写医学史的经穴漆人、填补世界纺织史的一勾多综提花织机模型等一批近年来成都的重要考古文物,更是通过多种艺术展示手法,撩开成都数千年历史的神秘面纱。
闪亮登场

记者(以下简称记):新馆为何选址在寸土寸金的天府广场?
    王毅(以下简称王):旧馆1984年在东风路大慈寺对外开放,一时引起轰动。随着时间推移,凸显许多问题,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展品,在不到2000平方米的展厅展出,显得十分局促,新馆建设亟待推进。
新馆的选址曾有多个方案,最终选择在天府广场,可说是众望所归。巧合的是,在新馆建设过程中,一件件“镇城之宝”在附近出土:巍巍大汉碑、镇水石犀等,在体育中心南侧发现摩诃池遗迹以及从汉代到明代不同时期的重要遗存……把天府广场旁寸土寸金的 “宝地”留给博物馆,实现了古今延续的历史对话。
“巍巍大汉,列备五都”——裴君碑
石犀
记:新馆修建也是历经曲折。
王: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新馆选址即开始进行。2001年2月8日,金沙遗址的发现,成为新世纪中国第一项重大考古发现,这一确立从宝墩到三星堆、金沙的成都城市文明轨迹和坐标的考古发现轰动一时,显然,金沙遗址博物馆建设更为紧迫。于是直到2007年,新馆设计方案才公示完毕,即将动土,却又遇上“5·12”大地震,建设计划再次延后。2009年12月16日,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专程前来,新馆建设终于迎来了奠基的好日子。
                       
记:六年的建设时间算不算长?
王:对普通建筑而言,六年肯定偏长,但对一座高标准的文化建筑的修建,我认为是恰到好处。

“5·12”地震后,新馆的抗震设防标准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7级调高到8级,让博物馆建筑有了安全保障,也增大了难度。在东邻城市中心广场、旁有高楼、下有地铁的特殊地段修建,这在国内外博物馆选址中极为罕见,无疑是对建设施工的挑战。

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提出“让文物活起来”的新要求,对文物展陈内容和形式作出重大调整也势在必行。一座高品质的城市博物馆,覆盖了设计、装饰、展陈、艺术、文化、历史等数十个领域,凝聚了数以百计专家学者的心血和努力,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国外大型博物馆的建设工期都很长,用六年时间为市民奉上精致、精彩的文化盛宴,成为文博人矢志追求的目标。
今年6月,新馆开馆,无数群众涌入参观,六年的艰辛努力得到了最好回报。三个月以来观众达70余万人次,这在国内博物馆中极为少见,受到欢迎的程度远超预想。

文化盛宴

记:成博丰富的藏品与展出文物数量差距颇大。
王:成都博物馆有20多万件藏品,涵盖青铜器、金银器、画像砖、石刻、陶瓷器、书画、皮影、木偶等各类文物,但此次新馆仅展出5000余件,要从众多藏品中挑出最能表达成都数千年历史轨迹的藏品是件很困难的事,今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将定期替换和充实新的展品,而基于保护的原因,部分展品在展示一段时间后也需要送回库房保养,因此,成博展览的展品始终在不断变化,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新感受。此外,许多珍贵的馆藏品还会通过不同组合的展览走出成都,走向世界,宣传和展示成都文化。伴随着不断涌现的考古新发现,也会在第一时间入馆展示。
彩绘陶髯须武官俑

记:年代最早的文物是什么?
王:新馆此次展示的年代最早的文物是成都北郊羊子山出土的打制石器,这几件由四川博物院提供支持进行展示的文物应是上万年前成都平原旧石器时代人类遗物。尽管目前我们没有发现更早的遗迹、遗物,但从成都平原的形成和地形地貌看,完全可以推测数万年前乃至更早时期即有人类在这一区域生存、繁衍,这有待今后考古工作的证实。

对成都而言,已有的考古发现表明,至少在距今4500年前,平原上即崛起多座早期古城,已发现的距今4000-4500年前的史前城址有新津宝墩、郫县古城、都江堰芒城、温江鱼凫城、崇州紫竹古城、双河古城、大邑高山古城、盐店古城等,其中新津宝墩古城在长江流域仅次于良渚古城,从而改变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格局。宝墩遗址除发现城垣和大型房屋建筑基址外,尚未出土与这个时代相称的重要遗物,不过在金沙遗址已出土宝墩时期良渚文化的十节玉琮,显示了王者气势,今后出土相匹配的重要遗物应是必然。成都人从博物馆得知自己城市的历史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这是足以夸耀和自豪的。
宝墩古城沙盘模型

镇馆之宝

记:近年来成都取得的最新考古成果在博物馆有哪些?
王:成博想表达的悠久而波澜壮阔的成都历史需要得到文物考古新成果的支撑,文献记载与考古成果共同绘就了成都历史的美丽画卷。文献传说古蜀国有“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祖,在成都平原发现的先秦时期多处重要遗存如三星堆、金沙、商业街船棺遗存遗物与之多有对应。战国晚期李冰“作五石犀镇厌水精”,2000多年后竟在天府大剧院地点被发现。老官山西汉墓葬四部提花织机模型的出土,改写了世界织造史和机械史,还原了成都作为汉唐“世界织锦之都”的历史真实,人们可以想象诸葛亮建锦官城、“城中遍闻机杼声”的盛况。老官山出土的扁鹊医书和经络小漆人填补了中医史研究的空白,足证成都汉代医学水平的高度发达。天府广场东南侧“巍巍大汉碑”明确记载成都“列备五都”,是当时除京师之外的著名都会。
连杆型一勾多综提花织机
团窠对兽纹夹联珠对鸟纹半臂

记:新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
王:成博展示的不同时期文物极为丰富,要排出镇馆之宝的序列的确很难,商周时期青铜罍、蚕纹铜戈、石犀、汉代织机、曾家包石刻、汉代陶俑、经络漆人、漆耳杯、六朝石刻、唐代佛像、五代伎乐俑、宋代瓷枕、金铤、明代成组瓷俑、清代鼻烟壶等都极为珍贵。不过,在我看来如果一定要回答哪些是“镇馆之宝”,或许可用“一大一小带一箩”来表达:“一大”就是重达8.5吨的石犀,“一小”是指高度仅14厘米刻满经络和穴位的汉代“小漆人”,“一箩”就是前面所指的那些见证成都每个时代印记的标志性文物。也许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新的“镇馆之宝”将不断涌现。
经穴漆人
天府名都

记:成都不同文明阶段都有属于自己的辉煌。
王:成都文明的发展轨迹,从基本陈列的展陈标题就给予了精辟的浓缩和概括。
“九天开出一成都”源于李白诗句,用来表达先秦时期的成都恰到好处。四川盆地周边群山环绕,成都平原是“金盆地”的底部,是传说中的人间乐土——“都广之野”,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八方族群不断聚集,共同创造出了辉煌的先秦文明。从宝墩到三星堆,再到金沙,古蜀文明前后延续达数千年,其开放、包容与创新并举的特点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成都城市发展的第一次高峰。

“西蜀称天府”是南北朝诗人卢思道的诗句,“天府之国”成为秦汉成都的鲜明标记。成都平原从宝墩、三星堆、金沙即有水利设施,传说中古蜀杜宇王时期“鳖灵治水,民得陆处”,在温江红桥村发现有距今4000年前后的护岸设施。史载战国秦时期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成都平原于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汉代,成都和洛阳、邯郸、临菑、宛“列备五都”,成为世界东方的著名大都市。成都是当时的漆器、铜器和蜀锦的生产中心,代表了当时国内最高工艺水平,行销全国甚至境外,其中蜀锦成为南北丝路的抢手产品。秦汉时期是成都城市发展第二次高峰。

“喧然名都会”是杜甫《成都府》的诗句,也是唐宋成都繁华都市的真实写照。唐宋成都经济空前繁荣,中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成都与扬州媲美,有“扬一益二”盛誉。唐代窦师伦对蜀锦工艺作了进一步改良,蜀锦产品一时风靡世界,成都有了“世界织锦之都”美誉。成都也是当时最大的雕版印刷中心。宋代成都经济继续繁荣,世界上第一张纸币诞生于斯。唐宋时期成都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会,也是城市发展史的第三次高峰。

“丹楼生晚辉”源于明代诗人杨慎的诗句,明清时的成都充满感伤,却仍令人留念。南宋以后,成都饱受战乱,成都城市和经济屡遭破坏,人口急剧减少。但经过“湖广填四川”和明末清初几次大的移民,成都在废墟中崛起重生,仍然发挥了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引领作用。

“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展览,将成都4500年城市文明史呈现到观众眼前。盛衰交替,起伏跌宕,成都以坚韧不拔、海纳百川的气度坦然面对,这一城市性格至今仍然得以传承与延续。
精神家园
   记:从一座馆,看一座城,您会有哪些感悟?
王:穿梭于成都的4500年,你能触摸到的不只是成都的过去、现在,也有未来,带给人许多思考与启迪。
首先,成都虽地处内陆中心,但从来都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来迎接其他文化,每次与外来文化碰撞、融合,都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与契机。
其次,古代成都的美丽不仅源于上天赐予,数千年来先民筚路蓝缕、孜孜以求,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主力。成都是座生产型和创造型的城市,从三星堆、金沙精美铜器、玉器,到先进的蜀锦工艺、漆器生产、雕版印刷,古代成都的生产力和创新能力远超人们想象。时至今日,成都怡然自得、休闲的表象之下,仍然蕴藏着城市DNA赋予的强大发展动力。    第三,古代成都的视野是广阔的,如果说古蜀三星堆、金沙可以看到与异域文化交流互鉴的影子,汉唐成都则可谓真正意义的“国际视野”:在成都驻留生活的外国人络绎不绝,看上的不仅是舒适的生活,也有丝绸、漆器之类的“高端产品”。“胡人”的音乐舞蹈以及金银器自然也成为成都人生活的一部分。中国人的老朋友李约瑟博士谈到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与“四大发明”可相提并论的还有“茶叶、丝绸、瓷器”。汉代王褒《僮约》有成都世界上最早饮茶的记载,蜀锦作为世界织锦之都延续了上千年,茶与蜀锦穿越千山万水远销世界,“轻”“薄”“易运输”的特点,“老成都人”的睿智显露无遗。成都古代曾是“大陆文明”的起源中心之一,开放独特的文明发展模式曾领先世界。沿着祖先曾走过的路,再创成都辉煌,这是“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最想要表达和传递的思想。    记:近期有什么展览规划?    王:成博所处与城市融为一体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它的追求。新馆设有多个临展厅,开馆的首个特展“倥偬的乡愁——张大千”深受欢迎。

12月将举办“敦煌——丝绸之路大展”,明年还有贝林捐赠动物展、俄罗斯夏宫展……一盘丰富的文化大餐送到了家门口,这是成都建“世界文化名城”的必须之举,也是努力让博物馆成为成都人精神家园的有益探索。                                       
本文转自《成都日报》编辑:阿X-
相关链接:

成都博物馆新馆开馆啦!

成都博物馆——从一座馆看一座城

成都博物馆新馆“倥偬的乡愁·张大千”特展首启社教活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